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海岸地名的由來與景觀
滬仔頭:
啟政長老撰文時作「河仔頭」,古祖墳圖作「蚵仔頭」,並陳存參。水頭海面區分為內海和外海,以滬仔頭為分界線,滬仔頭以東為內海,金龜尾以外則稱外海。秋冬季節北風凜烈,帆船停泊外海海灣,而春夏南風巨浪滔天時,帆船則停靠內海。現在的滬仔頭則四季皆可停泊輪船,不只是金烈交通船碼頭,也是金廈小三通碼頭。嚴格區分,水頭內灣滬仔頭海域,也就是現在的水頭碼頭,正名應為「前宅」(往碼頭馬路右側,美軍顧問麥登道紀念碑前),我家附近土地地名叫「前宅墘」即是明證。滬仔頭,是水頭內灣海域的泛稱,國軍駐守前,面海的東邊有圓灘,西邊有鱟灘,都是村民拾取海產的地方。圓灘,長有許多的海蚵和藤壺、紫菜、海螺,小螃蟹也不少,對沒有蚵石的人家是一大福音。鱟灘,顧名思義,此處的鱟一定很多,鱟,又叫「鴛鴦魚」,母大公小,公母成對相背附貼不輕易分開,相傳如果只捉到一隻會倒楣,它的數萬粒卵、六對腳及血清都可食用,後節肌肉是上等佳餚,民國五十年代前數量很多,現在漁民狂捕濫撈、數量急劇減少,幸而列入保育類動物,否則再過幾年恐將絕跡了。每年農曆四月半至七月半到沿海沙灘海埔地產卵,父親常到海邊去捉鱟,再就地取材用馬鞍藤綑牢帶回家,他老人家也曾傳授觀察海浪泡沫捉鱟的絕學,可惜我並沒有臨場演練的機會,讓絕學變成絕響。國軍駐守後,圓灘和鱟灘的礁石群,先是被炸來築碉堡和舖馬路,接著又碰上修建碼頭,這二個地方只能在老人家的夢中看到了!
紗帽石:
在現在的金鯨坑道旁,本來有三塊巨石,形狀有如明朝官員的烏紗帽,當然葬在此地的子孫一定是文官或武將,相傳其葬法要為「倒葬」,也就是棺木豎著放---頭上腳下,但是我查遍族譜卻只有「葬紗帽石旁」的紀錄,可見此法是否靈驗不得而知,況且民國50年開鑿金鯨坑道的工程,已將巨石炸毀,宣告水頭的風水寶地又少了一個。
將軍泉:
又稱汴泉,為金門四大名泉之一,源出古兜鍪山(矛山)麓壁間,兜鍪乃將軍之頭盔,矛為將軍兵器,故名將軍泉。明洪武年間,戍卒發現獅頭山(族譜作西山,獅、西閩南語同音)海濱岩磐露頭岩隙的將軍泉,泉水清津甘冽,昔為文人雅士品茗用水,賢聚盧若騰曾攜童步行四華里來汲水回留庵泡茶;胡璉司令官剛到金門之初住在水頭,以及移駐太武山之後,每天均派人來抽取泉水使用。在六○年代以前,軍政首長還常用水車載運食用,近年來自來水與礦泉水普及,此泉雖質佳味甘,已乏人品嘗矣!
水頭碼頭:
此處非指現在的水頭碼頭,而是位於將軍泉西邊,村人習稱的舊碼頭。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來金門,為停泊船隻,將老舊的「萬富號」登陸艇鑿沉,並用鐵鍊鎖緊另一艘「海台號」登陸艇,作為臨時碼頭裝卸人員貨物,可停泊登陸艇七、八艘,直到九三炮戰後碼頭才遷往料羅,現在還有部分殘留遺蹟。事實上,此地古稱「水頭渡」,明朝地圖中已有該名稱,潮高丈四、五,蔽東南,為金、廈渡船的啟航點,與後浦渡、同安渡、金山港渡、青崎渡齊名,「水頭」也因地屬「水之岸,渡船頭」而得名。
龍蝦戲水:
龍蝦戲水位於舊碼頭之西,也是風水吉地,因風水師道行不夠,下葬不得其法,白白浪費此吉穴,據老者相傳:此穴葬到龍蝦頭,晚間葬白天浮起,於是多用石灰澆灌,龍蝦如被醃漬,豈有不死之理,宜用九具空棺壓住,方才不會浮起。另有一說: 蝦腳易動,應多祔葬骨灰缶,使腳固定,而風水師則用三條大石石今鎮住,龍蝦就活活被壓死了。三十八年,石塊被炸碎拿去建築工事。謎底到了民國八十五年興建電廠才揭曉,檢骨遷葬時,挖到一丈多始見棺槨,可見葬在蝦背,墓中亦使用石灰等材料,墓碑為半圓形,墓碑底下埋有磚製毛筆書寫的墓誌銘,可惜當時沒有抄錄,後來連同骨骸改葬水頭圓環附近小宗「秀才墓」旁。查閱族譜:此人「姓黃名行,金水黃第九世,妣王氏,公妣合葬於西山將軍泉西,坐午向子,以鴻漸為案,墓形號曰龍蝦戲水,碑題曰明黃公王氏墓」,族譜沒有記載生卒年月,以其孫榕賢公生辰推算,死亡距出土時間約400餘年,難怪檢骨師把挖到的骨頭往蓆上一丟,立刻碎成粉狀。
吊腳白:
在龍蝦戲水的下方,有一處名叫「吊腳白」的岩洞,因入口狹窄,而且又位於上不上下不下的峭壁間,但此處的海產無論動植物卻特別豐富,有些藝高膽大的漁民,就將布條綁在腰間從上面墜入洞口採集海產,遠看彷彿石壁旁吊著一個人,因所用布料通常是比較便宜,「王大娘」用來纏腳的白布,所以叫作吊腳白。
玉泉:
與將軍泉並稱水頭兩大古泉,但因無名宦仕紳的加持,名氣不如將軍泉,古書記載曾稱之為「馬玉古泉」,可見其歷史悠久,說不定比將軍泉還早。鄉民亦有人稱之玉泉垵,顯然此地亦曾經是村民捕魚的場所,現在古泉已經在電廠整地時被剷平。
倒坐仔:
倒坐仔前是一座小港灣,土名烏魚巢,可見在此處捕捉烏魚肯定不會空手而歸。金水黃氏八世祖宗文公即卜葬此處,因其墓號曰:將軍獨坐,「獨坐」閩南語發音與「倒坐」相似,將軍獨坐又有一俗稱為「粘壁燈火」,可見岩壁有一較平坦處,不然將軍如何能坐?王姓老漁民說烏魚巢有一處小石洞,入口僅能容身,他們父子在等待潮水時常爬進去小睡一會兒,王氏家族由東沙而藥井而水頭,對山川形勢沿海水文資料瞭若指掌,精於漁業,辛勤耕作,購置田產,絕非偶然。鄉人常在天氣嚴寒,月黑風高夜晚,掮著手網,攜帶魚簍,於海岩上拋手網捕魚,尤其是每年冬至前後,該地段乃烏魚迴游必經之地,漁獲豐富。
小門:
因前方面臨海水極深,浪潮洶湧的門仔流,退潮時又有許多小礁石,故名小門。小門近金龜尾,各種海產非常豐富,可等退潮去挖螺貝或採紫菜,也可以帶網具游過去捕魚,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年代,每月無論是大流或小流,這兒都擠滿人潮。(註:農曆每個月有二次大潮水和二次小潮水,潮波汐浪漲落情形差別很大。初六日至十二日及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是小潮水,閩南話叫「小流」;二十八日至初五日及十三日至十九日是大潮水,叫「大流」)
金龜尾:
此處有二隻天然石龜而得名,上水龜是海邊的礁石天然形成者,每當潮水漲至七、八分時,便可看到有一隻姿勢彷彿向著岸上游去的石龜,坐金烈交通船往這裡看,維妙維肖,渾然天成。另有下水龜依山作下水狀,龜身比較龐大,且有石洞可爬上龜背,此兩石龜相距約三百公尺左右,在塔山電廠的西南端海邊。因此處陸地最末端為上水龜之尾部,故名金龜尾,也有鄉民俗稱它大龜尻穿,童年時駐守兩棲偵察連(俗稱成功隊),常播放勞軍電影,村民都成群結隊前往觀賞。而遠在康熙年間,這裡就設置金龜尾砲台,隔海與浯嶼相對,扼守金烈水道,為後浦屏障,隸屬左營水陸汛。後方就是今塔山電廠(昔稱砲台腳) ,再後面是獅頭山,嶺坪處有雍正年間設置墩三座、大炮六位(尊),外委一員、配兵三十七名,又叫作煙墩坪頂,是一處大約有七、八十公分高,五公尺左右見方的平台,作為放煙火的烽火臺,向廈門方面告急聯絡之用,國軍曾於該處設置516觀測所,居高臨下,敵方軍情及船舶動態一覽無遺。
大垵:
閩南語「垵」,乃海灣之意。族譜上有「大垵汛」的地名,可見以往此地有軍隊駐紮或巡邏。清朝綠營營制有標、協、營、汛,如同現在的旅、團、營、連編制。汛是本鎮較偏僻之縣邑,或繁華之市集,汛兵是由協或營分出,星羅棋布的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垵相較各垵塢當然比較「大」,金龜尾又是要塞所在,水師由此出發巡弋外海機動性也較強,有軍隊駐紮應為合情合理的推論。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