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的冬候鳥
11月下旬的一個清晨,無風有霧,因是冬天,凜冽的空氣顯得格外寒顫。我們的車子由後浦出發,沿環島北路向沙美的方向前進,在到達中蘭時,左轉入蘭陽路,再向北行駛約300公尺,於7:30分來到路邊的一個小池。我們到達時已有3輛車子先我們而至,他們都是台灣的鳥類攝影者,專程來金門拍攝黑鸛,這種鳥在台灣是拍不到的珍稀涉禽。這些鳥類攝影者來金門已經3天,前2天都在劉澳海邊的灘地拍攝,但因灘地遼闊,若人稍為趨近,黑鸛即起飛,都拍不到好的畫面。今晨發現黑鸛在小池覓食,是難得的拍攝好機會。
我將車子停在池旁,靜坐在駕駛座上,不敢開車門出來,深怕驚飛池中的鳥兒,僅搖下車窗與先來者招招手。雖然今晨有霧,由於距離近,池裡的鳥類還是看得很清楚。我過去也曾來這個池子好幾次,僅見過紅冠水雞和小辟鳥 而已,但今晨池水淺了,引來許多大白鷺、蒼鷺、小白鷺和3隻黑鸛來啄魚。這些大型涉禽都各自佇立在池旁或淺水的地方,兩眼專注的看著池水,待機啄食游到眼前的魚兒。
黑鸛的體型大小與大白鷺、蒼鷺差不多、但顯紅色的嘴喙則較為粗壯。牠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但種群數量並不多。在中國境內,夏季在新疆、內蒙古東北部和黑龍江繁殖,有遷移習性,冬季到長江中、下游的湖池越冬。最近幾年都有一個家族,即雙親帶著當年生的幼兒來金門越冬。黑鸛是珍稀瀕危種,牠在世界野生動物貿易公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物種名單中,在中國境內估算數量不及1000隻,已經被列在一級保護的名單裡,顯見牠是重要的物種。導致黑鸛成為瀕危種的因素是濕地環境惡質化的結果。
黑鸛來金門越冬似乎已成為習慣了,前幾年曾發現在太湖落腳,後來轉移到劉澳海邊,去年則出現在瓊林水庫。雖然黑鸛來金門越冬只有一個家族或二、三隻,但因牠不飛越台灣海峽到台灣越冬,所以會引起臺灣觀鳥者和拍鳥者的興趣,紛紛為牠組團前來觀賞和拍攝,是難得一見的一種觀光資源。金門野鳥學會每年也會為黑鸛舉辦觀鳥活動,將這種珍稀的冬候鳥,介紹給金門的鳥類愛好者和孩童認識,增加他們對金門鳥類和自然的認識,也算是一種鄉土教材。更重要的是金門的濕地環境沒有惡質化,且無惡性干擾和槍殺的安全感,所以黑鸛才願意前來越冬。
凡是珍稀的東西都會被人重視的,野生動物更是如此,所以要立法保護,因為若不小心維護,可能很快地就會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地球的物種滅絕的越多,物種間越難於維持自然的平衡,支撐人類生存的力量也就越薄弱。到金門越冬的珍稀鳥類,除黑鸛外,還有冠辟鳥 、中白鷺、東方白鸛、黑面琵鷺、大鵟等,這些都是金門冬季的貴客,重要的鳥類景觀資源,宜多加珍惜保護,才是金門人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