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葡萄與白高粱
伏案上的手機鈴聲悠然響起,無意識地拿起貼到耳際,電話那頭的音頻略微遙遠而斷續得無法聽得清楚,回身想靠過窗邊,衣角劃過了櫃邊的物件,鏘噹一聲,掉落的物件還來不及看清就迅速滾進了桌底。切上電話,蹲下了身子,赫然發現那是一只堅硬得沒有摔碎的一口杯,是父親十年前參加古寧頭戰役五十周年活動時自金門帶回來的紀念。
一口杯為容量10cc的透明、平底小酒杯,是暢飲「金門高粱酒」的專用酒具,我凝望著手中的一口杯,不自覺地愣了半晌,腦中片刻浮現了不久前我到訪金門在牛家莊午宴的那個場景……,「蓮花指、輕舉杯、深入喉、舒展眉、重擲杯、贊好酒」,席間裡一位金門的女性朋友正為賓客們解說著喝高粱酒的十八字訣,聽著聽著就見她斟滿了酒,右手舉起了小小的酒杯,微翹著動人的蓮花尾指,輕送到嘴邊一口飲下,可能是那濃酒的香醇透過口腔盤旋,那種初因酒精衝擊喉嚨而深鎖的眉頭霎時間舒解鬆開,接著她稍使力道擲放杯具,並昭告嘉賓們她喝好酒不囉嗦的痛快。這真是一種拉近距離的解說與示範呀,想必金門高粱酒帶給金門人的不單是一種根植生活的樂趣,也是一種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極高的榮耀。
其實酒的榮耀,可以是地域性的生活榮耀;也可以是昇華後成為一國;或者一個地區文化性的跨國榮耀,但是要達到這個榮耀,似乎也有必經的難度,如何才能引渡到文化性的跨國榮耀呢?有個真實故事是這樣記載的:很久很久以前,遠在天邊的彼端,有個叫做法蘭西的國度,這個國度上天賜予了優質的地理環境,那兒的農夫在好風好水中,辛勤栽種了許多甜美的葡萄果園,由於年年豐收,聰穎的果農就將盛產的葡萄釀成美酒儲存,起初是用來敬官、進貢、自飲;與朋友分享,慢慢地形成一種商業交易,那兒的商人們覺得這是一門好生意,於是開始與農夫們洽商協作,他們不斷地研發與技術改良,希望所釀製出來的美酒更具有市場價值,由於品質愈造愈好,美酒開始擄獲了人民的心,人民開始歌頌:「沒有酒的一餐就如同沒有陽光的一天,生命中沒有比享受美酒更重要的事了。」後來,他們的政府也覺得這是一門好的文化生意,於是制訂了好多相關配套的措施來拓展國際貿易及作國家的文化輸出,所謂:「有志者事竟成」,現在,酒成了這個國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為這個國家賺取大量外匯的文化榮耀。
我們的金門;我們的高粱,雖然釀酒的歷史沒有他們來得久遠,但幸好金門有歸國的僑鄉葉華成先生;有戰地指揮官胡璉將軍,有一斤高粱換一斤大白米;有從無到有、有人定勝天、有十八字訣等這些他們所沒有的動人故事。雖然釀造的技法與釀酒師父不似他們的多元,但金門酒廠有的是純熟的釀造技術;與能製造出大量品質穩定、口感一流的絕佳聖品,若論一般性市場價格,高粱和紅酒兩者相差並不多;要論及酒精的濃淡,金門高粱早已針對不同的客群,發展出不同酒精度數的酒種任君挑選,可是為什麼當白高粱遇上了紅葡萄,高粱的世界知名度與銷售量就稍顯弱勢呢?探究原因,應該是我們少了說故事的人,少了更為細緻、縝密的行銷策略。
在紅葡萄邁向成功且立於不敗的過程中,我們隨時可以察覺,有多少說故事的人隨時隨地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不斷地為紅酒訴說著關於年份、氣候、產區、酒莊、酒堡、釀酒師、窖藏、屯積等等並不那麼令人動容的故事。而整體行銷策略上,精細的步驟規劃足堪橫掃全球,看看推廣薄酒萊新酒的典範案例,熟知紅酒的人對這段歷史應當不陌生,薄酒萊地區所產出的嘉美葡萄原本是品質較差的釀酒葡萄,早在十四世紀時,管理勃根地酒區的公爵菲利浦先生,還為了維持酒區上好的酒質,嚴禁農民在區域內栽種劣質的嘉美葡萄,這款遭驅逐的葡萄被移植到了氣候、土質可能略微合適的薄酒萊地區栽種,並釀製作為預測當年度酒質好壞的樣品前卒酒,當酒農在一次未經壓榨發酵的過程中,無意的釀造出充滿濃郁果香;且口感香醇的酒質而開發出了薄酒萊新酒。在此之後,酒商、政府有計畫的配套、行銷、包裝下,結合了無數的議題性事件操作,像在日本可以讓遊客們盡情泡在薄酒萊新酒溫泉中舉杯品酒的噱頭等,確實曾引領了一些話題而讓人記憶猶新,如今每年的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更是紅酒迷的「薄酒萊新酒日」,也是全世界紅酒迷相約同步開瓶的年度盛事,薄酒萊新酒的行銷手段,締造出新的佳績,讓薄酒萊新酒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法國高級紅酒之一。
中央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的草案中,酒、茶等飲類並不涵蓋在內,但不可否認地,酒是文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看看法國;想想自己,當政府無暇;或者遺忘眷顧的時候,自己設法自助總可以吧,在下一回合紅葡萄與白高粱的競爭當中將鹿死誰手?我們的金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