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兒女的悲歌─試論康玉德《霧罩金門》
假使同為會中人,聽了這幾句暗語後,對方就會站出來對唱;一旦得不到對方的應答,卻又會唱著:
「老哥外頭好威風,五湖四海訪賓朋。
不知老哥駕來到,小弟前來接塵風。
一別老哥二三春,不知今日又相逢。
桃園結義恩情重,好比劉備遇關公。」
但是不同的幫派亦有不一樣的暗語,例如「鹹草幫」向諸船家兜售護船小旗時,則唱著:
「廈門出了鼓浪嶼,江口出了黃翅魚。
九龍江上好風光,九九歸一鹹草幫。」
當船家無意購買時,馬上以威脅的語氣唱著:
「平時燒香未曾到,急到臨時抱佛腳。
良藥苦口利於病,且聽下回見分曉。」
看完道上幫派的幾則暗語,不管作者是有所本,還是杜撰,抑或是聽老一輩所言,站在欣賞者的立場,我們姑且不必去追根究底,至少作者把它引用在這個章節裡,更能凸顯出黑幫橫行在九龍江口與金廈海域的猖狂行為。礁尾幫的矮仔虎,除了在海上向船家收取保護費外,更在廈門開煙館、賣槍械,其手下豹仔河的凶悍,相對地也顯現出矮仔虎惡勢力的強橫兇暴。當看完這個章節,彷彿讓我們置身在爾時的時光歲月裡,親眼目睹善良的船家和百姓,遭受黑道份子脅迫時的恐懼和無奈。
在 《霧罩金門》這部廿餘萬言的長篇小說中,作者康玉德先生並非只是單一的告訴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除了上述情節外,他同時把製作「大管弦」的技巧傳授給讀者,甚至還把錦江的傳統小調「錦歌」,透過書中人物,做了一番詮釋。讓我們知道錦歌有:「雜念調」、「哭調」;雜念調又分成:「錦歌答嘴鼓」、「錦歌紅姨調」、「錦歌雜念調」、「宜蘭雜念調」;而每一種調子又有不同的唱法,哭調有:「賣藥哭調」、「宜蘭哭調」、「乞食哭調」、「滾仔哭調」、「運河哭調」、「瓊花哭調」;另外又有「七字調」,七字調則分成:「錦歌四空仔」、「錦歌占卜調」、「錦歌七字仔」、「臺灣錦歌七字仔」等等。雖然我們不能說作者博學多聞,但至少必須對地方小調或傳統戲劇有所涉獵,始能做如此的描述,始能賦予書中人物一個鮮活的生命,而非只是文字與文字的堆疊,以空洞的意象來矇騙讀者。身為一個小說家,除了說故事外,亦必須善用書中人物的見事觀點,適時調整角度,轉換敘述口氣,方能產生更強烈的效果。作者康玉德先生已確確實實做到這一點,讓我們感到佩服。
「高利」雖是書中人物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他的出現卻讓人感到有些突兀,因為他是矮仔虎的兒子。若以矮仔虎在廈門的惡勢力和財力,他的兒子受聘來金門教日文似乎有點牽強。依爾時的物價指數而言,試想:一位小學老師一個月能掙得幾個銀元?他的月俸與矮仔虎的財富是不成比例的。除非高利是為了一圓傳道授業的夢想,或是厭惡其父為非作歹的不當行為,果真如此的話則又另當別論。如果以另一個層面來解讀,高利的出現正是該文高潮的開始,他不僅另有所圖,人性險惡與奸詐的一面也隨著他的現身而浮上檯面。俗語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果然是名不虛傳,而受到嚴重傷害的就是他學校的同事──海燕。
試以人物刻畫的角度而言,雖然高利是這部小說裡的反派角色,而且是黑道份子矮仔虎的兒子,理應是一個不知人生甘苦的公子哥兒,但當他虛偽的面紗尚未被拆穿時,作者卻把他塑造成一個道貌岸然的夫子,而後巧妙地利用他和海燕交談的機會,把金門歷史古蹟做了簡單的介紹,甚至還對海燕細說讀書的大道理:
──「讀書不可只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和現實脫節,要身體力行。若是脫了節,縱然能把千百名篇倒背如流,也不能把書本讀懂、讀透。」
──「有的讀書人,或抱一偏之見,或捕個一鱗半爪,或憑道聽塗說,妄加臆測,輕下定論,誤已是小事,還要貽誤後學,這都不是史家應有的作風。只有以史料為依據,有理有據,才能令人信服。所以我們讀書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談,應博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得其精髓,為我所用。」
──「多讀書是好事,林小姐精神可嘉。可惜近日我觀林小姐讀書,是多了一個『躁』字,少了一個『靜』字,昔者云:為學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需知『靜』字治得學者萬病,立志求學之人,只有內心澄靜,沉得住浮躁之氣,才能有所長進。更何況凡事應該鬆弛有度,該鬆則鬆,該緊則緊,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讀書更是一樣,該放鬆心境就放鬆心境,待集中起精神來,方能事半功倍……。」
從高利滔滔不絕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學識和素養,但這只不過是他的假象和虛偽的一面而已。他受聘來金門教書似乎不只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而是另有目的。因為他不僅是矮仔虎的兒子,又入了日本籍,和日本人的關係密切,說不定是來臥底的「抓耙仔」。作者塑造這號人物時,不僅賦予他生命,也同時把他塑造成一個雙面人,一方面讓人痛恨,另一方面則能滿足讀者汲取知識的慾望。總而言之,高利的出現,除了為該文製造更多的高潮外,也啟迪讀者閱讀時的心靈,因為他與海燕的交談,隱藏著不少值得讓人玩味的人生哲理。當我們獲得這些無形的知識時,就姑且不必去管他的角色是正派或反派了。
海燕之前曾為了文福帶紅軍殺了礁尾幫的歹徒、而無辜地受到波及,遭受矮仔虎手下的圈禁和凌虐。好不容易在她受創的身心逐漸平復時,卻為了營救文福而陷入高利的圈套,被囚禁在他廈門的家中。而當她尋機逃出魔掌,卻又眼見文福已與寶珍結婚,經過種種無情的打擊,在極度悲傷無奈之下,不幸罹患惡疾致殘。追究其因,如果沒有高利這隻披著羊皮的野狼出現,海燕的命運是不致於如此的。假設以人性的觀點而言,作者做如此的安排,似乎與人道主義背道而馳,作者自己焉有不知情之理?然而,若不做這樣的描述,故事的結構則又略顯平鋪、情節不夠曲折。以作者之文學素養與慎密思維來說,想必當他在做此決定時,內心勢必是充滿著矛盾和掙扎。因為,讀者們冀望的是:海燕這個乖巧懂事的女孩,能有一個幸福的未來,但往往人算不如天算,這或許該歸咎於海燕命運的乖舛吧!
綜觀上述,《霧罩金門》除了反映時代的動亂,亦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書中人物離不開他們各自歷經過的時代環境和社會變遷,忠實地傳達他們誠摯的心聲,並深刻而細微地呈現現實人生百態。然而,即便它是歷年來浯島文壇少見的長篇佳作,但還是有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當四十翠和林闊在床上翻雲覆雨後,四十翠媚眼看著林闊,雙手撫摸著胸口,嬌滴滴道:「論年齡,你也跟我一樣都是三十好幾的人了,還挺會折騰人,氣力一點也不比小夥子差,差點要人家的命……。」而林闊竟然得意洋洋笑道:「這個當然,妳沒聽人說過『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我這個年齡是春苗得雨正逢時,那些愣後生如何比得上我……。」「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這句話,通常是針對女性的性需求而言,含有一些揶揄嘲諷的意味,作者把它運用在男性身上,來凸顯其性能力,似乎有些不妥。
二、米粉娘雖是一個大老粗,其「他媽」的「國語」口頭禪,並非那個年代金門婦女能說上口的。本地人之於能說上幾句「普通話」,那是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來金門後,大部分國軍弟兄均借住於民房,軍民在朝夕相處下,為了便於溝通,始慢慢地學會說幾句不太標準的國語,做為彼此溝通的語言,但絕不會開口就「他媽的」,遑論是一位婦人。倘若作者必須以此來凸顯米粉娘的率性,如能以閩南語「恁娘的」替代「他媽的」,可能較符合爾時少數粗線條的當地婦人,口頭常說而意義淺近的語言。
三、關於文福參加「金門義勇壯丁隊」訓練,打靶連中靶心,被稱為神槍手乙節,與事實是有些微出入的。據《金門縣志》「兵事志」記載:本縣於民國十四年成立「保董公會」,十九年改為「民團」,廿四年成立「聯防辦事處」,同年,縣政府設立「金門保安中隊」,廿五年成立「金門縣社訓總隊部」,廿六年對日抗戰則組織「金門縣壯丁自衛常備隊」,廿七年「保安隊」與「壯丁自衛隊」偏併「福建省保安隊」,三十四年抗戰勝利除自衛隊外並成立「國民兵團」,故此並無「金門義勇壯丁隊」之名稱。而彼時槍械彈藥來之不易,文福亦坦言:「我們幾個人合用一枝長槍,有的槍又不能使喚」,因此我們合理的推論:「連中靶心」之實彈射擊訓練似乎有待商榷。雖然它只是筆者主觀的論述,並不影響整篇小說的格局,但是,若以嚴肅的文學觀點而言,既然故事是以歷史為時空背景,則必須回歸到史實。不知作者以為然否?
四、文福道:「日本來了一個艦隊,連航空母艦也來了,頭天他們派出一個小分隊想在後浦登陸,被我們打了回去,哪知第二天晚上他們改在水頭登陸。」看完這一段,首先讓我們聯想到的是:小說情節雖可誇張,但必須符合常理,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來的是艦隊或航空母艦,作者所謂「來了」,當然指的是來金門。然而儘管金門這個小小的島嶼四面環海,卻只是淺海與淺灘,即使軍艦可以利用海水漲潮時在新頭碼頭搶灘登陸,而「連航空母艦也來了」絕對是不可能的;同時,軍艦「在水頭登陸」的可行性也不高。我們能理解作者未曾到過金門,故而對金門地理環境的書寫難免會有些微落差。再以航空母艦的構造與性能而言,我們試以日本參與侵華戰爭的「鳳翔號航空母艦」為例:它全長168.4米,寬22.7米,吃水6.2米,排水量為7470噸,如此之龐然大物,豈能進入金廈海域?倘若是航空母艦來到臺灣海峽,然後出動艦上飛機進行轟炸,或許較具說服力。
總的說來,《霧罩金門》不僅有一個完整動人的故事,也同時映現出傳統文化與風土民情的真摰情景。作者無論在創作技巧或表現手法上都深具水準,是一部可讀性甚高的長篇鉅作。對於上述幾點小瑕疵,平心而論,它並不影響小說架構的完整性,我們理應不該吹毛求疵過於苛求。然而,作者康玉德先生是大陸頗受重視的中生代作家,其作品非但受到文壇的矚目、讀者的喜愛,方家也給予很高的評價。故此,對其第一部長篇小說的要求,我們必須以高層次的水平來審視,而不是敷衍了事。冀望他日後能寫出超越《霧罩金門》的作品,來回饋這塊歷經戰火蹂躪過的土地,以及血脈相連的兩岸同胞與全球華文界的讀者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