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某哲學斷片──關於維根斯坦﹑科學實在論﹑並兼致陳慶瀚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792

我拍桌而起,內心暗叫一聲:「這是渾淪的『整體論』」思想呀!這是我心裏的話呀!」維根斯坦的話和我心裏所想,二者可謂不謀而合。我或許可以再補充一句(這句話,之前我在寫給陳慶瀚的那篇書搞裏也提過。只是,當時我主要是為了解釋自己擬創的「超越原理」。現在,我更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正隱具著「整體論」)這句我自認相當具關鍵性的話是:
「越是模糊、不確定,也就越精確。」
猶記得再更早之前,有一次在中央大學陳慶瀚研究室聚會,我也對他提到類似的看法,我說:「假,就是真。」他楞了一下,複誦了我這句話。我稍作解釋,說「真、假集合成一個整體,這才完整,這較之只有『真』而無『假』更真。真理與謬誤是一體兩面。」而我前面那句「越是模糊、不確定,也就越精確。」也可以這樣思考:即當視境往至小的「微觀」和至大的「宇觀」兩方延伸,越多的對象被包含在內,也就越精確。
維根斯坦口中的「哲學」,其外延,當然也指涉了「科學哲學」。他自己口述的那句「凡無法言說的就該歸於沉默」之命題,也讓我心有所戚戚焉。我或許也可以用語言延伸出這樣的命題:「無法言說等於沉默,等於不精確,也等於精確,等於什麼都沒說,也等於什麼都說了。」
關於實在論,我不妨再舉另一個對世界生成之思考別具慧眼的思想家。早年留學法國的陳慶瀚對近世法籍思想巨擘的柏格森應該不陌生。我提出曾寫下《物質與記憶》、《創造的進化》、《綿延與同時性-─關于愛因斯坦的理論》等融合自然及人文領域思考的柏格森,除了其哲思之深刻、前進、給世人以不斷的啟迪及詮釋,還在於他的思想或多少可以弭平陳慶瀚和我倆人齟齬不合的觀點吧?柏格森對宇宙生成、進化的論述十分新穎,其思想視域的兩個題旨-─「知覺」和「物質」,其說法都很獨特。依柏格森,「物象」(image)不是「某物的表象」,它是一種大於唯心論著指稱的表像、但卻又小於實在論者指稱的物體。總之,它是一種介於物體和表象之間的存在物。這種物象並不由主觀性來界定,換言之,物象本身自給自足,能夠不被知覺而存在,能夠不依賴意識再現而自在呈現,「這種物象的集合,我稱之為宇宙。」柏格森說。
相信陳慶瀚一定會很高興聽到柏格森上述主張,柏格森到底拈出了一個自足的存在,但接下來我們也可別忘了,柏格森是法國哲學界精神論的集大成者,是二十世紀生命哲學的代表人物。我們得全面了解柏格森哲學境域中幾個重要題旨,如前面題到的「物象」以及物質、時間、綿延、記憶、意識、知覺等等觀念。「知覺」一題,在柏格森眼中,亦判異於俗世之見,在他看來,知覺並非是精神對外在事物以複製。他認為知覺從根源看,與其說它在人的精神之內,毋寧該說是在事物之中。也即說,知覺是在人之外,而非人之內。知覺無非是對物象中的中性感知,這種感知區別於物象的是,它﹝感知﹞是「被選擇出來的物象」,更精確地說,它是呈現給我們或與我們的身體「有染」的物象。因此知覺就是被選擇的物象,就是物質的「一部份」。
若是來到目前這一步,在柏格森哲學裏,陳慶瀚和我似乎有那麼一點「喜相逢」的契機。
但且再進一步來看柏格森的另一重要觀點:記憶。陳慶瀚和我在實在論議題上恐怕到底仍不能匯流,又勢必將分道揚鑣。依柏格森,如果一切知覺都是滲透記憶的知覺,那麼物象就是滲透著記憶的物象─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質。換句話說,物質是記憶的物質,物質即記憶。進一步說,物質是最低程度﹝級別﹞的意識和綿延。物質也正因為其意識和綿延的程度非常低級,從而無法記憶自身,而只能不斷重複自身。再強調一次,物質作為物象,其本身不過是一種最低程度的意識及綿延─而綿延就是記憶。物質並非絕對性的自身,它被消解,還原到綿延﹝記憶﹞中去了,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記憶﹝綿延﹞,萬物在這個巨大的記憶裏呈現了不同的形態,形態之不同源自於其所分享的綿延﹝記憶﹞程度的不同。這「程度」是指一種性質而非數量上的差異,是指一種張力,這份張力就是綿延﹝記憶﹞的節奏,而這節奏就是綿延﹝記憶﹞的差異化;就這樣,宇宙萬物不斷創造者。說到這裡,不管是陳慶瀚或我,都又當發覺,我們兩人在短暫的匯合後又告分道而行了。依柏格森,並沒有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甚至連「純粹知覺」都只是理論上存在而已。順著柏格森這種理論,宇宙的生成─包括陳慶瀚所說的重力,無非都是一種結合了知覺﹝別忘了前面說過知覺不在人的精神之內,卻在世界的事物之中,知覺就是物質﹞綿延之形態,之行動,之記憶。總歸一句,世界是一個綿延的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連續整體,職是,若以世界之實在性呈現一「客觀存在」,那無異於說世界是一種截斷於記憶、綿延的「虛空」般無意義。我認為柏格森在這方面的思考,遠教柏拉圖,里格爾等主張來的周圓,依柏拉圖,理型是一自足而永恆的存在,依黑格爾,有一無規定性的純粹抽象存在。而柏格森的世界則是一後驗性的,不斷綿延、創造的時間。假如要說它是自足的,那麼它就是不斷的自我分殊,而不需要依據一個「理一」。柏格森無疑是較為科學的,(他一向遵奉「哲學作為最嚴格的科學」之信條),因為他這個綿延世界是以直接材料﹝事實﹞,作為唯一可靠的演化依據,其原則猶如胡塞爾現象學的那「回到事物本身」信條,而無需仰賴另一超越者,諸如柏拉圖的理型,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等等。而科學是只論現象、不談超越者、不談形上學的。這也就是尼采為什麼說並沒有「科學的形上學」這回事。
事約再隔一年,在某個聚會裡──我想起來了,是在龍潭山上的「三和雅宴」,當時在場的除了陳慶瀚和我兩人,還有楊樹清,由美返台省視訪友的前明報副刊主編、詩人潘郁琦,及當天作東的李子恆。席間,陳慶瀚告訴我,說他把先前我寫給他的那篇科學論述,交給了他帶的中央大學資工所博士班學生閱讀。
「我告訴他們,應該把科學區分為科學事實、科學理論、和科學語言。」陳慶瀚說。
陳慶瀚這番話同樣使我感到驚奇。我想起之前當我提到庫恩的那本科學哲學經典《科學革命的結構》時,他突然插話說:「可是這本書不是科學。」這次換我楞在那裏,一時會意不過來。我心裏忖想,這不是等於說討論唐詩宋詞之流變的東西不是文學嗎?庫恩此書,著重的是科學的認識論,探討科學是怎麼一路流變下去的,科學認識是怎麼成立的。這當然是一項科學。但無論如何,陳慶瀚在「三和雅宴」這番話,到底承認了科學理論也包含在科學領域裏。當然這也表示我們兩人經過交談後,未必是始終無法溝通的。
而陳慶瀚再把科學細分其一為科學語言(或該說「科學語境」較妥)則就更細緻,也更新穎了。科學語境論是晚近的科學哲學之一支,這樣把語境作為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其整個理論的認知取決於不斷變化的語境,隱含著並無一絕對真理,這和陳慶瀚的「實物中心論」或絕對客觀性存在論自是相見扞格的。但陳慶瀚至此既然承認了科學領域也包含了科學語言,那麼他應該多少已經領會科學此一學科,其論說不能定於一尊。換言之,凡以科學有一絕對存在,即如他之前所一口咬定的,說是宇宙總有一些如重力,地心引力等客觀性存在者,事實上都是偏執的,或不如將所有科學「真理」只視之為一種心智的認知來得周圓,或說較貼近事實。
話說回來,陳慶瀚的所謂「科學事實」,假如不意謂、指涉著實物中心論的客觀存在性,卻是指科學技術,更精確地說,是「科學活動」之類中立性的描述,那麼,便無語病,十分周圓了;而且可以讓此「科學事實」置於原始的第一性。我的意思是說,科學事實(活動)在語境中成立,然而相對的,語境無非也是對此科學事實、活動的描述,也受此科學活動的制約。(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