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金門傳統童玩
孩童時金門還處於兩岸對峙的狀態,資源缺乏,務農的鄉下,更少有家長能買得起童玩,小孩子在無電視、電腦等現代化影音設備的時空背景下,因而一粒小石頭、一根草、一泥土、一段竹管,一個空鐵罐、一條鐵線等,都可以透過其巧手製成好玩的童玩,或設計出個人及團體可玩的童玩,尤其季節性不同,玩法及做出來的童玩也不同,如春天會有花燈、朴子槍、陀螺、彈珠、尪仔標等。夏天會有筷子槍、救全國、過關、玩沙包、彈弓等或者爬上相思樹抓兩隻金龜子用棉線及紅紙綁著相鬥,或者用竹竿沾著黏膠粘蟬。秋天會有彈珠、滾鐵圈或者將收割好的高粱桿作成竹划或小船及各種童玩。冬天會有紙風車、跳繩、跳橡皮筋等玩法,總之當年的孩童創造了一大堆屬於農村的童玩文化。
最早被發現的「童玩」?距今五千餘年前,在中國山東甯陽大汶口遺址中有一隻長約7公分的陶豬。
東漢時期出土的文物中,也可見到,西漢發明銅股子。東漢王符著的「潛夫論、俘侈篇」就有提到童玩。
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裏提到「跳百索」的遊戲,直到現在小朋友還在玩這種遊戲,只不過名稱改為「跳繩」。
隋唐時的泥陶「童玩」已進入美的境界,「童玩」與「工藝」結合在一起了。
宋朝蘇漢臣「嬰戲圖」「長春百子圖」及李嵩「市擔嬰戲圖」很活潑的表現兒童玩樂的情形及當時的「童玩」。
在宮廷中除夕夜上千人戴假面具大玩「大儺儀」,而「千千」(現名陀螺),「紙鳶」(現名風箏)及「毽子」「「蟋蟀」等「童玩」,已有正式記載。
南宋周宓在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千千」是以象牙做成直徑約四寸的圓盤,中央插寸長鐵針。而皮影,荷葉燈,剪紙,泥塑人偶等「童玩」已十分普遍流傳於民間了。
元、明、清出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泥、陶、瓷材料製作的玩具,其中以「無錫泥人」最為有名,明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錄了當時一首玩具童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拔兒。」並且出現了專賣玩具的店家「耍貨鋪」。
清朝時發展「益智童玩」,直接培養兒童的分析能力及組合能力等智慧,例如:巧環童玩類(九連環等)、繩板童玩類、排板童玩類(七巧板等) 、滑板童玩類(重排九宮、華容道等),組木童玩類(魯班鎖、三星歸位等)」至民國「童玩」發展更是百花齊放,「江米兒人(捏麵人)」、「蓮花燈」、「布娃娃」、「兔兒爺」、「猴爬蔞」、「木人走線」、「翻花梯」、「紙氣球」另外還有「摺紙童玩」、「編織童玩」等等,並加入金屬及塑膠等材料素。
早期傳統「童玩」大致與大陸漳廈泉相通。1950年後金門的童玩除一些傳統外,也發展一些如高粱桿製童玩,及改良部分童玩的玩法及製作方法。一些規則也因地域性不同,無非是約定成俗,一些做法也會隨時空背景而在材料上方法上,隨時間而變化及改變,誰也不會計較,計較的是,現在的兒童只有用買的,誰還會去動手創作,這也是你我應深思的問題。本次經金城鎮公所主辦指導,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策辦委託,也足跨兩岸三地的搜集傳統童玩,只覓得數十件兒童時期有印象童玩,並以教學說明板依工具、材料、製作方法、玩法等呈現,盼能保存及推廣。
摺疊板:
用三分合板鋸成長八公分寬五公分六片,用細緞帶單片合板一條,雙片合板兩條以樹脂連接製作。以大拇指、食指夾住折疊板第一塊木頭的側邊與其他木塊成折疊狀並翻轉,其他木塊會連續不停翻面運動。
朴子槍:
取竹心直徑約零點四公分成熟竹子,鋸成一邊有節約三公分插上竹筷當推進器,再鋸一段兩邊無節約長十五公分當槍管,用朴樹子或濕衛生紙搓成圓球當子彈,塞住竹管2端,將置有竹筷握把的推進器插上槍管用力推,槍管中的空氣會將子彈擊出。朴樹結子的季節,也是朴子槍最熱門的時機,鄉間放學後或假日時,三兩孩童結成一國,或朴樹上採朴子,或竹林中做朴子槍,或小道上的朴子槍聲,熱鬧非凡。
水槍:
鋸竹心直徑約兩公分長二十公分,一邊有竹節一邊空心竹管當槍管,並在有竹結的一邊,鑽一小孔當噴嘴。另準備直徑約零點公分圓木棍當推進器,其木棍一頭用棉布包成鼓槌狀。竹管裝滿水後,用鼓槌塞入水管向前推擠,水會從竹管前噴嘴噴出。現水槍已演進成各種量產形狀,並以塑膠成型,容水量也變大,在有潑水節的活動出現最多。
竹彈弓:
竹條約長四十五公分、寬一點五公分用噴燈燒成弓形狀當板機,竹管約長四十公分、管心直徑三公分,中間挖一條寬兩公分長二十五公分凹槽當發射器,將板機置入凹槽當發射器,用手拉住弓形板機,裝填子彈後放手,子彈會從竹管發射。
竹蜻蜓:
竹片厚度零點二公分、長十公分、寬二公分,以中心為軸鑽一小孔,插上細筷子。竹片一邊削薄,反邊也消薄,完成後,雙手合十扭轉木桿,竹蜻蜓會向上飛升。現已許多創意的各形各狀及玩法的竹蜻蜓。
彈弓:
取Y形相思樹枝,車內胎剪成寬一點二、長十六公分兩條,用棉線綁在Y型相思樹枝開口的兩邊,另一頭綁住長方形牛皮雕成的發射器,裝填子彈於發射器內,左手握住Y形握把,右手拉緊皮帶,瞄準目標後右手放開,子彈會發射出去。夏秋時豐收季節,孩童每人一把,用以打麻雀及斑鳩。
陀螺:
朴子樹結子季節也是製作陀螺的時候,用鋸子鋸一段約四至五公分粗朴子樹枝,用士林刀或美工刀削陀螺,成型後下緣釘上陀螺鐵釘,用麻線纏繞陀螺身,迅速將麻線抽離,螺釘接觸地表後即會不停轉動。兒童三五人聚一堆,畫一圓圈,剪刀石頭布找一人當大頭,將陀螺至於圓圈內,讓其他人用陀螺擊打,有時挨打的陀螺會被尖銳陀螺釘擊成兩半,大頭的陀螺被修哩,常會心痛不已,但其他的人會快樂無比。
咚咚響:
材料有飲料鐵罐子、木棍、橡皮筋、鐵釘、鐵線、竹片。工具必須使用鐵剪、鋼絲箝、鋸子、釘錘做成手咚咚響。本件童玩製作比較複雜,必須參考圖說。其玩法是握木棒甩動,竹片受鐵釘影響,敲擊鐵罐產生咚咚的聲音,在台灣咚咚響會被賣傳統小吃者當做叫賣工具使用
滾鐵圈:
小時候外祖母常會驅使為田中工作的母親送茶水或點心,每次左手提著籃子,右手一定握著用粗鐵線作成的滾鐵圈,在鄉間小路上邊玩滾著鐵圈兼送東西,感覺非常有趣。有的滾鐵圈是用鐵桶箍外加粗鐵條為握把,並在下緣鎚一小圓,連接圓鐵圈。手握住握把前推,推動點會牽動鐵圈向前滾動。
竹蟬:
中空竹管粗二點五公分、長四公分。油紙糊竹管其中一面上,用棉線從管內穿過油紙紙層並綁在一邊刻有槽溝的筷子上,筷子與線處塗上松香,小圓珠用白膠粘在竹管兩側當蟬的眼睛,並做兩片長的羽翼。完工後搖動木棒,絲線頭與松香作用產生聲音,傳入竹筒會有放大的蟬鳴聲出現。
回力輪:
橡皮筋穿過漁網用的鉛子綁在空罐頭兩側圓心上,將空罐頭滾輪前進,因罐內橡皮筋有鉛子重量而絞動,當橡皮筋無法承受時期反作用力會將輪子回滾。
筷子槍:
筷子三支,兩頭用橡皮筋扎緊,中間的筷子抽凸出一點並用美工刀刻一凹槽當發射口,三支筷子並排壓平,再剪兩小段長約六公分筷子當發板機及握把,拿一條橡皮筋連接板機及射口,勾動板機橡皮筋瞬間彈出。
毽子:
牛皮剪成圓狀銅孔錢大小兩片,中間挖兩小洞,再剪一條寬零點五公分長十公分長條狀牛皮,穿過圓狀牛皮當毽底後加銅孔錢再穿過一片圓狀牛皮,將雞毛用棉線捆在條狀牛皮上即大功告成。毽身銅錢重量需適當,過重或太輕會影響腳踢毽子的感覺。毽子踢法很多,有雙腳交換法、有單腳懸空踢、單腳外踢、膝蓋彈起毽落鞋面踢、膝蓋彈踢等等。只要將毽子彈起,用腳、頭、肩、手臂等交互玩,花樣玩法均可自創。
擲環:
厚木板鋸成直徑約十五公分圓形狀,直徑一點二公分圓木棒約長二十公分釘在圓形厚木板上當擲環柱,再置一些直徑十五公分籐圈。籐圈與套柱距離自訂,立於規線上將籐圈丟向擲環柱,看看命中機率。可一人玩及多人比賽。現單純套環遊戲,已演變成夜市的套東西的商業行為。
線軸車:
老祖母縫補纏線用的線軸用完了,可以拿來在線軸兩輪刻出鋸齒、切一小段蠟燭,用橡皮筋穿過線軸、蠟燭,橡皮筋一邊用細筷子一頭纏住,一邊用約二點五公分長牙籤卡著,絞動線軸車側邊筷子,橡皮筋反作用力會使車身緩緩前行。
風箏:
軍管時期風箏是管制品,老祖母小時候玩過的記憶,會偷偷的用竹枝削薄、紮八角風箏支架後,糊上透明玻璃紙,綁上引線來讓我們玩。並教導我們說:「風箏造型千變萬化,製作時要注意支點、平衡翼、風向、重量等問題」。風箏是古老民俗活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每年世界都會有風箏比賽,爭奇鬥艷非常熱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