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兒女的悲歌─試論康玉德《霧罩金門》
《霧罩金門》是大陸作家康玉德先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簡體字版於二○○九年四月由武漢市崇文書局出版,繁體字版於同年十二月由金門縣文化局出版發行。這本書也是文化局首次以官方名義,出版大陸作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的面世,對於向來以出版「金門文史叢書」、「浯島社會研究」與「金門地方文獻」等叢刊為主的文化局來說,的確是破了天荒。然而這本書能得到官方文化單位的青睞,絕非作者僥倖,亦非文化局慧眼識英雄,能讀到這麼一部好小說,可說是讀者們的福份。當我們詳閱這本文學與文史相融合的作品時,無論時空背景的演進、故事的鋪陳、人物的刻畫、文筆的錘鍊,都有其獨到之處,更有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來激發讀者閱讀時的心靈,讓人有一口氣想把它讀完的衝動。如此之文本,倘若沒有深厚的文學根柢,以及對浯鄉人文歷史與民情風俗之瞭解,是難以把它書寫成章的。
《霧罩金門》全書約廿餘萬言,除引言外總共區分成十八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稱的旁知觀點來敘述故事。時間從民國十四年九龍江口發生瘟疫,以及因黑道橫行而衍生的綁架勒索事件作為故事的開端;繼而延伸到民國三十八年國軍從大陸撤退來金,共軍企圖登陸古寧頭而與國軍交戰作為結束。空間為金門、廈門、石碼與漳州,經過軍閥、北伐軍、日軍、紅軍、國軍等五個不同時期。故事大綱概略地為:
民國十四年,以柴炭船為業的林闊,為了營生,經常來往於石碼與金門兩地,而不幸四個子女中有三位死於瘟疫,故而不得不把倖存的女兒海燕,寄養於後浦的友人炮生家。之後,海燕與經營米粉坊而得名的米粉娘之子文福和炮生的兒子文貴成為童時的玩伴。文福和文貴卻在某年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的那晚遭受內地來的歹徒綁架,然卻僥倖逃脫,躲藏於蘆葦中,復被柴炭船主林闊在心不甘情不願之情境下救起帶回金門,文福自此懷抱著報恩之心。
當年橫行於九龍江口的幫派,有「礁尾幫」、「鱟殼幫」,以及以鹹水草帽為標誌的「鹹草幫」……等,他們向來往的船隻收取過路費和保護費。矮仔虎並以其惡勢力擔任一所中學的董事,而這所學校正是文福就讀的高中,矮仔虎也是當年綁架他的幫首,當他得知詳情後,惟恐日後被他認出遭受報復而輟學回家,但對矮仔虎的憎恨則隨日俱增。就在一次赴石碼找海燕時,無意中為紅軍帶路殺了矮仔虎的手下豹仔河,復逃回金門,但海燕卻被矮仔虎押為人質,並遭受其手下玷污。尤其是在一次國軍與日軍對峙的緊張氣氛中,風聞國軍即將徵用民船載石炸沉堵塞航道,文福擔心林闊的柴炭船被徵用,力勸他駛船躲避,不料柴炭船因此被日軍炮火擊沉,林闊一家越發怪罪文福。自此之後,文福成了林闊家人人欲誅之的「掃帚星」。
抗戰爆發後,金門被日軍佔領,文福逃至林闊家裡避難,而師範畢業的海燕,則二度受聘到後浦任教,當日軍重修西園鹽場時,文福則透過海燕學校同事高利的介紹,到鹽場工作。復因西園鹽場發生抗日事件,文福遭受波及被軟禁,海燕誤以為文福涉案,故而四處奔走、設法營救,卻不幸落入高利的圈套,被圈禁在廈門住處,而想不到高利竟是矮仔虎的兒子。當她伺機從高利處逃返自家時,文福也來到石碼,並聽信傳言謂海燕已嫁予矮仔虎的兒子高利為側室,文福則落入富家女寶珍的圈套而步入禮堂,海燕眼見文福已與寶珍結婚,遭此打擊後傷心過度致殘。民國三十八年共軍進攻金門時,林闊也是被徵用的船伕之一,而卻在戰事結束後被虜,文福則是看管這些俘虜的國軍警衛,趁著他們不注意時,林闊以其矯健的身手快速地翻牆逃跑,並適時躍入海中,雖然手臂被擊中一槍,但憑著他長年與海為伍的良好水性,經過與風浪的一番搏鬥,終於泅回石碼,成為這場戰役中唯一生還的人……。
誠然,這幾百字的故事大綱並不足以代表整本書的內容和情節,當我們閱畢全文時,的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作者出生於一九六八年,在書寫此文時只不過四十出頭,如此繁複的時空背景,寫來竟能得心應手。而身為福建龍海人,儘管與我們同一個省份,然與金門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或同宗淵源,亦未曾踏上這座島嶼一步,僅憑有限的資料,復透過敏銳的觀察和想像,善盡一位小說家的職責,把金門的人文地理與風土民情,詮釋得淋漓盡致。並忠實地傳達書中人物的心聲,復以其嚴肅的文學之筆,書寫出爾時社會的動盪和形形色色的樣貌,以及大時代兒女的愛憎與哀樂,黑道人物猙獰的面目與利益的糾葛,人性的自私矛盾與醜陋等等;再以高技巧的人物刻畫,來凸顯整個故事的美感與質感,以趨增加它的可讀性。作者所花費的心血,整本書所蘊藏的深義,我們不難從他欲表達的意象得到印證。
不可否認地,有故事就有人物,故事雖是構成小說的基本元素,但生動的人物刻畫,對於一篇以傳統方式來書寫的小說,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必須具備共性,也必須呈現永恆的人性,而且又必須反映時代,凸顯出文中人物的特質,如此始能讓讀者們接受。然而,即使《霧罩金門》有一個氣勢磅礡的動人故事,全文最成功的地方則是它細緻生動的人物刻畫。例如:
──憨厚的「水根」:他是林闊雇來的幫工,二十歲光景,做事毛手毛腳的,雇來好幾年了,林闊總嫌他不長眼色。此時正在船尾煮稀飯,只見他滿頭大汗,把臉伏在灶口,赤著一雙骯髒大腳,高高翹起屁股,手裡拿著一把篾扇劈啪直往灶口扇著,長滿厚繭的髒手往臉上一抹,一張臉越抹越黑,他卻渾然不覺。
──老實的「炮生」:林闊路過漁具店,見店裡一人正佝僂著蝦米腰身蹲在木凳上,低頭端著碗正往嘴裡扒得滋滋響,此人三十多歲光景,半禿頂頭,白淨臉皮,八字眉,綠豆眼,眼珠子正打著骨碌。林闊一眼認出此人正是店主人炮生。
──粗線條的「米粉娘」:林闊回頭一看,原來是南門米粉坊的米粉娘,只見她三十出頭模樣,棗紅臉色,濃眉大眼,闊頭闊嘴,腰身矯健,光著腳板,一雙大腳卻也洗得乾乾淨淨,十根腳趾結著厚繭,根根通紅發亮。又見她上著靛藍底紅碎花右衽大襟,下著黑色土布褲,肩頭、膝蓋幾處補丁是補了又補,衣服上下洗得泛白,卻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狡滑的「矮仔虎」:他四十光景,矮胖個頭,豬肝臉色,虎頭虎嘴,眉宇間自有一股軒昂之氣,頭戴深褐色絨氈帽,身穿藍底金花綢緞長衫,腳著膠底絨面黑布鞋。林闊認得那人正是矮仔虎,嚇了一跳,急忙閃到路邊。
──妖艷的「四十翠」:一副腰身,香甜甜,鮮嫩嫩,水靈靈,活潑潑,清爽爽!跟菜地裡剛剛拔出來的紅蘿蔔,跟剛剛蹦上船上的魚兒,沒什麼兩樣。
──富家女「寶珍」(初見時):二十出頭光景,扁闊臉,扁闊鼻,眼睛不大,經眼影一塗,一雙眼雖不算得漂亮,倒也有七分生動,偏又長著一隻大嘴巴,一笑起來大牙外露,嘴唇經她用朱紅唇膏一塗,也能惹男人胡思亂想一番。(再見時):只見她穿一身暗紅色緊身綢緞旗袍,腳蹬一雙烏黑發亮的暗紋牛皮高跟鞋,燙著一頭波浪式披肩秀髮,兩隻黃金耳墜不知何時換成白金,光芒四射,胸前提著一串綠寶石雞心金項鍊,手腕上一對鏤花金鐲足有小指頭粗,腳脖子戴著的一對金鐲子,一步一晃搖得滿屋子叮鈴鈴響。
──現實的「豆花」:四十歲出頭光景,生就一張青白瓜子臉,額頭略鎖,眉心微皺,蔥管鼻,薄嘴唇,茶仔油把滿頭烏髮抹得油光發亮,一絲不亂,腦後打一個螺仔髻,又見她中等身高,身裁消瘦,左手手腕掛著一串紫黑色菩提佛珠,右手手腕掛著兩隻手鐲,一隻銀鐲,一隻翡翠鐲。
從上述幾個實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覺作者心思的縝密、觀察的細微,無論是人物的五官輪廓,或是頭上戴的,身上穿的,足上蹬的,都做了鉅細靡遺的描述,與新世代作家的意識流寫法是全然不同的,更異於全篇滿是「你說」、「我說」的言情小說。但是,成功的人物刻畫只是整篇小說的一個環節而已,作者對金廈海域的生態環境,對舢舨和柴炭船的結構與操作,對船家航行時的生活起居,其瞭解的程度不亞於一位長年在海上討生活的水手。儘管不一定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但如果沒有深入觀察和體會,豈能把它書寫得那麼生動傳神?
幫派的描述也是該書極其重要的一環,作者筆下的歹徒,與時下的地痞流氓並無兩樣。他們為非作歹,佔地為王,欺壓百姓,其手段之兇狠、毒辣,的確讓善良的船家聞之色變,於是始有「插爐」自保這個情節的書寫。關於插爐這個典故,作者作如此地詮釋:
──炮生問:「什麼叫插爐?」
──林闊答道:「插爐,就是入會,幫主就是爐主。你入了會,他們就不找麻煩,廈門、漳州、石碼都一樣。你交錢插了他的爐,他發給你一方『腰憑』,他們再搗你的門,你拿它給他們看,他們就不搗。天黑路暗要是遇到盤查,你沒有那方腰憑,白白揍你一頓。一人入會保一人平安,全家入會保全家平安,不只是做老百姓的入,員警和做官的也入。」
──林闊道:「這個爐,那個爐,你要我插誰的爐?插礁尾幫的,鱟殼幫、鹹草幫不認帳;插鱟殼幫的,礁尾幫、鹹草幫不認帳。」
──炮生道:「你風裡來浪裡去,駛船駛在尖刀陣上,看誰的腿粗一些就趕緊插誰的爐,趁早入會吧。」
當我們看完這幾句對話,就猶如看到一個由幫派當家的無政府社會,作者倘若沒有深入這段歷史的探索,是難以作如此描述的。我們似乎可從「三點會」的詩串對唱(也就是所謂的「暗語」),得到些許印證:
「久聞久聞真久聞,老哥是個有名人。
今日有緣會金面,你我都是一家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