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海岸地名的由來與景觀
虎罾垵:
在抗戰之前,每年的秋、冬、春三季裡,有福建石馬一帶的漁民,到這裡來捕魚,他們攜家帶眷,在海邊的沙灘上,搭建簡單的住所,用俗稱「虎網」的網具,定置在海中捕魚,每天日夜兩潮汐,可在網袋末端取魚二次,若魚獲在千斤以上,則自己用帆船載到廈門去販售,若魚獲不多,則由魚販挑至後浦市場賣掉,此地因此稱為虎網垵。南面沙灘的外海約三百公尺處,有一道海中沙洲,為了怕輪船觸礁擱淺,上面有一浮筒,以前還比照燈塔有外國人定期維修,小時候漲潮還聽得到遠處傳來警告船舶的響聲,最近登高遠眺,沙洲的沙被抽光了,浮筒可能因近百年的鏽蝕消失了。根據老漁夫的說法,沙洲是三角流所形成的,因為這裡是三股海流交會地區,一股自東方從外海而來,一股從內港往外流動,一股從大膽方向前來,三者匯流此處,產生一片浮沙,也帶來豐富的魚群,而沙灘與沙線之間,潮水特別湍急,也是虎網捕魚最佳之處。所謂虎網,是以小舟拋錨固定位置,網底兩索綁於錨繩,網上兩索則綁於舟舷,三舟可掛兩網,四舟可掛三網,漲潮至八成以上即合網嘴捕活魚,潮漲至九成半,則吊起網袋取魚,該網口張開巨大,形如虎嘴,故稱虎網。
鬼仔垵:
位於虎罾垵之東,也是另一個捕捉魚蝦地點。一般在魚類豐富的地點,時常有人談到見鬼之類的怪事,聊齋誌異一書中也有鬼幫漁夫驅魚入網的故事,更讓人堅信不疑。有位老前輩認這為是為了避免別人來搶奪漁獲之利,所以四處散佈怪力亂神的謠言,主要的目的是讓人知難而退,鬼仔垵名字的由來,應該也是這個緣故。但是總有不信邪的、要錢不要命的照來不誤,有點動搖的人動動腦將手網改成八卦形狀,八卦可驅鬼捉妖,他更百無禁忌照去不誤,所以各地捉魚的還是沒有減少。談到鬼故事,以鬼仔垵為例,真的有一位乳名虎母救仔的李姓女家人在這裡溺斃,有人說她生性憨直,我認為她是自恃藝高人膽大,卻發生善泳者溺於水的意外,因為「虎母」這個稱號,豈是憑空而得。記得鄰居有一個外號「海貓姑仔」的阮姓阿嬤,和別人同時下海,別人是槓龜頻傳,她卻是滿載而歸,你不得不承認她是海中之貓。
大隙:
大隙介於矛山與獅頭山之間,是一塊面積頗大的肥沃之地,近海則是一片白淨的沙灘,也是唯一海岸邊還有大面積耕地的地方,它往村莊的出口,稱為大隙口。水頭陳姓祖先原是大陸漁民,因遇颱風偶然發現此地,暫時泊船避風,後來移民此地並建屋居住,到光緒年間才遷到水頭建二棟房屋。現在靠大隙頭的那一片竹林中,還可看到斷垣殘壁。大隙是背山面海的小平原,陳姓祖先在此處胼手胝足,繁衍成族,其開疆拓土的恆心與毅力,足為後人效法。
大隙頭:
大隙頭突出海中,有如矛山、獅頭山兩山的灘頭堡,形勢險要固不待言,國軍在此設置45據點,與金龜尾成犄角之勢,同為控制外海的要塞,可惜精實專案裁撤守軍,讓星羅棋佈的營房被埋沒在荒蔓草間。
塔仔後:
地在茅山塔之後而得名。古高約11.52公尺,共6層的「茅山塔」,因823砲戰期間廈門共軍砲轟金門,與石塔相距約200多公尺的國軍第四砲陣地,遭對岸砲火直接命中,全體官兵陣亡;事後檢討戰果,軍方唯恐石塔再度成為共軍砲兵砲擊我方的方位修正標竿,拆除改建水泥碉堡,當年拆除時在塔座底部出土一沈香木盒,內裝有黃布聖旨和玉尺一枝,可惜下落不明。幸而山路崎嶇難行,石材運送不易,基座尚存四成石料,有助於民國93年金門縣政府的重建工作。矛山因山形如矛頭,故名矛山,但在重建該塔期間,發現有塊寫著舊塔名的石塊,題作「茅山塔」,事實上,矛山舊照片全是岩石,簡直連根茅草也沒有,但前輩們的題字,身為後學只好遵循沿用。
塔仔溝:
塔仔溝亦稱塔仔腳,顧名思義乃在茅山塔所在的山腳下,實際上此處位於矛山與牛嶺山之間,但確實狹窄如溝,溝尾有塊礁石,在以往缺乏曬穀場,人們上山採收地瓜花生,就地在此曬乾,再裝填成袋運回儲存。現在則是每逢星期假日,都可以看見很多釣魚的同好在此競技,遠處有一獅見礁。因此處位於外海,巨浪拍岸,民眾很少到此地捕捉海產,不過現在內海和蚵石已被填為碼頭用地,已有不少人轉移陣地到此養殖捕撈了。
舉沙:
一稱舉沙溝,位於深垵西,古作「崎沙」,在牛嶺山南,牛嶺山現在是中央氣象局金門氣象站所在地,整地時我在現場,有二列約十二座黃姓族人祖墳,金水黃氏望族大多卜葬於牛嶺山脈,民國八十六年曾有一塊風水碑出土,聘請之師塾老師撰文贊曰: 牛嶺之墳,佳氣氤氳。崎沙溝,乃牛嶺山末梢岬角處,山巒之間,雨水沖刷,久而久之,成為谷地。五O年代,一個黃姓老翁到此砍柴,誤觸地雷,破碎的屍體即散落此地。
深垵:
深垵位於舉沙之東,垵頂即為牛嶺山之餘脈,也是金水開基始祖仲卿公墓地所在,墓形號曰貓兒洗面,距離約30公尺處則有酉堂第二代,任官河南豐濟廳通判的黃如棻先生墓,深垵一度為謝厝居民祖先的暫居之地,取名「新安」,意思是說此處為他們新的安身立命之地,並希望從此以後能安安穩穩的在此地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此地經歷一段時間的檢驗,他們又改搬到現址定居。海岸的沖積扇也好,小台地也好,背山面海,兼有農漁之利,生活機能確實便利,但在非承平的年代,安全是首要的考慮因素,外海的來往的船隻很多,不要說是「專程拜訪」,偶然來一次「順手牽羊」就吃不消了,謝厝居民豈能不採避之則吉的策略?
香爐山:
香爐山與牛嶺山隔著舉沙與深垵,是高僅24M的圓形小山,從金水寺遠眺前方,山圓若香爐,故取名作香爐山,胡璉上將住水頭時,曾散步到金水寺,與鄉老在武聖關老爺前的拜亭閒聊,他告訴這些老人家,金水寺奉祀的觀世音菩薩與關聖帝君之所以會威靈顯赫,四方文明,完全是因為寺前有這一尊天然的大香爐,而且還可維持長長久久。從吳稚暉先生、胡璉將軍一文一武,一觀香爐山,一葬鵲鳥咬柴,但精於地理之學則同,可見昔日國中之精英,為相為將,皆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絕無速成僥倖途徑。
將臺仔:
將臺仔是明代金門所城的城外駐軍之處,可遠眺海上來往船隻,亦作操練與點閱兵士之用,國軍駐金時,垛堞被拆卸作工事之用,只剩伸入海中的磐石而已,也就是突出海灘中的礁石,潮沒汐現,長3M、寬2M,高出沙面2M,明鄭成功在此操練水軍,常登此石點名訓話,故名點將石,站在石上,遙想郡王當年點將閱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意氣何等風發!
紅山仔:
仔,閩南話語詞的中間念「ㄚ」,多為語助詞,如本文的「塔仔後」、「滬仔頭」即是,如果是語詞的末尾則念輕聲「ㄚ」,如本文的「倒坐仔」、「將臺仔」就是,意思為小、少,紅山仔表示高度很小。紅山在以前的文獻中叫做前山,由於山平直無奇,延伸至謝厝後,土名稱為大坪頂,可見地勢雖稍高,但頗為平整。紅山仔因香爐山位在後方,左右兩邊皆非溝即垵,相較之下,自然較為突出,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國軍在這裡設置47據點,真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何況此地位處外海,在國共對峙期間,與共軍訓練蛙人(俗稱水鬼)基地的浯嶼甚近,常成為他們結業典禮後的試驗場地,信手捻來,被摸哨的故事到處都有。
海尾:
紅山仔的東邊便是海尾,我想這兒大概是村民討海海域最尾端,也就是最遠處了,所以稱為海尾。因為過了三公垵的東方便是金門城,跑到那裡去賺吃,豈不是撈過界?一位老阿嬤說他們到這一帶的海邊大部分是去刮石花、赤菜,石花是夏天煮食的消暑食物,赤菜則賣給金紙舖當染料,這二種最值錢。至於剷蚵、啄藤壺、螺,那是顧肚子的層次,蝦蟹這裡數量較少。外海的捕魚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櫸罾,漁夫用二隻竹篙交叉,張罾(乳白色細網)像扇形,短叉這一邊頂著肚子,雙手握住長叉罾篙上的小橫槓,漲潮時在海灘上,邊走邊推著罾,來回走動,有時候把罾從水裏舉上來察看收取漁獲,夜間亦常用點燃的油燈,掛在胸前,利用燈光招徠魚群。
三公垵:
三公垵是前水頭與金門城交界的地方,向東往金門城方向便是蜈蚣山了。在西邊離岸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土名叫「落(蠟聲凹韻)底」,至今那兒還有謝厝的農田。一個水桶底部掉了,空空如也,閩南話叫做「落底」,按照這個名稱猜想,表示這裡與旁邊的高度有些落差。但也有人把這個地方稱為「濫底溝」,濫,音似「爛」而聲符為「日」,有摻和的意義;有一層底,表示不會單薄,濫底,說明此地的積土深厚而且有多種成分,這是多數人的講法,包括啟政長老、鄰近的謝厝居民在內。不管是「落底」還是「濫底」,這裡是謝厝居民祖先最初抵達水頭的棲身之地,謝厝祖先也是大陸漁民,途經此處,發現為膏腴之地,乃舉家遷居,但經過若干年的耕作,土地的養分已被吸收殆盡,再加上以前農作物的種類不多又不懂得輪耕,而此地又低又濕,容易得到關節酸痛等疾病,於是便遷往面積較大且地勢較高的深垵,並改名新安。三公垵又稱三公港仔,以前有停泊船隻,後來的情形也是和港仔口一樣。
八十年代,因緣際會受命講述水頭歷史源流,匆促之間,掛一漏萬,事後深自反省,發憤圖強,乃於課餘之暇稍事研讀各家著述,並訪談耆老,多方比對、查證,無論語言與文章,務求最接近事實之層面。之後金門國家公園為前水頭社區及民宿業者辦理講習,介紹之內容偏重水頭之人文與歷史。至於古厝,各專家論述之精闢更非吾人所能望其項背,但於海岸景點與地名,雖社區刊物得月傳習錄中靜柯宗長稍有提及,不僅偏而不全,亦僅名稱而已,其後常有補充介紹之構思,但因校務倥傯,心有餘而時不我予,適逢福虎生豐,靜極思動,撥冗草就此文,一來豐富社區軟體資源,略盡愛鄉愛土熱忱,二來拋磚引玉,讓人補充訂正,三來就教方家學者,指正謬誤,以達至真至善境界。在美的部分,雖然許多景觀或被埋沒,或已消失,但我們不要在乎天長地久,發揮無限的想像力,要讓曾經擁有的自然美景,永遠烙印在世世代代金水子民和遊客的腦海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