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天津一瞥
去年十月在北京,感覺逗留的時間太長了,便想到附近的城市蹓躂,一日便可往返的天津成了首選,還可一試快速的京津城際列車,只消半小時便可抵達該地,門票又不貴(人民幣58元),便在旅館櫃檯人員的指引下,于某日上午趕到北京南站,坐上了快速而又舒適的「和諧」城際列車往天津奔馳……
身上帶有一張名片,那是12年前烏節路高峰畫廊舉辦「太行人、太行情、寫太行風」畫展時呂雲所教授給我的。這位當時在天津美院任職的宗親,以畫太行山為圈中人所津津樂道。馮驥才嘗言「他的畫有一種悲壯感……」。然而,多年沒聯繫,卻令我打消了找他的念頭。我身上也有他孩子的名片,這位年齡小我幾歲的宗親,來過獅城多次,也找我見面。但我最終也沒嘗試聯絡對方。心裡只是這麼想:就別打擾他人吧!何況晚間就回北京,還是自己一個人隨意逛逛的好!
走出天津站,心想這應該是不久前竣工的新建築物,正中是大時鐘樓,短針和長針正好重疊在12的位置上。天津站周圍寬敞,前方就是海河。雖然是正午時分,陽光炎熱地照射著,但仍然可見許多民眾坐在河邊賞景。有無遮蔭也許並不重要;是否為天津市民,或者如我為旅者也一樣不重要。沒來之前我「認識」的天津是和八國聯軍緊密聯繫著的。清末,積弱腐敗的晚清政權已搖搖欲墜,八國聯軍從海上開進來,在塘沽擊潰清政府的炮台而長驅直入北京城。
天津海河兩岸風光無限
我漫無目的沿著河岸向東走去。沒走幾步便是解放橋。橋的另一端則是近期建好的世紀鐘。循著河岸緩緩步行,行人道旁的男女情愛雕塑,數過去也有好幾尊,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料想這應該也是開放後城市重建規劃的傑作。有老人在河邊垂釣,可以感覺這城市的步伐,相對于北京來說,是緩慢的、輕鬆的、悠閒的!
沒去細數,也沒去問天津海河上究竟有多少座橋!然而,我見過的這幾座橋,各具特色。天津曾是外國的租借地,其特色不僅反映在樓房,也展現在橋的建築風格上。而近年搭建的新橋,已和歐美大城市的毫無兩樣。四、五年前我在英國紐卡斯爾泰恩河上見過的那座千禧年橋,感覺和在天津這裡所見的這一座橋,似乎大同小異……
走在河岸,周遭的環境已教人感覺到這裡城市脈搏的急速跳動。顯然地,它沒有壓迫感,就像海河裡的水那樣自由地流動,順暢得令人驚嘆這一片藍空是否也如此巧妙地配合。天津是跳躍生命的,也是讓人充滿新鮮感的城市。我在屋前的行人道旁,看到整排的市井小民在奕棋。這在熱鬧的北京也應該是少見的。在這裡,我又感受到了我腳下踏著的中國土地,因著城市的不同,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有顯著的差異!
走進熱鬧的商業區,猶如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的熱鬧教我怔住了腳步。古樸宏偉的建築物是現代名牌專店,打扮時髦的亮麗天津美女在我眼前不斷走過。但我也看到了一名殘疾人士,透過麥克風播放他那低沉滄桑的衷音。不遠處路旁剛好有個歇腳的長椅子,我坐在那裡憑吊這繁榮鬧市的不平等。還好,不斷有路人投入錢幣,奉獻愛心。一部分富裕了的中國人,畢竟不會吝嗇給予弱勢的同胞一些關懷與協助的!
中國大戲院的燦爛光芒
沒目的地拐入一橫巷,眼前亮著的是寫著「中國大戲院」的古老建築物。趨前才發現它上演的是京劇、相聲等民間藝術。中國大戲院是一座有著七十多年歷史,不僅是早年華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型戲曲演出場所,時至今日,也是名角會聚,當代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者經常獻藝的劇場。它與上海天蟾戲院(現逸夫)、北京長安大戲院,是當年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品牌代表。
演出尚未開始之前,我匆匆地瀏覽了戲院裡展示櫃,約略了解中國戲曲文化發展所經歷的崎嶇道路,及中國大戲院在推動戲曲工作所作的努力。當時中國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等各派名家不斷到此登台表演;其他劇種名家名流也到此獻藝。櫃子也展示華麗的戲裝和頭飾,真不啻是一座迷你型的戲曲博物館!
後來回到北京,我和住宿的旅館經理聊在天津看京劇,這位大姐方才透露她是天津人。我說看過梅蘭芳的孩子梅葆玖在新加坡的京劇表演,她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說:「梅蘭芳視中國大戲院為全國第一考場,非常重視在這裡的演出。我聽父親說:1936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大戲院落成後一個月,梅蘭芳領導的梅劇團在此亮相。一連唱了25場戲,場場都是大戲。掀開序幕的是楊小樓、梅蘭芳的《長坡》:壓軸戲則是梅蘭芳、馬連良的《汾河灣》,場場都爆滿,可見梅蘭芳深受歡迎的一斑,也可看出當時人們對京劇如痴如醉的熱愛程度!」
她進一步說出中國大戲院的彪炳戰績,包括它不僅是中國各省市著名的京劇、話劇、曲藝、地方戲、交響樂、歌舞、雜技等藝術的表演場所,世界馳名的法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外藝術表演團體也都競相來此獻藝。50年代以來,「第一屆全國戲曲藝術觀摩匯報演出華北地區匯演」、首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匯演」、「和平杯」國際京劇票友大賽、「紀念梅蘭芳先生誕辰」、「馬譚楊奚四大流派紀念演出」、全國京劇青年團陽新劇目匯演、全國「新苗獎」少兒京劇邀請賽等大型戲曲藝術活動也在此隆重舉行。
我對她說,我看的是陳春,還有李少華的表演。我對中國傳統戲曲雖然欣賞,但絕對是外行。她介紹陳春是當今很棒的表演藝術家,是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而王少華則是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之子、銀派傳人,也有很深的表演根底。
古文化街上重溫舊時夢
走出大戲院,夕陽殘照在北方古老的街道上。行行重行行,雖然走了好長的一段路,卻不覺得累。只是,岸邊各式各樣西洋風格的古建築固然漂亮,卻不能讓我揮忘這一段曾是外國租界地的屈辱。電影或電視節目裡,天津的過去是令人不忍回顧的歷史,始終教我們這些讀中國歷史的老華校生無法釋懷。
我邊走邊問路人,不稍久來到古文化街,它是天津的發祥地。古文化街全長580米,寬7米,兩旁盡是仿清式的建築,它以天后宮為中心,街內集文化味、古味、天津味為一體。踏步進去,街內近百家店舖林立,主要有傳統手工藝製品、古玩玉器、古書籍、民俗用品等。這裡沒有著名天津民間藝術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魏記風箏、劉氏磚刻等等專店。個人總覺得這裡像極了北京琉璃廠,當然少不了販賣各種小吃。只是那天我來遲了,所以儘管是周末的晚間八時,人群稀疏,已是好多商店和攤位打烊的時候了!我匆忙地在原訂的時間前,回頭到一間篆刻印章店前取走我訂製的一枚印章。
回頭說天津天后宮。自元代始,海河為漕船南糧北運沿運河直達北京的必經之地。元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朝庭于海河西岸小直沽興建天妃廟,供祀天妃以求神靈護佑漕運安全。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迄今已有700年的歷史,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民間素有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的說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妃為天后,改稱天后宮。由于是皇帝下令建造,亦名「敕建天后」,俗稱「娘娘宮」,其位置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與三岔河口西岸,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現存山門、牌樓、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殿等。正殿內「天后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帔,頭戴鳳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山門前有兩棵幡杆矗立,分別高25米、26米。
天后宮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廟宇,也是中國北方展示媽祖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古跡,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為中國三大媽祖廟。天津天后宮與閩、粵、浙諸省及南洋各地的「媽祖廟」相同,供奉的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宋代民女林默。相傳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極好,經常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后人尊稱為護海女神。
文化街店鋪售賣關于天后宮的資料顯示: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的場所。時間,每月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香火非常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娘娘的生日,這裡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旱船、獅子舞等民俗藝術,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為什麼民間的廟會被稱為「皇會」呢?相傳乾隆皇帝御舟途經此處,恰遇場面十分壯觀的娘娘宮廟會,停舟觀賞,並贈寶物數件以示嘉獎。由于皇上親臨參與,故名「皇會」,由此傳開,天津天后宮更是聲名遠播,聞名遐邇了!
1986年,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天后宮建立,宮內配殿則闢為民俗展品陳列室。天后宮無異是天津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搖籃。從古文化街向南直走不遠便是鼓樓。由于天色已暗,這座古建築物我只能匆匆一瞥,未能詳細瀏覽是一大遺憾。據知,位于城中心的這座鼓樓,是在明弘治六、七年( 公元1493-1494年)才砌成磚城,略具規模。有人說,現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我沿著海河回頭往天津站的方向走,河岸各種不同風格的舊時建築物,在燈光下閃耀著昔日的典雅色彩。我試圖放慢腳步,冥想自己走著的是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回味著電影畫面上那一幕幕街景人物,但我很快地便清醒過來。是的,天津站已在望,我這一天的徒步天津,或者說海河文化之旅,誠然讓我走進了天津的歷史,但我也看到了新的天津市,一個繁華的現代化都會,正以快速列車的速度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