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你看,我都忘了給你們倒茶了。」普仔有意無意地把話岔開:「我這裡有上好的龍井,在台灣是喝不到的。」他起身倒茶,又略帶興奮地用摺扇指著牆上的一幅行草,對萬大明說:
「萬兄,你我相遇,算是有緣。你看,這幅行草出自前朝書畫大家天池(徐文長的號)手筆,我敢說,在台灣絕對找不到第二幅青藤(徐文長的另一號)的字。」他把明朝說成「前朝」,而且說的特別大聲,當時明朝覆亡不久,很少有人會這麼說。
萬大明判斷普仔無意參與反清復明,但不知對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是有意賣弄?還是嫌自己的禮物不夠好呢?還是……?他不動聲色地順著普仔指的那幅行草望去,果然筆走龍蛇,狂縱中蘊含秀逸,的確不是凡品。
普仔連望萬大明一眼都沒望,逕自走向徐文長的那幅行草,揚聲說:「文長一生淒苦,為什麼?我看是因為他太死心眼,從二十一歲考到四十三歲,考了七次舉人,直到瘋了才不再考。」說著回過頭來,以揶揄的口吻對萬大明說:「萬兄,看來做人不能太死心眼,你說是不是?」
萬大明沒想到他會有此一問,但仍鎮靜地點頭稱是。
普仔繼續以調侃的口吻說:「大清已經定鼎中原,大明早就亡了,還有人死心眼地想恢復大明,萬兄,你取大明二字是這個意思嗎?」
「大明是我的字。」萬大明含混地回答。
「是嗎?」普仔突然鳳眼一揚:「你是不是國姓爺的人?」
「不是。」萬大明不加思索地回答。
「那麼,你來找家兄做什麼?」
「一件俗事。」萬大明笑笑:「容我見了令兄,再面報吧!」
「你不肯說,那就不說吧。」普仔的語氣緩和下來:「十年前,家兄遠走台灣。你應該知道,他是鄭芝龍的八大護衛之一。那時小弟已經進學(中秀才),還參加過復社(明末清流政黨),曾經對國事懷抱希望。甲申之變,崇禎自縊,南京的小朝廷又鬧內鬨,小弟失望至極,就在那年乘桴浮於海了。」
普仔沉吟片刻,接著說:「家兄來得早,很快地就發展起來,後來小弟當上翻譯,我們就更穩固了。家兄本已心灰意冷,自從國姓爺起兵,他又熱絡起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明氣數已盡,就是十個國姓爺也救不回來。萬兄,我不知道你找他有什麼事,不過要是愛護家兄,就讓他置身事外吧!」
萬大名聽出他的弦外之音,抱拳說道:「郭兄請放心,小弟絕不會為你們兄弟帶來麻煩。」
「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普仔又恢復了他的灑脫:「我們在麻豆的墾戶和番人發生爭執,他到麻豆去了,十天、八天才會回來。這樣好了,你到附近的悅來客棧住下,等家兄回來,我會通知你,這段時間不要找我。有人問起來,就說來探望族兄。記住!你的族兄叫做萬金發,四十歲,他是家兄的帳房,剛好姓萬,他現在也在麻豆。」
萬大明點頭稱是,對普仔的機智感到佩服。他當然也聽得出,主人不希望他在此逗留,於是立即起身告辭,和船老大回到船上取行李。途中回想普仔的言談,覺得此行恐怕遠比預計的艱難。
第四章
雖然中國的內戰還沒結束,中國商人從南方的商港漳州、安海、廈門、金門和福爾摩莎的交易還是相當暢通。謠傳還會發生很多暴亂…,一六四八年又見無數的中國人逃來福爾摩莎,其中有五○○個婦女和一千個小孩。這年福爾摩莎島上有超過兩萬名成年中國人。──《東印度事務報告》(總督Comelis van der Lijn,一六四九年一月十八日)
第二天(四月十四日,陽曆五月二十四日)一早,船老大就把萬大明帶到悅來客棧,他自己忙著採辦鹿皮、鹿脯、砂糖和南洋的胡椒去了。
當時赤崁仍在草創階段,悅來客棧設備簡陋,不過幾間通舖而已。店家粗識文字,萬大明報上姓名、年齡和籍貫,算是完成入住手續。客人都是前來赤崁採購日用品和農具的墾戶,像萬大明這種以訪友為目的客人,可說絕無僅有。
萬大明待在客棧無所事事,讀了幾頁李白詩,就信步到外面走走。年輕人剛到一個地方豈能沒有好奇心?何況當時台灣還是蠻荒之地呢。赤崁街由好幾條街道構成,街道兩旁的房舍已有些瓦房,較紅毛城的台灣街更像市鎮。
剛走出客棧,就看到一名蓬頭垢面、近乎裸體的黥面番仔,用網兜背著隻山羌(麂),走往十字路口的雜貨店。萬大明好奇地跟過去,那山羌耷拉著頭,嘴裡滲出鮮血,顯然是番仔的獵物。來到店門口,番人把山羌卸下,指指店裡的酒缸,萬大明會過意來,原來是來換酒喝的。店家舀了瓢酒,番仔站在店門口痛飲,頃刻全部灌進肚裡,他似乎意猶未足,但店家已揮手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