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另一種鄉愁─你對金門沒有期許嗎﹖

發布日期:
作者: 洪玉芬。
點閱率:526

─致呂坤和─  
嗨!呂坤和:
雖然你曾貴為我的學長,又身兼老師、博士生及畫家等多重角色,遇見你,總是大剌剌的直呼你名字來得親切。因為認識你從青春年少到華髮漸生的中年,見你真性情始終如一。
那日,打開信箱,你的縣長候選人施政計畫白皮書,長篇大幅浩浩蕩蕩展開不了我17吋螢幕,不禁低喝「好樣的!」暗自思忖這要花你多少心思才能完成如此磅礡巨論,字句斟酌中可否像畫畫創作時,心境沉浸其中、樂在其中?如不是何苦來哉?何必與人擁擠在油煙燻熱的廚房裡攪和,難道這是你離家久了的另一種鄉愁?
說實在,我嘗試耐著性子閱讀你苦心的「白皮書」,一向對政治冷感的我,沒時間、沒能力、也沒興趣著墨此議題,倒是在你留言中的二句話「妳對家鄉沒有期許 我對故鄉有股莫名的眷戀恨鐵不成鋼」(請注意,二句話並未有標點符號。)像鬼魅似緊緊跟著我,揮之不去,不由自主的在心底對此兩句話,一再的深思起來。
如果前一句話是你忘了在句尾加上「嗎?」那就算了,如果是你的肯定語,怎麼讀起來都令人有屈辱之感。真想不透你會用如此「腦殘」(對不起啦!不是故意放刻薄話,只是借用時下年輕人用語以表可愛詞語之意)的句子,那麼請去問遍所有金門島嶼出生、成長,再移居他地的遊子,如果得到一個大多數的答案,那便是我的答案了。
至於第二句,那就是你的本色,你的真性情。像每個離家鄉多年後的遊子,有著共同的心聲,只能寄以深深的同情。
童稚時期最多的經驗是看店賣東西,貨架上暗藏無數本攤開看著一半的書,那是大人們授命看店時偷偷進行的把戲,也是冷不妨他們回到家時慌亂中收藏的傑作。那時文字於我的意義是快快長大,掙脫這鳥籠似令人窒息的小島飛出去,同時也讓我明白往後人生的追求,除了官體溫飽基本需求之外,尚有一些特別東西值得去盡力。
因此,稍長,在金門高中黌宮裡,那個不修邊幅、有幾許特殊味道的美術老師(哦!原諒我變老了,甚至不記得他的名字),所組的畫室裡你是首要成員之一,這個清晰的畫面當時於我是欣羨居多,就好像印證我小時的看法,除了課業之外,你正往一條特殊道路行走,而那條道路卻是無人人可及的。
這是我初識你粗略的經驗,直到上台北念書,因為機緣,你卻變成我生命記憶裡一個特殊的印記,就是執著亦如往昔。
你仍然一直在畫畫,一直在畫。從學生時代金華街地下室大大畫室開始,一直畫到今天。這中間你畫展不停歇的開,從沙龍到層級愈來愈高的國外展與國家級如北美館或國父紀念館之類,一直都有你嘔心瀝血傑作的展出。我不間斷的收到你展出的邀請卡,可惜我這在商業裡庸碌度日的凡夫俗女子,都沒能有閒情逸緻應邀出席觀賞你的大作。只有一次春節期間,得以覓空往北美館,我一點也不懂畫,卻喜歡流連在你名喚「雨後江山」圖畫裡,那種大片樹林、無邊無際江水、山壑,一種說不出空靈的味道。直到最近幾年我開始文字的書寫,漸漸可明白,原來你這江水、林野、山谷……等等的背後,有一條幽微,無止盡、令人執拗的路,你已燦燦然的行走在此道路上了。
那日,樹清約我說是為了鄉訊人物專題,同時約了你和我妹妹。在酷暑燥熱的驕陽裡,冷氣極強的咖啡廳,四人熱絡的兩兩交談,這哪是訪談,簡直是敘舊。翌晨,我旋即出國商旅去了,也不知樹清要如何寫我,直到那週六晚鄉訊人物「吃頭聚」,我像誤闖鄉親陣叢林的小白兔,糊里糊塗扛著一百本「希望不滅」捐出義賣。不知是我們三個不按牌理出牌脫序演出,或是你真性情表現與樹清的賣力演出,一百本書於紛亂中很快告罄,收入比市價足足多出一半錢來,據說全捐入給我也搞不懂的什麼單位和什麼單位,反正只要是不落入私人口袋為家鄉做點事都好!(在此要感謝認購書的鄉親們,尤其對花錢又沒拿到足夠書的人實在有夠抱歉的,譬如像我敬仰的李子恆,據說花了一千元只拿到一本書,真正歹勢!)
那晚,餐廳裡人聲沸沸揚揚,耳畔響起全是地瓜腔的方言,鄉親從四面八方而來。席間,有一頭髮泛白長者,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向我走來,默默遞過來他的書畫集本,一陣感動。霎那間,一抹錯綜複雜感覺悄悄升起,是興奮:今晚見到的鄉親是自移居台灣來最多的一次;是不自在,面對這些鄉親和我來自相同的島嶼,無論我如何戴著面具,一下子自己這個「我」在他們面前毫無遁形。但我清楚的知道這些曾經和我前後,或同時在島上呼吸、生活過的人,在心裡應該共同有一種說不出口的情緒,來此地,是為另一種鄉愁。
於我個人關於島嶼的記憶,纏繞著久遠且清晰的畫面是:躲防空洞驚慌臉孔與多少不眠不便的夜晚,汲打不完深邃的井水與永遠填不滿的甕缸,挑矮多少青春少兒,父親打氣打到手紅腫脹才微微發光的汽油燈,靠著它才啟蒙我的學習認字之始,令人刻骨銘心且忿忿不平的是九官水頭兩岸水域,呎尺之近動不動就停航,多少次有家歸不得的荒繆,多少次冷風海岸邊望穿秋水那載我回家的小舟…。這些影像是屬於我的年代,那麼屬於上一輩年代的影像,是否更多更不堪回首的呢?
忽然明白,不管屬於我的或上一輩年代的這些影像,早已化成一條長長似深若淺看不見的臍帶,穿山越嶺,橫江渡水,繫著世界每一角落裡,曾在這一塊土地出生、成長過的遊子。
因為,開枝散葉的家族,常因父母親定期來台北小住才得團聚一堂。飯桌伴著菜餚香味多半是家鄉話題、親族、鄰居的甚至整個島嶼。談著,談著,兄弟姐妹個個漲紅著臉,最後才踏著夜色而歸。
因為,偶而少年時的金蘭手帕交聚會,同是他年渡海來台,共度多少憂歡相共的歲月,聚首話題最多仍是圍繞著家鄉事務。談著,談著,從白花花陽光的午餐,夜幕低垂的晚餐到依依不捨的告別。
因為,2006伴隨父親一趟汶萊探親之旅,數日停留,每早深刻的那一幕,酒樓大圓桌,圍坐近十人,每早忙完早工,不約而同的定時定地那樣虔誠在酒樓聚首,鐵觀音或鐵羅漢,一茶一飲,油條燒賣,笑談不盡家鄉事。個個已滄桑一甲子,他鄉異鄉早已落地生根成故鄉,鄉音無改鬢毛衰,千里迢迢,鄉關何處?
除卻這些,那麼我看不到臍帶繫著的遊子尚有多少?這不也是另一種鄉愁?而鄉愁的背後,我想迴盪在遊子內心深處,一股共同最純淨的信仰與理念─「故鄉,永遠要更好!」
及長,當我不斷的走過一國又一國,開始明白人生一些道理時,再回眸我的家鄉─孩提急欲掙脫的鳥籠,原來已在我心底用雙手拂過它千萬遍。外界天空的廣大,相對於兒時記憶中不公平的生活經驗,相當的震撼。千言萬語難以描繪出,對於故鄉這塊土地、對於我的父執輩,心中之不捨及憐惜,曾經因時代悲難他們受了極大委屈,而他們從不知要去怨懟、去抗議,也因為如此,才能賜我最溫柔敦厚行走的能力。
近幾年,因文字書寫開始了我人生反省,於個人只是的單純想法,一個離家很久的孩子遊走異域後,傳遞訊息給我臍帶那方的故鄉,如此而已,思考簡單而卑微。
老子說:「治國如烹小鮮」經國治業大道理,小女子不才一竅不通,但孩子養久,煮飯經驗倒很多,廚房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也摸出一點心得,無非多用一點心而已。就拿魚料理來講,自幼生長於吃魚的家庭,即便現在每逢假日,我必虔誠地往濱江市場挑選新鮮魚貨,剛開始,上桌的魚料理總是一道稀爛,五體分屍慘不忍睹的模樣。不甘心再再的藉機觀摹、體會,終於自創一格,成就我歷久不衰的「紅燒魚」這道菜。幾年下來歸納心得如下:鮮魚洗淨瀝乾,油鍋燒熱轉小火(怕熱油濺到細皮嫩肉),把魚靠鍋邊滑入內火速加蓋(怕油煙)轉中大火數秒、繼而中小火,兩面過油同時加入薑絲爆香。另外,準備一小碗,調理少許醬油、酒、糖、醋甚至少許蕃茄醬,調勻拌好倒入鍋轉小火悶熟悶入味,等收湯汁再加入切著長長細細蔥花,起鍋盛入潔白長瓷盤。多少週日午餐在家人歌功頌德的掌聲中,樂此不疲這道好下飯的料理。
我喜歡這麼做,毫無理由,只是單純的喜歡看著家人因我精心製作的佳餚,而享有口腹之慾的快樂。而做母親的不該也應盡責餵飽孩子,養得他們頭好身體壯壯才有力氣讀書、運動、學習,我的信仰是如此單純不過了。
某日,孩子的朋友偷偷告訴我,我的孩子曾對他說「我媽媽儘管多忙,都會回家煮飯給我們吃。」這句話輾轉到我耳裡,能了解它帶給我的意義,好像千古迴音,不禁生命熱感沸騰起來。
我想,政治應該跟我煮飯的道理是有些相通,否則,老子大人這句話也不會令經籍閃閃發光至今。所以咱家鄉不管是由誰在廚房主中饋,應該也要有餵好家人的同理心,是不?
藉機,讓我再分享與你我兩個職場上的故事,是關於人力資源與先天資源擁「有」的實例。
有一年,西非旅行路過阿姆斯特丹,給自己放一個大假,進城內休息兼觀光。初來乍到的首日,不禁在心裡暗罵,這個國家有什麼好玩的,十一月初就冷颼颼的,出門像裹粽裹得圓滾滾,下午五、六點各個商店都關門沒得逛,真真真,真是的。後來,不甘願我還是去了梵谷美術館,去了北海小漁村:沃倫丹(Volendam)及馬肯(Marken),沿路都是風車與大大風力發電的葉片,我漫步在縱橫交錯運河邊堤岸上,我行走在有人推我一把把我趕走的自行車道上。離行前,對這個國家帶著滿懷的感動及給自己一個簡單的解答,哦!這就是Netherland !
因為呢?這裡小小的土地面積,冬日天寒地凍的長不出一根草,人,就是一切的資源。在哪兒我看到了人的勤奮與社會的效率,譬如說溫文有禮的計程車司機,能夠侃侃而談國家的特色與值得親炙的藝術人文之美;清晨抖擻工作的旅店門房;快速修理好我手錶的旅鐘錶店;好心提醒我看好皮包的商場路人,…。最令人著迷的是,因為人文薈萃與美學文化高度發展,即便一個簡單的色彩,在這裡看起來它就是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不知為什麼就是直覺的好看與美麗!
這個國家能吸引觀光客再再造訪,我想絕大部分原因是它由「人」為主體,創造出來一個繁榮、美好的社會。
另外,下面要說的是一個先天擁「有」資源的故事。
有一個國家叫蘇丹,在東非,它是非洲最大領土的國家。一般人提起這個國家腦海中轉出的畫面,無非是瘦骨如柴的小孩,瀕臨餓死邊緣的模樣。錯了,大錯特錯,它的石油礦產極豐,曾經,在喀吐木機場碰到一個中國工程師,他告訴我,在南方有一個約六萬人的中國人營地,為開採石油而設。營地內養雞養鴨養豬、種菜自給自足,這群人數龐大的中國人仿如生活中國大陸一樣,攝取中國食物,工作來來去去從不知喀吐木長得是圓是扁。
我相信他所言,因為親眼目睹喀吐木城所有橋樑都是中國來製造的,幾座橋樑換取石油開採權相當值得。
直到今年,不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公司有幾個來自蘇丹的訂單中途喊卡,原因為何?蘇丹今年受到美國經濟制裁,所有該國銀行美金外匯全告停止。講白一點,就是那個國家的人民不能把錢匯出國外買東西,國外也不能匯錢進去,一切經濟活動像灘死水全停止。試想這情形對於一個國家傷害有多大,我蘇丹的朋友告訴我,那是因為石油開採權整碗被崛起的中國大陸端去,美國眼紅所下的封殺令,美國對其經濟制裁是理由是蘇丹政府罔顧人權濫殺內部「達佛」種族。蘇丹政府說這是他們家務事屬於「內戰」與「叛軍」問題,干卿底事,孰是孰非。最後受苦還是老百姓,這是一個典型懷璧其罪,另類自我傷害的故事。
或許,很多事物不能相提並論。為你說故事的原衷,只是企盼我們能拾撿出故事中足以取鏡的脈理。
追求幸福與美好,是人們毋庸置疑共同的目標與理想。如果,歲月的焠鍊,島嶼的子民還是無法跳脫命運的悲情,難道要複製它過往的宿命嗎?那麼,島嶼的現在與未來,應該不只是在島上有戶籍的子民有責任與智慧去決定它的何去何從,這樣說來,你或我,對金門沒有期許+(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