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海岸地名的由來與景觀
「水頭」這個傳統聚落,有各式各樣的古厝,洋樓總數也位居全島之冠,充滿人文氣息,現在更是民宿林立,常有許許多多的遊客來這裡探訪和體驗。關於多樣風貌的水頭古厝,有很多的介紹資料,但對於村莊外圍以及沿海的景點了解的人就太少了,甚至再過幾年老成凋謝,從此再也沒人知道水頭曾經擁有這麼奇特的地方。因此,我特地將個人多年來的訪談結果稍為整理,作為大家的導覽參考:
水頭海岸線自後豐港十八石嚳至金門城蜈蚣山的三公垵,全線約五公里,中間夾雜沙灘與岩礁,下面按順序簡略的介紹:
十八石嚳:
嚳,是農業時代儲存肥料的場所,有方形有圓柱形,體積龐大。相傳鄭成功掌管財務的戶官洪旭曾將金銀珠寶藏於「十八石嚳」,石嚳四周牆壁及底層材料都是用長石板條砌成,石縫注入灰漿並灌膠防水,還留下「大水淹不著,小水淹三尺」的謎語,但三百多年來無人破解,就連配備金屬探測器的排雷專家最近在排雷的過程中,也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只能期待日後智者能解開其中謎團,德者能取得其中寶藏。
石今下:
有人寫作「岑下」,石今,就是廳堂門正前方的長條形石磉。石今下,是水頭後界近海區域,因地勢低窪,站在房子的廳前石今石遠望此處,如在其下,故名「石今下」。後豐港開基始祖是興嗣公,他的祖父坤載公遊學金門,本來寓居水頭村,傳到興嗣公遷往此地,搭建房屋安置家眷,購置農具,將荒地開墾成良田,又因近海可養殖海蚵,兼有漁撈之利,久而久之,由南而北,由西往東屯墾田園、建築房舍,從此就定居下來,即今之海堤岸邊的後豐港。現在水頭後界土地權狀還有「洪家花園」的地名,另外有一塊地還是洪姓民眾所有。石今下以前有個突出海中的岩石,可供帆船停泊,水頭、珠山建材都在此處卸貨,村民們都受僱搬運工作,杉木、石石今大的用許多人扛,小的則用背的。
勇宮仔:
即現在的勇伯公宮,清光緒廿一年(西元1895年)台灣府為日軍侵佔。直至五十年後的1945年抗戰勝利才歸還我國。當年重陽節前數天,日軍派船載運前清兵勇及家眷數百人,船抵水頭滬仔頭海中時,以長竹篙探海,發現已可觸及海底,於是迫令兵勇等立刻登岸,當時全部被驅趕跳落海水中,載浮載沈,凡老弱或身繫大量銀圓者悉被溺斃,死亡男女約一二百人,沒有棺木入殮,剛好現在小艇隊前方有二個小窪地,就草草掩埋在那裡。村民當年於悲悽垂淚之餘,在金水寺左後方海濱建廟奉祀,因清兵胸前皆有一勇字,故名「勇伯宮」,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家家各攜帶菜飯冥紙前往祭拜,以慰亡靈,至今猶然,民國84年(西元1995年),更盛大舉行百周年紀念活動,可見當年本村前輩見義勇為之高風。
灰窯口:
灰窯口在勇伯公宮的西邊,因海域位於灰窯的前方,故名「灰窯口」,水頭蚵田眾多,剝蚵後所產生的廢棄物蚵殼堆積如山,有人就在這裡建石灰窯,利用棄置的海蚵殼燒成石灰出售,但在民生凋敝,建屋不易的年代,家族式的工業很難存活,如今連個遺跡也蕩然無存。此外,這附近本來還有二塊農地,面積各約千平方米,盛產品種叫「藤尾」的地瓜,後來因雷區禁止進入,加上海水的侵蝕,又被騾馬長期大量的馱沙,演出桑田變滄海的戲碼。在水頭舊有的地籍圖中,常可發現孤懸海中的一塊地,所有權人遠赴南洋,沒有人去補辦登記,如果我不記一筆那是黃姓五欉派的土地,總有一天此事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港仔口:
港仔口位於金水溪的出口,昔日的金水溪,溪寬而水深,即使不可能行駛大船,卸貨的舢舨仍可溯溪而上,否則怎麼會有「港仔」這個名字?而且據說在今下界(古有孫厝)還有開酒店哩!只是水量日少,泥沙淤積,港口功能遂遭廢棄。此地又因在小港口末段,故又名港仔尾,港仔尾是淡水與海水的交會處,也具有濕地的生態,只是面積太小了,較無經濟效益,小孩子倒是三五成群在此地捉彈塗魚和蝦蟹,成了大海捕撈先修班的學堂,後來人們濫倒垃圾,溪底有玻璃等危險物品,家庭浴廁廢水又未經處理,連種田回家的老農夫都不敢在這兒洗腳了。
鹹水草:
在海巡營房的東方,港仔口以北的海域,以前長滿了鹹水草,鹹水草正式名稱為「茳肚」(Cyperus malaccensis),是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由於能適應鹹淡水交界的環境,因而有「鹹水草」這個名字,在以前用桿秤稱肉的年代,割草賣給魚販肉販是一項免本錢的副業,肉切一切,用鹹水草一綑,再用秤住稱重,多綁幾條又溼又重的鹹水草,就可以少切一塊肥美的豬肉,在商言商,何樂而不為?魚則用鹹水草從魚鰓穿到魚口,許多尾還可串成一大串,後來有了自動秤,先是用水泥袋糊成紙袋裝東西,接著塑膠袋發明了,鹹水草終於走入歷史,乏人問津,現在該處成為碼頭工地,全被砂石所覆蓋。
金過灘:
灘,閩南音「搭」,礁石的意思。「過」為閩南音,公雞雞冠叫雞「過」(ㄜ韻第三聲),該處岩礁植物有多種海菜,石隙有魚蝦蟹螺,石上還附著藤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如飼養一隻「金」雞,遠望礁石形如雞冠,所以被稱為金過灘。金過灘屬於淺灘,面積極廣,每天退潮都可前往採食,尤其是藤壺,只要洗淨煮沸,不必添加任何佐料,湯鮮味美,百吃不厭,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可以稱得上是「佐餐聖品」,對於蚵石很少的家庭,也是另外一種選擇,可惜這位於稚暉亭海巡隊東邊的一大片礁石,在這幾年碼頭的施工過程中,已被填為平地。
燈厝仔:
燈厝仔因墳墓的墓龜用蓋房子(起厝)的瓦片覆蓋而成,外觀如厝形故名燈厝仔,九十歲的老人家講說以前大伙兒在比膽量時,都會要人家坐在墳前的石頭上,如果在約定的時間沒有落跑,就會稱讚他說:「他的膽量最大,竟敢在燈厝仔前面的石頭上坐」。根據常理判斷,燈厝仔忽明忽暗的燈光,一定是偶爾有人去燒香拜拜點燃蠟燭,祈求下海漁獲豐收,否則「燈」從何而來?其次,燈厝仔附近海域可能漁產豐富,為了讓人迴避此地,不得不繪聲繪影,加油添醋,語不嚇死人誓不休,否則碰到堂堂七尺之驅的鐵齒人不畏怪力亂神,豈不前功盡棄?燈厝仔後來因為整地蓋營房,被推土機夷為平地,先後駐紮步兵、成功隊,現在則改建成海巡隊營舍。
八仙墓口:
此地位處八仙墓之前方,故名「八仙墓口」。八仙墓,為金水黃氏小宗派第六世祖,姓黃名遠經,據族譜記載:遠經自號北山…妣湖前陳氏…卜葬西山之陰滬仔頭,墓碑題曰:北山黃公。詢問小宗一位長老,亦尊稱他為北山公,以後因發音欠準,訛傳為八仙墓,該墓位於現在海巡隊南側,因多年未掃墓,墓地上長滿龍舌蘭。也許是他以一個平民百姓「晉升」八仙之列,受到道友們的保佑,所以福大「命」大,在國軍撒退來金門在海邊築碉堡時,巨大的墓碑竟然沒被拿去當建材,也算是異數。
仙腳印:
位於吳稚暉銅像東邊海灘,石上有巨形腳印,腳形掌紋清晰可辨,如人之右腳,至於左腳,聽老人家說是在烈嶼青岐土名「脫褲礁」,改天有去小金門再證實一下。金門地區石上有巨形腳印的地方很多,一般人當然認為此腳應為仙人有,至於它的價值,就要看它和人腳掌的相似度了,這一塊大石已被炸掉並填平,成為未來碼頭的倉儲用地,如今也無從去批評判斷。此外,在距仙腳印約30公尺處,還有一塊風動石,在不明力學原理的古代,更是鄉親百看不厭的景點,至於最後的命運,也和仙腳印相同。
鵲鳥銜柴:
土名鵲鳥咬柴,古圖作鵲鳥啣木,位於吳稚暉銅像下方之石窟,有一穴位圖譜,小時候聽得父親談起,有大陸人士雇船運棺返鄉,途經此地,適逢風雨在此躲避,棺木暫厝窟內,因雷電交加,岩石鬆動蓋住洞口,天晴時喪家再到此處想運棺回鄉,發現已被天葬,欣喜祭拜而去,另一老人家亦說他祖上流傳下來也是這個版本。有人說是黃姓祖墳,但對葬風水穴之祖先,族譜記載極為詳盡,我遍查不見其人;又說此穴在將軍泉旁,經我詢問多位老者,應為此處方才正確。何況黨國元老吳稚暉選擇骨灰在水頭此處海葬,他老人家學貫古今,對堪輿之學應有鑽研,更可佐證名不虛傳的吉穴一定是此地。另有二位對鵲鳥咬柴非常熟悉的老者說,外海曾經發生喋血事件,飄來的人頭被檢到包裹後塞入石縫,托祔葬吉穴旁邊之福,其後有求必應,被尊稱為「南應公」,其中一位老人家還信誓旦旦說他曾偷窺石縫,真的有個人頭,不過鵲鳥咬柴已被天雷震動封閉,此處應為旁邊的石縫。
石笠:
石笠,位於吳稚暉銅像前方海灘,巨石形如斗笠而得名,對於討海生活的人,臨時用來躲避炎陽,遮蔽風雨,實在是一處絕佳的天然場所,但在軍事第一的前提下,最終還是難逃被炸的命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