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換個島嶼住住 給栩栩─永遠的二十三歲

發布日期:
作者: 張雨。
點閱率:593

「我不知道那隻蜂鳥會不會找到我住的房子,這間有著綠色的大門,門上畫滿黃色鬱金香的房子。我相信,那隻蜂鳥一定會想起來的。」
《小魯的池塘》 Eve Bunting 著
已習慣看我搞笑文章的人,千萬不要往下看這篇。
這是我生命中非常底層的東西。它讓我難過了二十年,而且還將影響我一輩子。
是該寫出來了。不想面對的原因是我頓悟得不夠、惋惜好友不能在人生道路同行,但我應該面對,因為人生就是如此。
剛看了一本我幫女兒從圖書館借來的童書《小魯的池塘》,敘述小女孩跟小魯,是最好的朋友以及同學。他們一起去附近池塘玩、賞鳥、一起把小女孩家的綠色大門畫上黃色的鬱金香、一起製作了一個可裝糖水的蜂鳥餵食器……。手巧的小魯,還特別在餵食器前端作了一朵花,好讓小鳥以為牠真的在吸食花蜜。沒多久,小魯因為先天心臟病住院、去世。得知消息的那晚,難過的小女孩夾在父母中間睡覺、父母握著她的手直到她睡著。小女孩很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但父親告訴她:很遺憾,這並不是惡夢。小女孩的校長說:「可以作一點事情,以永久性地紀念小魯。」(藉此療癒稚幼的心靈,讓他們學習面對死亡── 此一人生重大課題)。有人說:「作個噴水池」;小女孩則說:「小魯最喜歡池塘了。」於是他們在校園裏、小魯常爬的那棵樹旁邊,製作了一個水泥的小水池。趁著水泥未乾前,大家把自己的名字寫上去──就好像同學包圍了小魯的池塘似的。接下來,小女孩又把他們一起製作的蜂鳥餵食器掛在樹上,且掛在自己從教室的座位可以看到的角度。剛掛上那天,就吸引了一隻蜂鳥,小女孩認為她認識這隻蜂鳥,因為蜂鳥每次都會先飛到窗口來看看小女孩,然後再去小魯的池塘那裡吸餵食器。雖然小女孩也知道可能是(部分)鳥類喜歡照鏡子(玻璃)的習性使然,可是她還是覺得這隻蜂鳥是小魯。放暑假了,小女孩必須把餵食器帶回家,並經常補充新鮮的糖水。她小心地把餵食器捧回家,並希望蜂鳥認得她的家--那個綠色的,有著他倆共同創作的黃色鬱金香圖案的大門……。
這就是我凌晨時分還在電腦前打字的原因。它勾起了我傷痛的回憶!莫非我一直沒有治療它、所以一直放不下?即便這就是人生。上天總是或多或少給予人們考驗。
回想前陣子,陪女兒看卡通《海綿寶寶》,在他人看來的搞笑畫面,竟然讓我眼眶一陣熱!情節是:海綿寶寶跟派大星對話,因為派大星對海綿寶寶有誤解,以致對海綿寶寶說,「你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海綿寶寶難過地說,「我以為我們永遠都會是好朋友……」,接下來是他腦海想像的畫面──兩個人一起玩樂的一連串畫面……最後是,二個並排的墳墓……。看到此我笑了也快哭了!是的,永遠的好朋友!
年輕時的手帕交,常彼此戲言說,「老了一起到大果葉海邊養老」。結果二十三歲的她,在一次「抓飛」(休假時,被航空公司通知、臨時給派的飛行任務),因為飛機駕駛在傍晚時分飛錯方向,而在花蓮撞山。我的好友,永遠離開我們了。
我們不相信也不甘心,特別從澎湖飛台北,再陪她家人到花蓮等消息。那座山的名字叫做加里宛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當時的阿兵哥也很辛苦,努力找尋遺骸。接連幾天,我們每天都陪她父母去認那些散掉的屍體。當然不願承認她已化成了那些難以辨認的東西。於是最後那些找不到親人的人,就把那些東西全部火化、讓罹難家屬均分之。骨灰安置在天母山上的廟裏,印象中我只去拜過一次。我認為那骨灰不能代表她。活著時她四處旅遊、死了當然更不可能乖乖待在廟裏。而且她時時在我心中,我無須去拜她。那只是更增添我的傷痛罷了。
她叫栩栩。我另一個好友叫倩。栩跟倩是我五專隔壁班的同學,我們甲、乙兩班除了共同科目以及女生軍訓課時,合班上課外,其他時間我們根本毫無交集。畢業前的最後一學期寒假,雞婆的我,擔心班上同學找不到實習單位(必須自己找),於是傳閱了一張紙張,上面寫著「如果有人想要跟我到澎湖建國日報社實習的話,請跟我連絡」。當天是合班上課,我們甲班沒人對這實習單位有興趣;不知怎樣,傳來傳去,紙張無國界,傳到乙班去了。下課後,乙班的栩跟倩跑來問我,她們可不可以跟我回澎湖實習?我本來以為她們只是說說算了,女生嘛,很多還不是說話不算話?我當時心裏這麼想。
結果她倆真的跟我回澎湖實習。為了她倆的住宿問題,我詢問了許多地方。住旅館?一個月太貴了。租房子住?沒有人會將房子只租一個月的。後來還真的讓我問到了--位於澎湖救生醫院(現已關閉)隔壁的「基督教會」。那是為了教友準備的房間。雖然我們並非教徒,洽談的結果,他們願意收留我那兩個同學。
我現在已忘記倩的洗澡問題怎麼解決?我只記得,栩栩那時會到我家借浴室,我家是日式宿舍,洗澡必須要先燒熱水。寒冷的冬天,栩栩竟然不燒熱水,那個月都洗冷水!真得很厲害,我好佩服!
二十歲的青春年少,我們很幸運有個「新聞官」(建國日報是軍報),願意帶我們這三個實習記者。他給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我們每天上繳的新聞稿都被改得慘不忍睹,簡直一無是處。後來,越混越熟(倩應該是加溫的最大功臣,她外向、單純、容易感動;我跟栩比較內斂),我們四個人的感情就像歃血為盟般,一起跑新聞、一起吃喝、一起夜遊……。
最誇張的一次是,某夜我們打算去夜遊,可是氣溫很低,於是我們動起教會棉被的歪主意!我們當然不敢光明正大從前門把棉被拿出去,不知是誰想到從二樓房間將棉被丟到一樓的主意,有的負責從窗口丟、有的則在一樓窗下接……。年輕時共同經歷的瘋狂事蹟,真過癮,令人難忘!
另有一次,栩栩累了睡著了,有突發重大新聞,我們沒有叫醒她(一定是交通工具不夠所致,讓我們狠心拋棄了她),我們跟新聞官騎機車「三貼」,到十幾公里外的白沙鄉,想採訪復興航空墜海的新聞。隔天出現了二雙怨懟的眼神,一雙眼神是栩栩,她怪我們沒有叫醒她;一雙是機車主人,他不知道我們三貼,可是他發現他的機車壞了。
回學校上課的最後一學期,我們三人的感情超好,那是一個月的革命情感,「誰人跟我們比」!我們經常在一起回憶澎湖的人事物,澎湖有太多我們的共同回憶了。最誇張的是倩,剛開學時,他經常見到我就哭、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常說他看到路邊的人很像是澎湖的誰誰誰……。
畢業後,栩栩選擇了一個可以存錢,卻不太喜歡的工作:華航空姊。他告訴我們,她不喜歡,可是為了存錢,不得不經常在心中拔河,幾度想離職卻又作罷。事後,我真後悔沒鼓勵她早點離職。
而我呢,回澎湖一年後,有天我看到店面招租的紅紙條,突發奇想,想要自己創業。透過電話,我試圖說服倩,約她來澎湖合夥開店。倩說,「雖想開店,但那是七老八十才做的事」;我回說,如果「年輕的時候」就能實現你「老年的夢想」,那為什麼要等到老了才去做呢?這句話打中了倩的心,於是她來到澎湖,跟我一起開設「島民情結茶藝館」。
共同創業很快樂,也有摩擦,但我們相信友情能勝過一切。我知道那段日子,倩常跟栩發牢騷,數落我的不是,可是栩從來沒有偏袒哪一方。她總是溫和、中立、不挑撥、不給朋友壓力、只是傾聽。栩是一個非常夠意思的朋友,也經常喜歡給朋友驚喜──我們開店的那段日子,有好幾次,她沒事先通知,悄悄地從台北飛澎湖,突然出現在「島民情結」,讓我們又驚又喜!她來店裏幫我們收桌子、洗杯盤,有次她感嘆地跟我們說:「我們做的事情都相同──只是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乍聽之下,我摸不著頭緒,後來她跟我們解釋:「空姐的工作也是收碗盤,跟你們在店裡做的工作一樣,只是地點不同。我在天上,你們在地上。」
當元宵節到了,我會寄上一隻超迷你的糯米龜,讓栩栩感受澎湖的元宵習俗。而栩栩呢,基於情感因素,她跟那些出外且想知道家鄉事的澎湖人一樣,訂閱了建國日報,而且善良到「不好意思停止訂閱」,直到後來訂報費用累積太多才停訂。我想當時她家的建國日報一定可以堆很高。
她喜歡收到朋友來信。我後悔沒多寄一些讓她更開心。
事發當天是78.10.26,這日期我永難忘懷。那天晚上七點多,天黑沒多久 ,我外出剛回到島民情結,只見倩在店裡哭得很傷心,我覺得很奇怪,問她怎麼回事?她難以平復,哭了很久才抽噎地說:華航在花蓮撞山,栩在那班飛機上……。
我忘了這整件事情我有沒有掉淚?如果我能以哭來發洩,我想我不會悶得這麼慘。說什麼我都不肯相信這件荒誕的消息。我回想大約二個星期前,我才在台北見過栩栩。我去她家找她,她跟我說,叫我過幾天回台北還要找她。我問:到時候(大約是10.25─26左右)你會在台北嗎?她故作神秘地笑笑說,不知道。走時,她送我去搭公車,公車開了,我看到她跟我揮手以及越來越遠的身影。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當我再回到台北時,沒有找她,就飛回澎湖了。我不知道那幾天她是放假的。她出事那一天,班表排的並不是她,她是臨時被抓飛的。所以飛機失事的消息傳來,我連想都不會想到是她,因為她是飛國際線的,很少飛國內線。(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