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回味金門傳統童玩

發布日期:
作者: 謝華東。
點閱率:683

萬花筒:
鏡片切割成寬四公分長十五公分長方形,反射面向內圍成三角形、加上底部三角形鏡片用膠帶捆住,外層包裹漂亮包裝紙後在筒內丟入花紙屑,筒內就有千變萬化的圖案,每搖動一次,圖案組合就會重組變化。
扭力旋轉盤:
瓶蓋用鐵鎚敲平,中心點圓心兩側以鐵釘釘出二小孔,再用棉線分別穿過打結,其長度以玩者手感度為準。絞動棉線雙手內外作用,瓶蓋自然會旋轉不停,如兩人對玩,可攻擊對方棉線,讓其斷線為勝。
滾車軸:
扁空罐子用釘子在側面中間位置各釘一小孔,用粗鐵線穿過車軸、扁空罐子的釘孔處,粗鐵線用鉗子彎成車軸與扁空罐子一百一十度角並呈接觸狀態,再將粗鐵線一端彎成握把,一端彎成擋環。玩時只要推車前進,車軸與鐵罐作用而旋轉不停。
風車材料:
紙板中心打一小洞,每一角與中心對角線用剪刀剪開到適當距離,對角線各取一角集中中心點,用鐵絲穿過並彎一擋環,鐵絲另一頭纏繞於木棍上。風車種類多,材質變化大,造型更是多元、多變化。
畫眉笛:
取約長十二公分的小管觀音竹,在五分之四處側切一小口。、鐵線一頭用棉花包裹,棉花沾水後插入觀音竹管。吹奏竹管並抽動鐵線即有動人的鳥鳴聲音。
搖頭晃腦:
直徑兩公分長四公分竹管,黏上眼睛、鼻子,作一頭像,頭上需鋸一條溝(共鳴箱),用一隻竹筷固定於下額 後連接二隻有圓球竹並成V形狀。直徑一公分長十二公分竹管鋸成Y形狀為握把,頭像、握把組裝後。搖動握桿時頭部搖來晃去,V 型圓球會撞擊頭部時會產生清脆聲響。
搖擺兔:
直徑約三公分長六公分圓木,裝置二片兔耳並用竹籤裝一個兔脖子。一邊有節直徑約二公分長五公分竹管鋸一調凹溝(共鳴箱)後於側面鑽一小孔。直徑約2公分長15公分管狀圓木連接2隻裝有小圓球。組裝後連接後握住手把左右擺動,V形木球撞及共鳴箱,產生聲音。
空氣槍:
槍身圓木約長十二公分、直徑零點九公分,裝上槍把成為槍機,頭部置上適長棉線。圓竹管約長十七公分,中空直徑約一公分當槍管,棉線穿過槍管並在線尾加裝塞子為子彈。握住槍管,槍把後拉,木塞堵住槍口,槍把用力前推,木塞會彈出產生氣爆聲音。
手足舞蹈的小丑:
一分木板鋸出二隻小手、兩片葫蘆狀身軀及大腿、小腿(腳)、帽子、耳朵。四肢裝上棉線後用支釘連接身軀,組合後,拉動棉線小丑四隻上下晃動,非常逗趣。
沙包材料:
布料剪裁成約長十公分寬四公分,對摺後用針線四面縫邊,只留一小洞,並將內面反面在外,有縫邊的面反為內面,裝滿細砂後再縫實。沙包有3個玩法,玩的過程中搭配童謠:一放雞,二放鴨,三分開,四相搭,五搭胸,六扑手,七撚球,八摸鼻,九揪耳,十食子。也有五個沙包的玩法,將沙包撒在地上,一個置於手心,第一次一個一個撿,第二次一、三個撿,第三次二、二個撿,第四次一把抓,抓完後再反手秤斤,秤越多斤者為勝。
波浪鼓材料:
直徑六公分長三公分竹管,左右用棉線穿引,並繫上二個小木球。竹管側邊用小木棍固定當握把,上下邊可用鼓皮或1分木板封住。搖動握把,兩小圓球敲擊鼓皮(木板)會有咚咚聲響。小時候常有貨郎挑著一擔貨物沿村叫賣,使用的叫賣工具就是波浪鼓,聽其聲就知道「搖鼓仔」來了。
雞吃米盤:
用圓規在1分夾板上畫出半徑六公分圓,鋸成圓盤狀後再用鑽孔器鑽4-5個小孔。盤邊裝上握把。圓木削出四至五個雞身及雞頭,雞身前端鋸一凹槽,左右兩端各鑽一孔,雞身尾端裝上雞尾,雞下緣亦鑽一小孔。組裝四至五隻雞仔后固定於圓盤上,用線穿引後,盤下線端用圓球固定,搖動握把,雞仔頭部輪流啄米,動感十足。
弓箭:
鋸竹管二節,用柴刀劈約六十公分寬二點五厚度零點二公分竹條,用蠟燭或噴燈烤彎半圓狀,雙邊亦須外彎成110度,用釣魚線或棉線綁住。架上箭,靠緊彎弓用手指握住,拉線發射,箭會向目標物飛射。(玩時小心勿傷到人)
紙飛機:
紙飛機用摺紙方式呈現係最簡單的童玩。可單人玩或多人比遠,亦可用橡皮筋發射。
小船:
十五公分竹筷或高粱稈九支為船底,十二公分四支為船側身,六公分四支為船尾,四公分四支為船首,依圖排列,用膠固定後,船尾加上橡皮筋及划水板。絞動橡皮筋將船置入池中,划水板受反作用力會帶動小船前進。
跳繩:
單人跳繩:取一段零點八公分粗棉線,以自己身高為準,雙腳踩住棉線,雙手以腰上高度拉住棉線兩端即為跳繩適當長度。三人跳繩:長度約為單人跳繩二倍以上。跳繩玩法多,也有花式跳法,是非常大眾化活動。三人跳繩需二人擺繩,一人以上在繩圈中跳躍,也可用二條跳繩交互擺動等的花式跳法。
踩高蹺:
鋸二段含有竹節竹管(亦可用空罐頭替代),每個直徑約六至八公分高八公分,用砂紙分別磨平,並在上緣側邊左右各鑽一小孔,再用麻線穿過繫緊(亦可用長木條替代)。將做好的高蹺靠上雙腳腳底,拉緊兩邊麻繩,站立後邁步前進,趣味十足。
刀、竹劍:
刀:將厚約零點八公分木板畫出刀形,線鋸鋸出雛型後用美工刀修整及沙紙磨平。
劍:鋸一段大竹管,用柴刀劈成四份,取一份用美工刀削平整並在任一頭削尖後鋸取另兩小段為握把,用砂紙分別磨平後用膠將握把粘於劍身四分之一處,再用棉線綑緊。自製刀劍是四五十年代的童玩,因受武俠電影影響,鄉下小童均會隨身攜帶嬉耍(玩時小心勿傷到人)。
自走龜:
布丁杯底鑽一小孔,底緣左右各剪兩小缺口後杯身塗成綠色,並劃出龜紋。套一條橡皮筋在電池中間並用膠帶捆住,再取二條橡皮筋紮在電池兩側,中間用棉線纏繞,線頭穿過杯底小洞,再用小膠環固定住。電池兩頭橡皮筋套住杯邊兩小缺口。杯緣粘上頭、尾、四肢後,大功告成。拉動膠環再將烏龜放在地下,烏龜受橡皮筋反作用力會向前爬行。
跳房子:
跳房子可數人玩,玩法及其內容亦可多變,將小石子投入框內,用單腳或雙腳跳過其他框,撿回小石子後跳回,再投向其他框內……以此類推,最快完成全程者為勝方。
過五關:
十二人分兩隊,一隊守關,橫向每關一人,縱向一人。一隊闖關,全隊往返沒有被抓為勝,如中途被抓獲則出局,全隊均被抓獲兩隊角色互換。
鬥魚:
鐵線用鉗子剪繞成波浪狀,並做一槓桿手臂。用厚紙板畫出兩條魚並剪貼在槓桿兩端。將槓桿臂套入波浪狀鐵線中,槓桿手臂魚會隨波浪狀鐵線旋轉而下。
你我的年代,黑馬、白馬、再抽、怪俠進五五塊貢糖、白雪公主泡泡糖、三國演義尪仔標等童玩總佔滿了深深的記憶。或許時空無情,或許年代不再,但保留過往讓下一代知道童玩的演進,不是也是一件美事嗎?因時間關係有太多童玩如抽獎類、益智類、棋類、球類、紙牌類、編織類、摺紙類、食品類等等未能編入,仍有遺珠之憾,希望繼續搜集與整理,期許有一天金門傳統童玩能成為學習、遊學、觀光的項目之一,誠屬幸也。(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