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到福至
歲逢庚寅,生肖屬虎,且說虎神。
老虎也許不是十二生肖裡最尊貴的動物,這份榮譽可能被龍占去了;可是老虎絕對是十二生肖裡最凶猛的動物。
想想看,幾百斤重的身軀卻行動迅捷詭秘,來去悄然無聲;四隻腳掌配著銳利的爪子,加上一口尖銳的虎牙,瞬間可以咬斷人的咽喉;一般人若是在荒郊野外遇上了牠,心中才暗叫不妙,已經一命嗚呼,命喪黃泉。這決不是唬人的危言聳聽,不然古人又何必談虎色變呢?
古代中國人對老虎由怕生敬,又看到牠前額的斑紋略似「王」字,後腦勺又像個「大」字,正好是山中大王,當然要尊牠為虎神。
伏羲是上古的虎神
上古時代的西戎、西羌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彝族猓猓人,都是尊崇老虎為部族圖騰(祖先)和保護神的民族。因為古時四川、甘肅、雲貴高原一帶多虎,當地的西戎、西羌人對牠由畏生敬,奉祀為神,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西戎、西羌人早期奉祀的虎神,到了後來慢慢擬人化,這位擬人化的虎神就是伏羲。民初學者潘光旦就指出「伏羲」二字古無定寫,在《管子》一書中作「虙戲」,也就是「虎戲」之意,可知伏羲原意為遊戲之虎,當為上古的虎神。
伏羲、女媧交尾圖在漢代石刻中十分常見,作人首蛇身虎足虎尾(或蛇尾)相交纏之形,這是崇拜虎的西戎、西羌人與崇拜蛇的巴蜀人,因通婚發生血緣融合的標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伏羲、女媧交尾圖的漢代石刻都是在四川出土,因為四川原本就是當初虎蛇交尾的故鄉。由此我們也可以猜想,「虎頭蛇尾」決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荒謬怪物,而是虎族、蛇族子孫血緣融合的描述;後世人們忘了這段古老的歷史,才勉強曲解其意為做事情有始無終。
除了伏羲是虎神外,西戎、西羌人的民族首領西王母也是一位虎神。在古老的《山海經》中,西王母是猛虎的造形,一直到後來的《穆天子傳》,才將祂美化成雍容華貴的婦人。我們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見到如下的記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後世仍說虎善嘯,說虎嘯而風生;蓬髮戴勝保留了虎首之形,司天之厲及五殘保留了老虎好殺之性。
又《山海經》「大荒西經」之中也說:「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紋)有尾。」又說:「其外有炎火之山,……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由西王母為氏族首領、氏族圖騰來看,西羌、西戎在遠古時還可能是母系社會。
虎、蛇兩族通婚融合後,蛇族為了尊崇祖先,誇將蛇升級為更尊貴的龍,出現了許多「龍虎配」,如天文四象中的蒼龍對白虎,在四川彭山雙河出土的漢朝石棺中,所刻繪的西王母就是坐在這種象徵氏族融合卻升級美化的「龍虎交椅」上。
龍虎獅虎同兆祥瑞
由蛇虎配的伏羲女媧圖演變到龍虎配,決不是兩千年前漢朝以後才出現的事,因為天文四象二十八宿: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是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然而天文四象也不是龍虎配的源頭。民國七十六年八月間,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的古墓中,發現了一組用蚌殼排列成的龍虎圖案。這個六千年前的死者的親人,用蚌殼在死者身旁的左邊排成虎形,右邊排成龍形,排出了左虎右龍之圖,目的當然是希望龍虎二神保佑死者在天之靈,不要在冥界遭受惡鬼欺害。
古時候以左為尊,也顯示出在當時虎族的勢力還是大過蛇族的。
東方的華夏民族以蒼龍配白虎,西方的西藏卻以雪獅配雲虎,畫獅在左側雪山之中,畫虎在右側祥雲之間。當然,在古代西藏人的心目中,獅和虎都是尊貴祥瑞的神衹。
在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其實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混血種,可是漢族人卻更尊崇龍而貶抑虎,因為漢朝的始祖劉邦自稱是龍的後裔,說他母親在大野之澤與龍野合而懷孕生下他,所以後世皇帝都自稱是「真龍天子」,稱自己穿的衣服是「龍袍」,坐的椅子是「龍椅」,老百姓便也自稱是「龍的傳人」。至於老虎呢,則被貶抑為比龍王低一層的虎將了。在這種情況下,當然無法再保存原先古老的虎神崇拜、虎神信仰了。所以《易經》中只說「大人虎變」,說老虎身上花紋斑駁多彩,大人物的行止屈伸要隨機應變;不如「飛龍在天」那般上天入淵、出神入化,讓人「神龍見首不見尾」。明刊「三才圖會」中的十二生肖神裡,虎神明文章也只是徒留其名而事蹟不彰,更沒有人膜拜供奉、歲時祭祀。
可是在西南邊區,西羌、西戎的後裔彝族人,仍有些部落保留了遠古的虎神崇拜信仰,彝族的猓猓人就是如此。
在雲南省楚雄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法
鄉麥地沖居住的猓猓人,至今就仍將每年的正月初八至十五這八天訂為「虎節」,由村民四人或八人扮虎,用黃、白、紅三色泥土和黑色的鍋灰畫臉紋身,披以黑毯紮成的虎皮,在村中長老的帶領下,跳著虎圖騰舞以驅邪逐祟,並祈祝農作豐收。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虎神在當地人心目中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而麥地沖的彝村村口,至今仍矗立著一尊石虎,供村民們頂禮膜拜、求神許願。
圖騰奉祀驅邪納福
雖然老虎被奉祀成圖騰神祖的崇高地位,在漢族之間已不復見;可是漢人依舊把老虎視為可以驅邪賜福的神明。
中國人把老虎視為福神,所以在清朝時福建漳州版印的年畫「五福圖」,就在紅色的吉祥背景下畫了五隻跳行坐臥各異的老虎,圍繞在一個放滿了金銀珠寶的聚寶盆四周,以示「福」來;當中一隻老虎還以利爪捧著一個「招財進寶」的金錢,大大地滿足了中國人發財即是福的心理。
虎是福氣的象徵,這種心理是緣於「虎」、「福」二字讀音相近而產生的聯想,並沒有太多的宗教意味。這種情形就好像「蝠」、「福」同音,中國人也把蝙蝠視為吉祥的動物一樣;吉祥則吉祥矣,畢竟與神聖還是有區別的。至於漢人奉祀虎神為驅邪逐祟、吃鬼除疫的神明,則與上古西戎、西羌人的虎圖騰信仰完全無關,而是來自於另一個傳說故事。
東漢人應劭《風俗通義》卷八「祀典」中有一則記載,引述《黃帝書》的話說:「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之鬼),(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應劭接著又說後世漢朝時的風俗:「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可見漢朝時,人們已尊老虎為吃鬼卻凶之神,除夕在門上畫虎祈求平安。
不過除夕時,門上也可以懸貼門神辟邪趕鬼,虎神的作用不大,而且還有疊床架屋之嫌。所以到了後世,人們才改在端午節時,在大門上貼一幅「鎮宅神虎」或「虎鎮五毒」的版畫,請虎神在時疫大作(如口蹄疫、禽流感病毒、瘋牛症、狂犬病、痢疾、霍亂、瘧疾……)的炎熱夏天裡,好好扮演吃鬼(古人相信病都是鬼作祟造成的)驅邪的角色,肩負起鎮宅守屋的功能,真正做到「虎到福至」的理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