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島嶼住住金門早該這樣做──榮湖人工溼地
──「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必須正視與努力的重要課題。
好的種子應該小心呵護,讓它發芽成長;正如同正確的觀念,應該鼓勵發揚,讓世界更美好。
今天從山西前往青嶼,我們選擇一條平常不會走的產業道路,是從自來水廠一個小水庫旁邊,前往青嶼的道路(地圖上沒有標示路名)。我們赫然發現路邊有一座「榮湖人工溼地」(為何取名「榮湖」?我也不清楚。榮湖位於後浦頭,距離此間幾公里遠),建造單位是金門自來水廠。
金門的公園不少,溼地也不少。但這處溼地的特別之處是人工刻意闢建,溼地四周水域的取材,多選用自然材質,例如,由天然椰柱以及木樁所圍成的水域、水域內摘種水生植物、水面放置讓鳥類可以歇腳的小竹筏之類的材質、解說牌以燒製的紅磚上釉製成、步道多由廢棄的木料以及小碎石組成……,看得出來儘量師法自然、取材自然,希望能藉此營造生物多樣性。「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必須正視與努力的重要課題。
這座溼地公園隱身在島嶼的一角(距路人表示,距其完工約八個月),連住在一公里外山后的我們,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其水域的底部以黑色塑膠布舖成,而不是以水泥闢建,看了十分眼熟--這工法讓我想起五年多前,我為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出版的「台北畫刊」撰稿,有一次安排採訪台北市立動物園,報導的主題是園方為了保護台北樹蛙等溼地動物,特別營造了一處人工的生態池,其工法正是如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生態池成效良好,動物們陸陸續續回到這片溼地棲息。當時的台灣,許多縣市以及國中、小學,紛紛採用這種師法自然的生態工法,營造(仿造)出原始的溼地環境。
那次採訪後,沒多久,我選擇金門定居。這五年來,看到了金門不斷的「建設」--鋪路、築河堤、糊水塘、修房子……,處處可見嚴重的水泥化。聚落裏常見的溪流、水塘,原為最自然的溼地環境,水泥化了以後,繁殖時期需要挖土堤的鳥類(例如翠鳥)無法棲息;環境生態指標動物如螢火蟲也日益稀少;陽明湖設了水閥後,令水獺沒辦法循著水路進出……。現今的金門,跟十幾年前我初來乍到的金門,實在差太多了,它的自然與原始,大面積的消失中!
眼見這些水泥化的建設,我心中納悶這是許多縣市已進行檢討的生態課題,為什麼金門還要怎麼做呢?金門極欲擺脫的舊時土堤土岸,卻是其他縣市競相仿效的自然工法!為什麼金門反倒極欲掙脫這一切,努力朝向水泥化呢?
在眼前這片榮湖人工溼地及其週邊,我觀察到多種鳥類前來停棲,證明其營造用意是受到肯定的。雖然比起旁邊圍著鐵絲、載明「雷區」的茂密樹林,人工溼地相形之下樹林少多了,只要再補強植栽的部分,相信這片溼地會更有可為;另外,這片土地作為溼地前身是何面貌?溼地水源的來源為何?這兩點若能再解說牌上加以補強,相信更能豐富遊客的知性之旅以及教育目的。
師法自然的溼地,金門早該這麼做了。我常開玩笑說︰「我是可以離開的,如果這個島嶼已不再是我喜愛的島嶼。」玩笑背後的嚴肅自省是︰我們希望金門呈現何種面貌?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是好山好水好居所;還是酒色財氣、賭場?抑只是廈門生活圈的拓展罷了?
「格局決定地位、態度決定高度」,這好像是一句廣告詞;現實生活中,我想大家都該捫心自問︰我們希望金門是何種面貌?金門該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