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張福美˙為金門打造世博夢想
在書寫「浯江夜話」專欄稿「島嶼情懷˙連結世博夢想」、「青草香,鳥鳴唱醒的島」的過程中,我有幸在上海專訪到金門同鄉張福美先生,在他熱誠關懷家鄉、聆聽他諸多建議、宏觀構想之後,我得以配合寫出「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金門主題館商展企劃」,也迅速以快遞寄回家鄉金門,並和縣府和金酒密切接觸,期待家鄉金門能有機會躍上世博會的舞臺。
在書寫企劃案的討論過程中,鄉親張福美一再表示:「金門獨一無二的特色,值得在2010上海世博會大力推介,讓金門與世界眾多國家同步出席,藉2010世博會把金門推向世界經濟和商業文化的中心,因為,上海世博會將催生六大創業商機,其內容包含餐飲住宿、旅遊會展、商貿、交通物流、印刷、傳統服務行業等六大行業,金門的參與,將有助提升未來更多國際競爭機會,創造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這一番宏觀的論見,真的深深打動了我,所以我在書寫企劃案時,也努力吸收有關世博會的一切資訊,他也提供諸多寶貴的資訊予我:「上海世博會有190多個國家、48個國際組織參展,臺北市政府也獲邀以城市館形象參加……有關興建、設計「台灣館」硬軟體的經費,估算約10億元,近期將向企業界募資,原則上希望爭取五至十家企業捐助……」、「上海世博會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世界博覽會…………184天展期中,可吸引國內外超過7,000萬人參觀,其中台灣旅客約有350萬人。」之後他忍不住激動的問:「金門呢,位置在哪裡?機會在哪裡?」
鄉親張福美,十五歲就離開家鄉金門,擔任總統府士林官邸侍衛、經歷蔣介石、蔣經國「總統府」士林官邸侍衛的張福美,金門沙美人,極特殊的個人成長經歷,形塑了他後來人生愈形豐富多元的成就,擁有臺灣政界和商界的極高威望,90年代赴大陸發展後,個人資歷與成就愈形顯赫、更臻美好,就像堆疊金字塔一樣,累積出極豐碩的人生豐華,讓金門人引以為傲的張福美,目前累積的豐富資歷,網站上隨意一點閱,就可閱讀到高達五十幾項、洋洋灑灑的涵蓋政治職務、經歷、專長的精彩豐碩資歷,包括擔任連戰、宋楚瑜04年總統競選後援會處長、馬英九、蕭萬長競選後援會台商會長、臺北市議會機要秘書等重要政治職務,以及90年代赴大陸發展後,兼具扮演的諸多個人經歷,那涵蓋集團海外部總裁、投資諮詢公司的董事長、控股集團首席顧問、各種董事、執行董事、代表、顧問等等,在這眾多的職務身分中,其中一個極特殊的身分是「台灣(香港)上海台商聯誼促進會」的會長身分,港、台、滬眾人口中親切稱呼的「張會長」,幾乎全年無休的與台灣、香港、上海保持密切的關係,與台商的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張會長一張俊帥的臉,不時躍上平面媒體、電視新聞,成了高知名度的人物,而他因這頻頻曝光,也就變得越形忙碌,在多元化的組合互動中,張會長關懷、心繫的層面也越來越寬廣,兩岸之間往來飛航不斷,積極架起更多溝通的橋樑。
終年奔波在各大省份、重要城市中進行各種考察、研討會、論壇、簽約儀式中,張會長扮演貴賓、專家的角色,與資方、各產業進行交流,發表演說、接受各種提問、解答眾人各類疑難雜症,張會長不無遺憾的說:自己已參加了700場以上的論壇,卻沒有機會協助家鄉金門。因為同是金門人,我們自然也會談到金門的歷史、地理環境,關心金門的未來夢想目標、金門與廈門的特殊關係,那地緣、水土、人情、一水之隔近距離可能帶來的商機,我們談起兩岸之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認真去解讀金酒的主開發市場議題,想望著金門可能銜接國際化的未來市場,包括眼前前進2010世博會的良機。
張會長說:上海2010世博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參與國家,莫不躍躍欲試期待自己成為最大亮點與焦點。那些創意無限,努力讓傳統元素鮮活起來、盡心盡力實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各式各樣的建築規劃都十分動人,提起世博會的價值,張會長直言:金門一直處在島嶼邊陲位置,更應該銜接、看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精神,這是一個銜接環保生活、持續城市發展探討的新方向,能夠看見這一部分的價值,金門也就能更清楚面對自己的優勢自然環境,找到一條最好的發展之路。
「如果沒有搶抓住難得的機遇,進行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最好的機會一錯失,不是自己進步夠不夠的問題而已,而是別人已經遠遠超越自己,競爭的平臺已經被他人搶先奪走了。所以成功的人,得密切與時代脈絡溝通、銜接,以便可以盡速確定投資方案,也才有機會談合作、實現發展夢想、成為贏家。」
慣常保持活力、熱忱與人分享的張會長表示:「台商聯誼促進會」不只是一個掌握大量招商資源的協會而已,它所扮演的角色是繁複而多重的,專業服務于台商和台資企業的民間組織,集民間與經濟雙重性,以「服務台商,溝通兩岸」為宗旨,為上海及兩岸的台商和台資企業提供投資、商務、網路、生活等方面服務。
張會長分享經驗說:「一個城市、一個等待開發投資的環境是否具備吸引力,除了地理條件說之外,歷史與人文的素養也是形成磁場的要件,一個等待外資入注的場域,是否充滿生機與活力,當地居民的特質、領導人的思考、魄力經營也是重點所在;而商談合作的具體方式和政策,則是最重要的關鍵;而一個地方的歷史、資源、環境、交通、政策、服務品質、都會直接反應它是否是一個理想的投資地點,是否能形成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家園,而唯有找到發展的契機,進行坦率友好的交流,才能真正達成共識、合作開發成功,達到互利共贏的願望。」
聆聽張會長的經驗談,你會發現他是一個擅長分析局勢的人,專業知識豐富,他十分關注台商面臨的一切疑難雜症問題,總能給人適切的意見,包括引導走向一條修正之路。
談起2006年臺灣三大晶片商集體登滬一事,張會長說政策真是仿如「緊箍咒」,令台商們萬分頭疼,台灣當局擔憂技術外流,所以登陸標準趨嚴;而台商們期待一切標準能夠放鬆,而台商們面對廣闊的大陸市場卻無法施展拳腳,熱切渴望著政策能鬆綁,這一番對立,致使臺灣的晶片代工業雖在全球首屈一指,卻因政策而喪失競爭力。
我查詢當時的資訊,果然看見:「台擬放寬對大陸投資限制晶片商緊箍咒放鬆」……從0.25微米半導體技術進階到0.18微米半導體技術的「登陸標準」,被視為是「放鬆了臺灣晶片商赴大陸投資的「緊箍咒」這一條艱辛的等待、奮鬥漫漫長路,張會長是陪著台商朋友們一起度過的。
「現在解禁為時不晚。但如果繼續封閉下去,失去大陸市場的有力支撐,臺灣經貿將被邊緣化。」這是張會長2006年接受專訪時的感歎之語,而這樣的「解禁信號」在未來的兩岸關係,是否能加速進行呢?回憶從前走過的歲月,張會長依然感慨因為投資限制而貽誤了商機。但只能一步一步前進,因為誰也不能否認:兩岸經濟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提起更早的奮鬥之路,張會長回顧說起1997年「五一八為台灣而走」!「經濟部為了執行戒急用忍政策,竟然將台商當年向政府補辦申請許可登記的稅籍資料,交給稅捐單位查稅……」。當時有許多大陸的台商專程搭機趕回臺北參與這項大遊行,身為會長的他當然是領隊帶頭。
「『五一八為台灣而走』大遊行,正好驗證世代的步伐是一直往前走的,政府的戒急用忍政策,造成台商蒙受內外交迫壓力,為了強烈表達抗議心聲,大家選擇走上街頭,走向經濟部,向部長遞送抗議書……」張會長如此表示。
至於現在台商面臨的辛苦路呢,張會長以「台資券商」做例證,他說:「除卻政治因素之外,台資券商的實力,要和有上百年歷史的歐美券商相比,實力顯然不濟,開展業務面臨極很大的壓力,充滿無力的苦衷……但出於長遠發展的考慮,仍得堅持努力下去,上海到底是人間天堂、還是地獄呢?每個台商都有自己的一番解讀和體會,10個到上海求發展的台商,最終有4人要退出……這或許是個稍嫌誇大的數據,但許多殘酷的事實,讓人不得不正視上海產業層次的多變化,台商退出上海的因素包含了個別現象,市場經濟因素,但優勝劣汰是不變的事實;台商投資只能謹慎加上努力,才能降低慘敗的機率。」張會長語重心長的說。
「真的不好混呀!有七八千台商在上海『流浪呢』!」身為台商會長,不得不面對台商的一切問題,關心他們的興衰成敗。在一聲「不好混呀!」的感慨聲中,張會長提及台商面臨來自中資、港資和外商跨國企業競爭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這些或是機緣不順、時運不濟的投資者,面臨著被淘汰出局的危險命運,但失敗的遭遇下,這些不願再回台灣、不願低就、也不願到蘇州、杭州、濟南等二級城市去的台商,內心的諸多「不願」讓他們只能選擇漂流,等待未知的命運,也等待自己修護無顏返台的尷尬遭遇。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