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九四九在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田興柱。
點閱率:637

公元一九四九年,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是中華民國最為艱苦悲痛的一年,三百餘萬現代化裝備的陸、海、空軍,被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打得灰頭土臉,慘兮兮的退到台灣。「人民解放軍」還咄咄逼人,要退到台灣的國軍趕快投降,不然!台灣解放後要「血洗台灣」!
公元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福建沿海的廈門港外有個金門島,國共兩軍在那蕞爾小島上打過一仗,哈!哈!連吃敗仗的國軍,奇蹟式的打勝了,把登陸金門的共軍九千餘人全部殲滅,無一生還。就是這一仗的勝利,扭轉了乾坤,改寫了歷史,延續了中華民國的生命,到今天整整六十周年。
六十年,我們這些「以軍作家」的老兵,台灣金門、金門台灣,來來往往、進進出出,不知多少次?所以六十年悠悠歲月,我們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辛酸、太多的精彩、太多的太多,說也說不完、寫也寫不盡。何況我這雙僅會拿槍桿的粗手,也彩繪不出溫馨感人的篇章。因為像民國三十八年發生的那些經國大事,只有史學家秉其春秋大義,筆之於書,才能傳之千古,文學家們,將之作為素材,書成文學作品,才能傳之久遠。
最近文壇出了一本巨著,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齊邦媛老師寫的《巨流河》,齊教授已八十八米壽嵩年,不辭辛勞,歷時四年,二十五萬字,厚六百頁,天下文化公司出版。全書內容,縱橫萬里、跨越百年,盡述了近代中國的苦難,六十年來兩岸在大時代中的變遷史實均已涵蓋,是一部現代中國史學和文學的縮影。
齊老師學養俱佳,筆鋒犀利,深情至性,嘔心瀝血,字字珠璣。讀起此書,膾炙人口、趣味盎然,是一部可傳之久遠的史學和文學。(齊教授榮獲第五屆「九十八年度」總統文化獎的「文藝獎」)。
公元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八月,駐在蕉風椰雨南台灣鳳山五塊厝營區的青年軍二○一師,暗中流傳著一個消息,部隊要移動了。大家除了日常操課外,多了一項準備作戰的工作。時間一天天過去,消息一天天正確。據聞要去的地方,土地澆薄,生產欠缺,規定要帶一個月的軍糧,各單位種的空心菜,不管老嫩,連根拔起,煮熟、晒乾、截斷,裝入麻袋運走,以備不時之需。果然,到了戰地,蜂擁而來的部隊,幾乎要把地瓜葉都要吃光了,我們的空心菜乾成了「山珍海味」。
公元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一日的夜晚,五塊厝營區的大操場上,天空群星閃耀,地面歌聲嘹亮,八十軍康樂隊舉行聯歡晚會,歡送二○一師出征,晚會正在高潮,忽然一聲「立正」號音,大家站了起來,總值星官向孫立人將軍敬禮,司令官回禮時摸不著軍帽,全場哈哈大笑起來,於是人人都把軍帽脫下說:「報告司令官我們都沒有戴軍帽」。在這種尷尬的場合上,司令官自然而風趣的自我調侃的說:「我這活老百姓帶著你們這群小活老百姓要去打仗了,但望你們打仗的時候,帽子可以掉,腦袋瓜子千萬可不能掉!」(當年軍隊習俗,凡未戴軍帽而敬舉手禮的,都被稱作「活老百姓」。司令官當晚有應酬,因忙著趕來參加晚會,因為他愛兵如子,通常大家都以「我們的司令官」尊稱。他不戴軍帽講話,好像更為親切,他告訴我們,八月初六○三團在福州馬尾以一團之眾,把共軍三十一軍周志監部隊打得焦頭爛額,相信你們六○一團、六○二團,不會只讓六○三團專美於前,為了激勵士氣,當場宣布,官兵每人慰勞銀元一元,話一講完,全場歡聲雷動,掀起了晚會的最高潮!
晚會末了,鄭果師長率領全師官兵,高舉右手大聲的說:「我們一定誓死達成任務,捍衛國土,凱旋歸來,不負國家及司令官對我們的期望。」(註:青年軍二○一師在古寧頭之戰中,是首先接敵的部隊,戰果輝煌,榮獲總統頒發「榮譽旗」)。
九月二日,我們迎著晨曦,披著朝陽,在高雄港一號碼頭登上一一二號登陸艇,司令官及八十軍軍長唐守智將軍在碼頭送行,就如慈母對遠行孩子的依依不捨!
在台灣海峽搖擺了一天一晚,翌日抵達金門料羅灣登岸。六○一團駐地在瓊林,該地雖有許多宗祠、家廟,但仍不敷分配,還有單位要住民房。
我的單位是通信連,而又是重要性較高的無線電台,通信是部隊的耳目,為了方便通常都靠近團部,所以必須分住民房。我們住的這家民房,房舍寬大整潔,寧靜幽雅,是無線電台最理想的地方。
無線電是遠距離通信工具,金門地方小,部隊相互距離近,師部駐陳坑(成功),與瓊林咫尺之遙,有線電已經夠用了,無線電無用武之地,我們整天無所事事,只得看小說打發時間,日子過得悠遊自在,瀟灑自然!
年輕好玩,高興時不是東跑沙美,就是西去金城。當年金門,因缺樹林,一片荒涼,宛若沙漠。陣陣海風吹來,滾滾黃沙,滿天瀰漫,沙粒打在臉上,猶如刀割。一條從金城到官澳的公路(現環島北路)坑坑洞洞,坎坷不平,走起來隨時注意,以防跌跤。
天氣好,我們就去爬太武山,站立太武山頂,遙望大陸河山,岡坡丘陵,翠碧連綿。俯視金門本島東起馬山,西至水頭,一村一壑,盡在眼簾。
在到金門,最困難的是用水,因為既無河流又無水塘,水都在地下的水井裡,水井上又無轆轤,絞盤的汲水裝置,必須用水桶汲水,我們沒有水桶,呆立井邊,只見老阿嬤、大嫂子、小姑娘提著汲水桶,往水井裡一放,水就提了上來。我們沒有水桶,只得望井興嘆!
為了解決用水問題,把用廢的B電池,挖空灰粉、接上綁腿,做了一個克難水桶。B電池雖只磚塊般大,每次只能汲盅口的水,但我們靠它生活了好幾天。
一天早晨,汲水人群漸漸稀少,只有我們還在井邊,正在你多了我少了的爭吵,忽然傳來悅耳的國語,一雙纖纖玉手拿著水桶說:「我借水桶給你們打水好嗎?」環顧左右,沒有他人,顯然是對我們講話,幾個小子靦腆得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還是班長勇敢,把水桶接了過來,打完水還給人家,連聲謝謝!
「你們好用功!天天坐在台階上讀兵書。」
「兵書?」
「你們讀的不是兵書嗎?」
「不是,是小說。」
「什麼小說?」
「古典的《三國》、《紅樓》、《水滸》、《西遊》,近代的巴金(李堯棠)名著《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還有就是現在台灣發行的純文學雜誌《野風》,因為市場小,水準不高、作品不多,但還是受喜愛文學的人所歡迎。」
「古典的巴金的我大多看過,《野風》可能的話,可不可以借幾本給我看看?」
「小姐住那戶人家?」
「你們就住在我家呀!」
我找了最近兩期的《野風》給她,她看書的速度很快,第二天就來交換。有時她會對一些文章提出看法,說得十分中肯,我也喜歡聽她的評論。
有天她對我們說:「你們住進我家裡來,把我們都嚇壞了。我家三口人,老媽、我,和我兒子,爸爸在印尼,我在廈門當小學老師,每年暑假回來陪老媽,本來八月底,就要回去的,但學校駐軍隊,九月無法開學,我高興賺得了假期,未回廈門。你們知道嗎?你們住進來,我們三天不敢開房門,每天只是剝花生喝開水過日子,老媽和我還可忍耐,五歲的兒子怎受得了?吵得我心煩。有時我從窗子縫隙窺視你們的動靜,看見你們人手一冊坐在台階上看書,我好驚訝!這些兵還認識字?!而且看你們沒有大老粗的樣子,才敢開了房門,才敢主動借打水桶給你們。不過想到,我們金門地瘠民貧,為了生活,男人大多外出打拚,留在家的多是女人。
現在忽然來了七、八萬軍人,比金門人還多,家家都住有軍人,未來的日子不知如何渡過?這種日子不知要過好久?這是我們金門人的感受。」
她和我們交談,她頑皮的兒子總繞在她左右。我們尊稱她老師,她把我們每個人都叫班長,她叫班長,她兒子也叫我們班長,她說兒子叫我們班長不對,為了長幼有序,應有另外稱呼才好。我們說叫什都沒有關係,在台灣老的小的都叫我們「阿兵哥」。她想了想說:「我看你們比我比我先生都年輕,叫你們『兵叔』好了」。『兵叔』好一個親熱的稱呼!她也告訴我們,她兒子叫『小乖乖』。」從此,小乖乖每天就來和我在一起,尤其喜歡看我們擦槍,因為他可以摸槍。有時他也跟我們去金城、沙美,當走不動的時候,讓他騎在頸脖子上,那是他高興的時刻。
一天中午,老師提著一籃子「紅龜粿」給班長,「今天我們家拜拜,老媽做了一些『紅龜粿』,不知道你們喜不喜歡?」
我們每餐不是地瓜、地瓜葉,就是花生、芋頭,吃得倒盡了胃口。看見紅澄澄、肥胖胖、香噴噴的紅龜粿,大快朵頤、口齒留香!禮尚往來,帶著小乖乖到金城,打算給他買點玩具或童裝,但市面蕭條,商店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外,別無所有。最後只買得幾斤荔枝,金門荔枝來自嶺南,嶺南荔枝,名聞遐邇,它皮薄、肉厚、核小、水分多、味道甜。「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也是荔枝迷,每當荔枝成熟時,必須快馬加鞭送長安。名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一詩裡說:「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班長把荔枝送去,不久老師又提了回來,說:「我們在廈門常吃荔枝,小乖乖也不喜歡 ,我留了幾顆給老媽,其餘的還是請你們品嚐吧!」
十月十日,青年軍二○一師,奉命防禦瓊林、埔邊至古寧頭海岸線,為了保密,部隊在深夜才行動,沒有機會向老師辭別。
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打完仗,金門戰地為了指揮系統的統一,非十二兵團系統單位全調回台灣,二○一師隸屬八十軍,必須回台部隊移至料羅灣附近村莊候船,六○一團住內洋。
部隊沒有作戰任務,又不出操上課,各人自尋其樂,我們正在走象棋,忽聽有人大叫:「電台,有人找。」我們跑出去一看,發現老師及小乖乖站在那裡,小乖乖 看見我們飛也似跑了過來,這個兵叔摸摸、那個兵叔抱抱。而老師形象憔悴、滿面愁容的說:「老媽知道前幾天古寧頭打仗,死了很多人,她一直唸著你們,要我設法看望你們。」聽完老師的話,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班長說:「老師,真辛苦妳了,現在金門遍地是軍隊,妳終於把我們找到了。」內洋沒有什麼招待,我們只有陪她母子往回瓊林的路上走,沿路除了小乖乖從這個兵叔的頸脖子到那個兵叔頸脖子的歡笑聲外,全都默默無言。老師更是有切膚之痛,因為這一仗打下來,兩門對峙,她回不去廈門,夫妻隔離、父子分散,情何以堪?可是,我們這幾張比烏鴉還笨的嘴,說不出半句安慰的話來。
民國四十三年陸官畢業,分發在金門部隊當排長,住田埔。一次去瓊林參觀「村落防禦演習」,休息時間在瓊林轉了一圈,方向都弄不清楚了,那裡還能找到老師的家?岳家在金門,每次在金門經過瓊林,情不自禁的總會多看她幾眼。
歲月匆忙,忽焉已是六十個寒暑,老師也是耄耋之年,小乖乖也是白髮蒼蒼的老頭,至於幾位「兵叔」,除我這個八十老朽還苟活人世外,全都「蒙主寵召」 、「回歸天國」。
至於六十年來的金門,這個一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島群,位居要津,兩岸都把它視為瑰寶,為她付的代價難以估計。為她犧牲的生命,更不知凡幾?根據金防部第三處戰力調查,金門在沒有戰爭狀況,平時平均每天死亡一人。加上歷次戰役死亡的官兵,人數不下數十萬眾。
一九四九年以來生活在金門的鄉親,六十年來心靈的創傷、肉體的折磨、死亡的威脅、財產的損失,也是一言難盡。還有無論平時戰時,擔任民防,執行各種勤務,其貢獻也不遜於部隊。所以六十年來金門鄉親對金門也是功不可沒。今天雖然得了一些補償,享了一些福利,但也難和所受的苦難相平衡。如果真要回饋金門鄉親六十年來所過的那些痛苦日子,凡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每個金門人,都應享有終生撫恤,直至往生。
戰場上的烽火,屍骨如山,前一分鐘是「戰士」,後一分裡就成了「烈士」。戰爭的殘酷、傷殘的痛苦,死亡的悲哀,只有我們這些在硝煙彈雨中馳騁過的老兵,才感觸良深,所以渴望和平,永無戰爭,是唯一希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