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探尋大嶝島上的「金門縣」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再勇。
點閱率:4,106
字型大小:

 1937年10月26日,金門淪陷,金門縣政府在硝煙中內遷大嶝島,在這裏堅持抗戰直至1945年抗戰最終取得勝利。時間匆匆,72年過去了,而這些遺跡經風歷雨依然矗立,默默為國人訴說一段「兩岸協力、共抗敵寇」的可貴歷史記憶,記敘金廈民眾同仇敵愾共禦外侮的不屈精神。由於大嶝島的金門縣政府舊址在是唯一涉及兩岸合作抗戰的史跡,2009年5月,該遺址已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保護單位」,並正緊鑼密鼓地申請為全國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門淪陷 縣府內遷
一段時間來,許多金門、臺灣的專家學者紛紛來到大嶝島田墘社區,探訪1937年「金門縣」歷史遺跡,追尋這一段尚未消散的歷史記憶。當年日本的侵略給大嶝民眾帶來許多災難。原來大嶝島是個魚米之鄉,屬金門縣第七區,設嶝東鄉、嶝西鄉、小嶝鄉。許多華僑外出經商回到故鄉,建起漂亮的紅磚石壁腳大厝,戰事爆發,這些華僑多數背井離鄉,逃往外地,只留下空房在島上。
金門島淪陷,當時的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駐大嶝,就近協助75師反攻被日軍佔據的金門,就借用這些房屋作為臨時辦公場所。其間8年,金門縣長一職就歷經了鄺漢、陳文熙、周秉彝、韓廷爽、顏德桂、韋淡明、李天錫、何朝元、葉維奏等9人。獨座民居無法容納整個辦公機構,也由於戰爭的需要,「金門縣」辦公機構分散至好幾座房屋辦公,借用九處民居辦公至抗戰勝利。
在這幾幢房子中,現由鄭德政老人住的大厝是當時最重要的一幢,當時的金門縣政府的主要機構都置身於此。今天,老人回憶起當年政府人員辦公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以大廳為「縣政府辦公室」,中間擺放一長溜的桌子,每張桌子上放置一張小牌,注明機構名稱和辦公人員的名字。老人當時年紀尚小,還曾在他們的「辦公室」裏嬉戲玩耍。他還記得,當時縣政府的辦公室裏最經常處理的事是一些抗日的公務和地方治安問題,如對土匪和小偷等壞人的審判等。
抗戰遺跡 文物瑰寶
金門縣政府遷移至大嶝島後,政府職能並沒有完全喪失,政府機構運轉正常,從而保證了他們能在抗戰的前沿堅持抗戰和管理國土。為了管理方便,縣政府在島上每一幢房子上都釘上門牌,德政老人拿出字跡已經褪色的門牌告訴我們,金門縣政府就在這幾幢房子中堅持抗戰時的工作。
現存金門縣政府舊址建築群結構5個功能區,即縣政府、國民黨黨部、會議廳、員警署、家屬樓等,在歷經70多年之後,基本上都完整和原型態保存下來,其文物意義十分重大,堪稱是抗戰涉台文物遺跡的瑰寶。因此,翔金兩地很有必要加強協作,加以修繕保護和開發利用。
田墘村為歷史悠久的古村,世代以從宋代迄今的鄭氏在此繁衍。當時作為縣政府借用之建築群,除宗祠建築外,皆為清末民初鄭氏族人「下南洋」打拚,積攢財富回鄉精心營建的。其建築形態主要為傳統閩南紅磚民居和汲取西方元素的中西合璧的洋樓。紅磚民居皆精美典雅,中西合璧洋樓則體現中外文化的交融,樣式精美。閩南紅磚民居大量運用木雕、磚雕、石雕作為建築物構件,極富文化和藝術品味。有些民居還融入西洋元素,用外來建築材料作為民居裝飾。洋樓則引進鋼筋水泥結構,門窗普遍使用中式堆泥塑、捲簾、木雕作為裝飾,使這些舊址總的形成了風格各異,既有鮮明的地域人文特殊的建築群。金門縣政府群建築物分別為:鄭氏家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為二落三開間雙向門閩南式建築,作為縣政府禮堂和議會場所。金門縣政府總部,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其功能是作為金門縣政府的辦公場所。國民黨黨部及家屬樓:始建於清末,主要作為國民黨黨部辦公場所和內遷大嶝的金門縣政府官員家屬居住地。金門縣政府辦公樓文書房:建於1930年,主要功能是作為金門縣政府的文書房。金門縣政府員警署和大嶝島鹽兵樓:這裏主要駐紮著保衛金門縣政府行政機構和家屬樓的保安隊。
大嶝金門 齊心抗敵
大嶝與金門一衣帶水,在戰爭年代,決非避風的港灣,日本侵略者侵佔金門島之後,當時金門縣政府的官員和大嶝島上的居民都身處十分危險的境地。鄭水國老人告訴我們,當時在海面上經常有日艦騷擾,天空中每天都有日機前來轟炸,而守軍的裝備相對日軍顯得落後,大嶝是否守得住,有些官員動搖了,想撤退到內地,於是召開了一次軍民大會,提出每位民眾補給六個月的米糧,在當時來說,許多民眾食不果腹,六個月的米糧可不是個小數字,這是很誘人的「一項優惠」,目的在於動員他們離開大嶝。儘管大敵當前,鄉親們卻都不願意拋棄自己的家園,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拉著十來歲的小孫子,走到台前,強烈表示絕不離開家園,寧願餓死、戰死,也要與大嶝共存亡;一位守軍的軍官更是慷慨激昂,當場表示守土是軍人的天職,絕不退讓一寸土地,要堅持抗戰到底。軍民們同仇敵愾,終於守住了大嶝島。
對那段時間緊張而又危險的局勢,許多鄉親記憶猶新。村裏的幾位老人都親眼見識過進犯的日艦。他們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日本侵略者是窮兇極惡的,每當日艦開向大嶝的岸邊時,見到在田間幹活的村民或者在海邊捕撈的漁民,都會向他們射擊或開炮,有時還會配合飛機突然來一次狂轟濫炸。每當這時,民眾們都會迅速躲進防禦工事裏面,等炮火過後才從工事裏出來。日子久了,他們也發現了日軍打過來的炮很多是不會爆炸的,只有一個空殼,並無引信。德政老人在縣政府,也就是他現在住的大厝裏,還親眼見到村民們撿回的炮彈。這些炮彈大多是六七十釐米長,裏面沒有彈藥,因此全都是啞彈。據說,出現啞彈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當時日軍戰線過長,軍事裝備和武器供給緊張,造成炮彈品質不過關;二是當時很多炮彈是在我國東北製造的,工人們故意製造出打不響的炮彈。德政老人說,當時日軍的炮彈成為村民們的笑料,也鼓舞了大家必勝的信心。到後來,特別是臨近抗戰勝利時,日寇幾乎沒有炸彈可扔了,就從飛機上往村裏面拋石頭。對於日寇的騷擾,人們已經習慣。大家面對日軍的炮彈,已經不再畏懼。當時守軍最先進的武器就是機關槍,如逢日軍進犯,民眾都會配合守軍前往反擊,他們把機關槍架在岸邊的工事上,對著軍艦上的日軍掃射,有時還真的打翻了好幾個日軍。
這樣的烽火生涯,軍民們一直堅持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金門縣政府在大嶝島的歷史上寫下了特殊的一頁。
嶝金並締 喜結連理
縣政府辦公遺址的幾幢房子分別位於該村的中心地帶,相距約兩三百米。村中的鄭水國、鄭德政等老人告訴我們,其中有一棟民眾把它稱為「文書房」,專門用做公文的起草和收發之用。
當時「金門縣」的工作人員仍然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老人說,那時他還是小孩,並不識字,經常到「文書房」看那些大人們起草文書。一天,有位年輕的文書還把他拉過來,教他識了幾個字:「抗戰保國,人人有責」,後來他也沒有機會能夠讀書,但卻對這個文書印象深刻,至今還記得這幾個字如何寫。特別是臨近抗戰勝利的時候,一位在這裏待了好幾年的陳姓文書,長相英俊,人也好,村中的一位姑娘還看上了他,後來這位陳姓文書與這位姑娘終成連理,在抗戰期間仍有這樣一段佳話,真是難得。當時全村的人都為他們結成伉儷而慶賀。過了不久,抗戰勝利了,嫁給陳姓文書的姑娘挺著大肚子和他的郎君回金門了。就在前不久,有兩位中年人說是從臺灣來的,四處打聽「金門縣」舊址,說是他倆的父親就是曾經在這裏辦公過的陳姓文書,他們是為了尋訪先輩的足跡,完成長輩的遺願特地來到大嶝的。
老人說,可惜他不識字,把他們當時留下的聯繫方式和位址給丟了,只記得來人在村中盤桓尚久,看來感觸頗深。2007年,金門縣著名學者楊清國到大嶝考察縣政府遺址時,也說起他的一位朋友當年就出生在大嶝的金門縣政府。
翔金合作 保護遺址
近年來,兩岸恢復往來,海峽兩岸對這些歷史遺跡的保護狀況十分關注。大嶝島「金門縣」遺跡已經是兩岸共同關注、關心的一件大事。金門縣縣長李炷烽曾到大嶝島,尋訪這些遺址群,並建議對這些遺跡進行有效保護,使之能成為一個以「兩門」齊心抗敵和金門縣歷史變遷為主題的展示館,金門方面將積極提供有關史料和展示品。
從2004年至今,翔安區民俗專家張再勇、廈門日報社資深記者盧志明等多次在《廈門日報》等平面媒體,以及《廈門衛視》、《福建海峽之聲》等各大廣播電視上,進行專題報導和呼籲,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008年,金門同胞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許伯欽和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宋奇盈分別向廈門市和翔安區政協提出建議和提案,希望保護金門縣政府舊址群。2008年5月李炷烽再次致電大嶝島所屬之翔安區政府,希望儘快採取措施,保護兩岸共同的抗戰遺跡--金門縣政府舊址,把它作為抗戰和文史方面的紀念館,這樣將更凸顯它的意義。
經過各方的不懈努力,2009年5月,大嶝島的「金門縣政府」遺址已被大陸相關單位批准為「福建省涉台文物保護單位」,並正緊鑼密鼓地申請列入全國級文物保護單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