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銘傳大學印象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996

2005年元旦,金門建縣90周年暨世界首屆金門日在金門縣舉辦。我有幸在故鄉會到許多鄉親,陳德昭教授便是其中一位。陳德昭教授的身份是銘傳大學應用語文學院院長兼金門校區主任。認識了陳德昭教授,因此也才知道臺灣有一所私立大學叫著銘傳。
銘傳大學,係用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名字來命名的。劉銘傳(1836-1896),安徽肥西縣人。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時任福建巡撫的劉銘傳先後在基隆和淡水滬尾炮臺大敗侵略軍。我到基隆港看海,到淡水灣登滬尾炮臺,每每想見其人。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任命劉銘傳為臺灣巡撫。一百多年來,劉銘傳在臺灣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學取名銘傳,既是為了紀念首任巡撫的治臺,又有表達了對先賢的崇敬之意。
2007年3月,當時我在獨立學院任職,有幸應邀參加銘傳大學建校五十周年慶典暨第二屆兩岸大學校長論壇。銘傳大學始建於1957年,取名「銘傳商業女子專科學校」,1990年改制為「銘傳管理學院」,1997年升格為銘傳大學。建校五十年的慶典之年,恰逢銘傳的創辦人包德明博士100周歲,慶典的會場上,當創辦人坐著輪椅緩緩推進會場時,在場的人全部肅立,屏住呼吸,當字幕上打出「永遠的包校長」,掌聲雷動,熱情的校友向她敬獻鮮花,現任校長李銓博士--也是包創辦人的公子代為致辭,場內一些女生因喜悅、因崇敬,激動得淚濕粉面。早年的校友不會忘記「眼淚與鞋子上泥巴」的往事。有幾個學生因為到圓山飯店去看來自香港的明星蹺產自了課,創辦人為她們還不懂得珍惜學習機會而心疼得掉淚;學校草創之初,四處泥濘,創辦人的鞋子沒一天不沾滿泥巴,週會,她還脫掉高跟鞋,站在板凳上給學生講話。包創辦人以「人之兒女,己之兒女」的襟懷辦學,50年間,惠澤遍佈世界五大洲的數萬學生。
李銓校長溫文儒雅,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獲教育管理學的博士學位,講了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李銓校長的新著《大學的變革與發展--銘傳從女子專科邁向國際大學的蛻變》─C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版)剛剛出版,只要看此書的題目,就知道李校長辦學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銘傳辦成一個國際化的大學。對外國留學生來說,他強調的是華文、華語教授學;對中國學生來說,他強調的是英文、英語。我參加過李校長在圓山飯店舉辦的一個晚宴,因為有外國人在場,從他開始,到副校長、處長、院長,以至學生及表演藝目的演員,全部講英文,而且沒有中文翻譯。而留學生則全部講中文,不講英文。銘傳大學在臺灣私立大學中,首創國際學院,來自世界五大洲的留學生數在臺灣所有大學中排名第三,私立大學中排名第一。令人驚訝!其次,李校長預見,兩岸大學的交流不管將來政局走向如何,勢在必行。校慶期間,我在應用語文學院演講之後,兩名大陸交換到銘傳的學生跑來和我合影,一問,他們來自武漢大學中文系。其實,陳德昭院長被聘為武漢大學兼職教授更早在九十年代。數年前,我還在文學院任職,陳德昭院長也曾帶一幫教授前來交流。陳院長和福建高校的交流,據我所知,還有廈門理工學院、福州技術職業學院等。校慶這一天,即將被推舉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的吳伯雄先生也來祝賀。李銓校長還請大家觀賞銘傳的「啦啦舞」大賽,桃園校區的田徑場一時火辣勁爆,年輕人的熱情高漲,充分展現了一所學校朝氣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銘傳金釵」的美稱,不知始于何年,數十年間,名聲在外,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了,幾十年過去了,「銘傳金釵」的名聲猶在。銘傳,她又是一所活生生的、秀外慧中的學校!
時隔半年,我來到東吳,這次時間較長,讓我有機會跑遍銘傳三個校區(金門校區不在其中)。臺北校區在劍潭。臺北校區旁依美麗古典的圓山飯店,校區前面就是捷運劍潭站,跨過劍潭站步行十多分鐘,便到基河校區。臺北校區依山而建,地勢在點陡峻,所有的建築都掩映有綠樹叢中,不仔細辨認,看不出綠樹叢中的校舍。十年前,我在劍潭住在青年會館,與銘傳近在咫尺,依稀可見枝葉中的建築,由於無人引導,怎麼也想像不出這裏還藏著一所大學!校區的最上端是逸仙堂,背後樹林成片,從山下往上看,還有點險要。這是一座規模不小的會堂。逸仙堂前有一長排的欄杆,站在欄杆邊上俯瞰,基隆河銀光閃耀,捷運的軌道就在腳下不遠的地方。南望中山北路,一直延伸到臺北市的中心;北望,陽明山隱隱約約藏身雲間。圓山飯店位於它的側後方,被峰樹遮擋,在視野之外,但是,如果有興致,下坡出校門東南行,恐怕也只有十五分鐘的路程,難怪早年有學生蹺課跑到那兒去看明星,路程實在太近了;不過,新世紀的學生再也不是四五十年前的學生,再也不會有人蹺課跑去看明星了。
基河校區,離臺北校區很近,是銘傳在基河路新購的一幢鬧市區的大樓。推廣部、學生實習旅館等都辦在這兒。我還在實習旅館住過,旅館設施一流,裝備全新。我住的是普通客房,還有日本式或西式的房間。我入住時,值班的是旅遊系大一的學生,無論男生女生,態度都誠懇可愛,只是辦事還比較生澀。從大一到大四,還有三年多的時間,如果三年後還有機會住到這兒來,再看到這幾個學生,或許他們對業務已經相當熟悉,等到他們走上社會,如果還在客房部,一定是很老練的員工了。有一天下午,藝術中心主任黃建森教授領著我來基河校區參觀,走著走著,他突然駐足觀看牆上法學院教員的介紹,我問黃教授,你看什麼。他說:你看,這裏有兩位教員在西南政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據我所知,銘傳在大陸獲得博士學位的絕不止這兩位,例如陳德歸院長的公子,服務于銘傳的國際處,他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呢!陳院長對人大的教學,總是讚不絕口。
基河校區雖然住過,但早出晚歸,瞭解不多。銘傳的重頭,當在桃園校區。這個校區坐落於桃園縣龜山,1994年第一批校區建成。現在這個校區有十幾幢大樓,兩座體育館,還有其他設施,展現出一個現代化綜合大學的基本風貌。到這個校區,大多是因為陳德昭院長和藝術中心黃建森主任邀請。陳院長領導的應用語文學院有三個系,即應用中文系、應用英文系和應用日語系,三個系分別有三個教室,每個教室都是按照各自的專業來設計的。如中文教室,有鏤空的雕花屏風,可以書寫毛筆字的大臺子,臺面上擺著文房四寶以及圖章、八寶印泥,靠牆處陳列著明清的青瓷(並非仿造成品)和少量出土文物,有意營造古代讀書人的環境。日本語教室,擺設全部是和式的,陳院長帶我去參觀,正好下了課,老師學生剛脫下和服,整理著坐墊。教室的櫃子,陳列著偶人、日式紙扇等小擺設。我想,這大概就是情景教學吧!銘傳中文系的教授,除了陳院長,我還認得徐亞萍主任、江惜美、陳溫菊、徐福全、陳成文等教授或副教授,文學院辦公室的楊秀芬小姐,替我辦過很多事,也是熟人了。
陳德昭教授的職位是應用語文學院的院長,還兼金門校區主任,本身還要為研究班授課,並且兩個星期要飛金門一次,為該校區的學生授課,週五晚上西飛,周日晚深夜飛回,週一上午照常出現在桃園,我非常佩服陳院長的敬業精神。黃建森教授也是身兼多職,他是經濟系的教授兼主任,還兼藝術中心主任。銘傳的藝術中心搜集了一批從北周到明清的石雕或木雕像。我覺得有些奇怪,黃教授的專業背景是經濟學,為什麼又兼藝術中心主任(準確說,是藝術中心主任兼經濟系主任,中心主任是一級主管,和院長平級,系主任是二級主管),原來,中心相當多展品是黃教授的私人藏品,他從家裏搬了來,充實了這個中心,並且,黃教授本身對藝術情有獨鍾,藝術修養一點也不比專業人士遜色,加上他的熱心,校方的用人,可以說是人盡其材了。陳德昭院長、黃建森主任,十多年來往返臺灣與大陸,恐怕有四五十趟甚至更多。陳院長稍年長,黃主任說,都是陳院長領著他去的;陳院長則說,是結伴而行。
我在東吳期間,得到陳德昭院長很多的照顧。陳院長實在太忙,我聽說,從金門校區回臺,次日早在前往桃園的校車上,他總是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太累。不過,一到學校,精神又來了。他交代推廣部的吳惠巧主任多多和我聯繫,讓吳處長直接幫助我。吳處長是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的博士,在英國劍橋待過兩年,到過幾十個國家,見多識廣,很能幹,曾任銘傳校友總會會長。吳處長說,陳德昭院長是老銘傳,像大哥一般地關心她,陳院長交代他辦的事,他一定得辦好。我到新竹、宜蘭等地的旅行,都是她安排的。吳處長做什麼事,都像在大企業上班那樣,先要做好計畫,有文案,幾點幾分上車,幾點幾分在什麼地方用餐,井井有條,一絲不苟。那天,我和黃建森主任去基河校區看她,沒有預約,她正好在開會,不能脫身,讓秘書出來表示歉意,讓我們先喝喝咖啡。吳處長是有心人,抱了一大堆諸如臺北捷運的吃和玩、高鐵沿線的旅行等圖文並茂的圖書,讓我臥遊一番。
我要離開東吳了,有些眷戀,同時對銘傳也很眷顧。臺灣的大學,可以說,除了東吳,銘傳是我最熟悉的大學了,走進應用語文學院的辦公室,從秘書到助教都認得我,資料室也可以隨便進去看書。在應用語文大樓上下樓梯,居然也有學生喊我老師,可能是面孔太熟了吧!
 附記:銘傳大學創辦人包德明博士于2009年初逝世,享年102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