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南風﹐當面暴──歲序中的時令﹑節氣﹑俗諺系列之十二
季冬十二月,是農曆年的歲暮,卻是陽曆年的年頭,也是歲序的更替點,禮記卷十七:「是月也,歲且更始」。節氣屬「小寒」、「大寒」,在全年二十四節氣主導遞邅運行中最酷冷的區段,秋分後的「寒露」是一年中首次出現「冷」的時象,其實,此時所謂的「寒露」只晨露有點涼涼而已,「霜降」在江北黃河流域是會有下霜的可能,但要等到「立冬」才算是「冬」的起點,在江南卻仍是「秋」的尾巴,離冰天雪地還有一段時程。不要以為「小雪」、「大雪」真的是雪飛漫天,是天寒地凍,其實不然,我在民國六十七年春節帶領「中華民國重要社會幹部東北亞訪問團」,參觀日本京都國際會議中心時,正逢大雪紛飛,一片白茫茫,腳落地陷入逾寸,有點舉步維艱,這是我的平生首次經驗,可是並沒有感到有多冷,倒是一週後訪問韓國釜山,遇上雪停冰化,在呼嘯的北風中,才知道什麼叫做「寒徹骨」,三十年後仍印象深刻。「小寒」、「大寒」正是寒冬中的嚴酷天氣。
「小寒」:太陽過黃經二八五度,斗指戊,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禮記中的北方景象是: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這是不管外在環境為何,大自然生生不息大循環的一環節,這時離鄉的鴻雁逐漸歸巢(禮記注疏:歸雁早者在季冬,晚者在驚蟄前後),鳥鵲築巢以繁衍,雄雉發聲引伴,雞隻進行孵雛,終將春來,生氣盈庭。
斗指癸為「大寒」,太陽過黃經三00度,氣候嚴寒,溧冽已極,故曰「大寒」。「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在民間的感應上,節氣所示,該寒不寒,自是失序,乃有不安之兆。此時,大自然的生態天候是:征鳥厲疾,冰方盛,水澤腹堅。顯示天降雪,水結冰,鷹隼肆虐天際,大地肅殺,萬一真出現時令錯置,絕非人所樂見。禮記: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降,介虫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則貽夭多傷,國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則水潦敗國,時雪不降,冰凍消釋。這些警示絕非危言聳聽,妖言惑眾,當信其有而敬天順勢,民胞物與,視民如傷(左傳卷五十七: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則猶有可為,終必吉現祥臨,否極泰來,這是天理法則,故違者應自擔罪業。
就金門而言,近百年還沒有反常天候的怪異現象,只是在海島,半數以上的鄉親都漁農兼作,討海為生,在寒冬中一見回暖,就心生警訊,「十二月南風當面暴」,就表示季冬的強勁北風中,如果見到「回南」,瞬間就有風變的可能,所以要出海就要小心。但南風因而起霧,海水溫度上升,魚群會游近岸,是漁撈的好時機,尤其:「十二月霧濛,白魚趖上埔,」濃霧中,白帶魚乘水暖,湧向岸邊,有時候會多到自行衝上海灘。這是寒中回暖濃霧罩天的異象。
十二月稱為「臘」月,臘為祭名,禮記郊特牲:歲在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就是在年終歲暮,作一次完整而有規模的祭祀。說文: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冬至後第三戍日,約在十二月初。就因為「臘」祭在十二月,所以就稱為「臘」月,表示對合祭百神的重視。金門習俗,十二月也是敬天、謝神、拜祖的密集月份,初一敬「門口」(各方軍將),初二地基祖,十五、尾牙以後陸續敬土地公佛祖,樑神、灶君、鄉里宮廟神祇、甚至鄉外的觀音亭、城隍爺、岳帝爺、上帝公、萬神爺、天后媽祖等主要神尊,最後是敬祖、辭年,敬神如神在,拜神求心安。早年,善良先民藉敬拜,為一年的點點滴滴,起起落落,平平順順,安安樂樂,做總結,劃句點。到「二九下昉」圍爐守歲,一家團圓,從家人臉上綻出的笑容,發出的笑聲,織出一幅天倫承歡圖。
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本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各寺廟備五味粥(穀類及果實合煮,又稱七寶粥),稱為臘八粥以供佛,後俗家信眾亦於是日仿傚食用,以示對佛陀的禮敬,民國十九年政府曾改以陽曆十二月八日為「臘八」,因已古味盡失,少人採用。國府遷台後,黨國諸老吳稚暉,李石曾,狄膺等人提倡清平生活,成立台北粥會推動「臘八粥」,定期食粥唱詠,視為新雅族群。民國五十年後,為紀念海葬金門的吳稚老,台北粥會特移師金門舉辦紀念粥會,在金門社教館的強力協助下,粥會在朱子祠的講堂隆重舉行,地方黨政軍民代表近百人參加,以後又陸續辦過幾次,到六十年後才停辦。
臘月祭神,自古即有「天子大臘八」之祭,這是國家祭典,天子在十二月隆重設奠祭八神,郊特牲:「伊耆氏(帝堯)」始為臘,臘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當時的八神是:一.先嗇(神農),二.司嗇(后稷),三.農(田畯),四.郵表畷(郵:亭屋,表:田畔,畷:井畔),五.貓虎(助田除害),六.坊(蓄水或塞水、堵水之塘、潭、池),七.水庸(受水及泄水之溝),八.昆虫(螟螽之屬,祈不為害)。可見古之天子不所不祭,只要有益於生民農事者,均在蜡祭之列。郊特牲特別加以說明: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而迎而祭之。祭坊與水庸,事也(禮所當祭)。曰(祈求):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虫無作,草木歸其澤。(則農安民樂,豐裕富足)
我們常見文人在十二月以「臘鼓頻催」表示年已漸近。其實,臘月擊鼓雖有迎春接歲之意,卻是旨在驅邪逐疫,以求終年的平安順綏。據辭海條例「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另呂氏春秋季冬注:今人臘前一日擊鼓軀疫,謂之逐除。「臘鼓」典故常用,但臘月擊鼓習俗卻不曾在浯鄉流行。
在歲暮之際,亦是值年「太歲」功成期滿,準備交接的時段。太歲號為「星君」,是天界派駐凡間,總攬善男信女大小事務及負責歲事運轉,依六十甲子,每年由一星君輪值執法,擔綱座壇,專權專責,當家作主,所以凡間人神,遇到「太歲」莫不閃避三分,萬一「沖」著太歲,那保證「飼無雞」,人人「細利無蝕本」,「犯沖」的,必須去大寺廟「安太歲」,先行拉近關係,以策安全。犯沖的有二種人,一是「生肖」當沖,就是「本命沖」,如九十八年己丑牛年,肖牛的當沖,所謂「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另一種是生肖年加六年的生肖屬「對沖」,己丑牛年要安太歲的除肖牛之外,肖羊的也需要安,以求安心。當然,誰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六十甲子的六十神尊,個個有名有姓,天庭早已派定,在每一天干與地支,亦都有識別的稱呼,這個稱呼早年與甲子同時作為紀年之用。據爾雅卷六,釋天第八: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以上為天干,以下為地支)太歲在子曰困敦,在丑為赤奮若,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末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如今年己丑,即屠維(己)、赤奮若(丑)。這種歲次紀年,史上除史記與資治通鑑曾使用外,餘不多見。倒是匾額與條幅題款較常用。現今書畫界,浯鄉俊秀吳鼎仁使用次數最多,足見其造詣的深且精。
除歲次外,爾雅對月在天干中亦有所辨別: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依爾雅對月份的識別,如正月是甲,即為畢陬,就是依天干之識別配上月份之名,現在除曆書外,已經罕見,謹錄供參孜。還是常用的月份別稱較為通行:正月端、二月花、三月桐、四月梅、五月蒲、六月荔、七月瓜、八月桂、九月菊、十月陽、十一月葭、十二月臘。流通度,認同度與實用度都較高。只是古聖先賢的用心良苦,幾千年後仍具普世價值,這就是我們尊崇與敬仰的所在。
將一年的時令、節氣、俗諺溶合成歲序的輪廓,做比較完整的呈現,是屬於習俗型的紀要,自有別於學術研究,但疏漏、錯失必多,敬祈鄉賢俊秀,方家諸君,補充、指正,無任感禱。(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