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北辰山與閩王廣利廟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937

同安銀城東北十二公里處的北辰山,因「高拱北極」而名,俗稱北山,與南安縣接壤,海拔225.7米,面積12.2平方公里,北辰山自然景觀奇特,嶙峋的巨石形成天然的龍泉洞、仙姑洞。其中仙姑洞由於有八仙過海棲身的傳說,因而週遭的自然景觀也都霑了「仙氣」。如供祀伏羲大帝的水天洞叫「仙宮」,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天然石頭也叫「仙牛」、「仙轎」、「仙船」、「仙鸚哥」了。
大凡名山,尚需「以文人之筆舌,傳山川之精彩」,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首任同安縣主簿時,便率同僚遊覽北山,不但留下「仙苑」墨寶,還寫下了《與諸同僚約奠北山》一詩:
聯車陟修阪,覽物窮山川。
疏林汎朝景,翠嶺含雲煙。
祠殿何沉邃,古木鬱蒼然。
明靈自安宅,牲酒告恭虔。
肝蠁理通,神亦蜿蜒。
既欣歲序舉,重喜景物妍。
解帶憩精盧,尊酌且留連。
縱談遺名跡,煩慮絕拘牽。
迅晷諒難留,歸念忽已騫。
蒼蒼暮色起,反旌東城阡。
詩歌描繪了北辰山的山光林色和祠殿(廣利廟)的建築氣派,抒發了作者「今日得寬餘」的歡忭心情。宋季朱熹的四傳弟子邱葵(隱居小嶝海島)也慕名到北山一遊,也賦有《自龍潭歸》、《北山》等詩作,其中《北山》詩詠:
朝見北山青,暮見北山紫。
頹然土與石,此色何處起。
無情草木含清輝,朝露夕陽助明媚。
四時煙雨姿態異,天機滾滾何曾已。
人見山上有青天,誰知天在青山裡。
欲問巨靈知不知,白雲起處孤鳶飛。(尾句《馬巷廳志》作「孤鳶飛處白雲起」)
詩歌同樣描寫北山嵯峨起伏的山巒和造型奇特的山石,流露詩人試探四時不同雨勢(實是人生際遇)哲理的心跡。全詩的語譯可見金門文史夫妻檔楊天厚、林麗寬的《釣磯詩集譯注》佳作。
北辰山最著名的自然景觀就是十二龍潭。它是牛嶺山泉流瀑長年衝擊峽谷注成十二個形態各異的水潭而名,潭的形狀有圓形、半月形、三角形,多邊形,最大面徑約三米多,深二米多。這條八百多米長的峽谷落差170米,泉水清冽甘甜,沒有汙染,民眾稱為「仙泉」。從前不少信眾仙潭旁邊「圓仙景」後,特地用瓶子裝「仙水」,回家煎飲,祈盼闔家平安,十二龍漳還是古代預測天氣的氣象站,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大旱,同安知縣譚維鼎(號瓶台)率員到十二龍潭祈雨,湊巧天公作美,「澍雨迭沛,四郊霑足,歲乃大豐」,於是邑人李春芳(號東明,蔡復一夫人祖父,任過潮州令),劉存業(御史劉存德弟,任過應天府經歷)便在第七潭畔石磯上橫鑴「瓶臺霖雨」四個大字,並在橫書下面題刻李、劉三首直題行草七言絕句,頌揚譚侯為民祈雨的功德,李春芳第二首詩是:
百丈龍潭千丈山,為雲為雨澤民間。
誰言此地無龍臥,大夫到此便飛還。
詩歌頌揚賢侯至誠祈雨,也反映了「百丈龍潭」碧水澄漾的自然風光,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同安知縣張荃又仿譚侯之舉,到此祈雨並在同一石面下端橫鑴「膏澤下民」四字行書。這些古代地方官員祈雨的遺跡,已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北山龍潭」 也成了「廈門新二十名景」之一。
十二龍潭東側有一天然石洞,可容三十多人,俗稱「仙姑洞」,每年農曆八月初七夜,數以千計的善信到此送八仙過海並留宿「圓仙夢」。據說「仙夢」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應驗,因而民間有「仙公猜,走到才會知」的俚語流傳。金門許獬與蘇紫溪原在大輪山文公書院讀書,許獬也曾暢遊香山,聽說北山仙洞圓仙夢很靈,這年(萬曆二十五年)鄉試(也叫秋闈)在即。於是約了幾位同伴到北山遊玩,也順便向仙公問卜前程。當晚在仙洞睡了一覺,天亮同伴問他夜裡做了什麼好夢,許獬笑呵呵說:「好夢!仙公用閩南話對我說:許獬許獬,一支中指(中指頭)插入你嘴內,說完還猛力打我一巴掌。」同伴聽後焦急地說:「壞了,你得罪了仙公挨揍,今年考場必定無望!」許獬不慌不忙向他們解釋這道「仙公謎」,他說:「嘴就是口,口中直插一根指頭就是(中)字,用力打我一巴掌,寓意此科必『中』的意思。」果然此科許獬中了第59名舉人,大家稱讚許獬悟性高,當場能解「仙公猜」,不愧是金門才子。
北辰山最豐厚的文化資源是「閩王文化」,其載體就是十二龍潭南麓的廣利廟。據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是廟建於唐末,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敕賜在福州建王審知生祠並立「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因此北辰山同時建造的廣利廟應該也是王審知的生祠,後來由於皇帝不斷加封,故廣利廟也叫忠惠廟,俗稱北山宮,《同安縣志》記載,「忠惠廟在北山鄉,祀開閩王,每歲二月(即農曆二月十二日),士女進謁者,以數萬計」,福建紀念王審知的祖廟忠懿王廟(又名閩王祠)在福州鼓樓區慶城路,是五代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吳越國王錢俶將王審知的故居改建,北辰山為何會有專祀閩王的廟宇?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戰亂,壽州(在今安徽)崛起一支響應黃巢起義的義軍,首領是屠夫出身的王緒和他的妹婿劉行全。義軍攻佔壽、光二州,家住光州固始縣的「王家三龍」(即審潮、審邽、審知)前往投軍,審潮被委以軍正。為逃避軍閥秦宗權追剿,光州刺史王緒於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正月「悉舉光、壽兵五千,驅吏民渡江」。王家兄弟攜母董氏隨部南遷,經江西入閩,陷汀、漳二州。同年八月,當大軍來到現在的同安與南安接壤的北辰山南麓時,由於王緒心胸狹窄,猜忌濫殺,積怨甚多,王審潮與劉行全順應士意,派人在北辰山一片密林修竹中將王緒擒囚,並推舉王潮為義軍領袖。王潮繼領的義軍取泉州、攻福州,建、汀二州也舉籍聽命,閩疆盡歸王氏,王潮被唐昭宗封為「行王」,並任威武軍節度使。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王潮去世後,王審知繼任福建觀察使。他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的理念,採取選任良吏,惜刑省費,輕徭薄斂,闢港通商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還在武夷山區種植千多處的茶樹,又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他自己生活也十分儉樸,「府舍卑陋,未嘗葺居」、「勞不坐乘,暑不張蓋」,深受百姓愛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太祖朱晃封為閩王。民間相傳,消息傳到同安(當時稱大同場),士民慶賀。王審知派駐北辰山的大將陳光遠籌辦慶賀活動,場所設在廣利廟。可慶賀的形式頗費心思,單純的大快朵頤缺乏特殊意義,王審知人在福州,又不能親臨北山接受士民祝賀。後來大家想到那塊金燦燦的方形大印。俗話說:「經商要用稱,做官要有印」,那用宮廷黃綢包封的印綬正是王權的象徵。於是「人多出孔明」,大家把備辦宴席的豬肉切成方塊,讓人到北辰山上採摘黃枝(梔子),用這種可以入藥的果實熬成黃色的顏料染布,然後把一塊一塊方形的豬肉用黃布包紮蒸熟。這象徵「封印」的豬肉由於蘊有「封官」、「封賞」的吉祥意義,很快便在官方和民間喜慶宴席上傳開。經過一千多年的加工提煉,便成為風味獨特,揚名海內外的「同安封肉」了。
王審知執政治閩二十九年(即897─925年),福建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千家燈火讀書夜,萬畝桑麻商旅途」的昇平景象。地方志書記 載「他處猶干戈擾攘,而閩不知兵者亙二十九年」。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重修福州忠懿王祠時御書「八閩人祖」褒其武功文治的政績,閩王裔孫也以「開閩第一」為堂號,並以黃、紅、黑三種顏色書寫燈上作為區分審潮、審邽、審知支派的標誌。北辰山不但有紀念閩王的專祠,而且還有王審知的衣冠墓,方便閩臺王氏宗親和黎民百姓的祭祖和朝拜。
北山廣利廟歷經興修,廟前原有一碣帶龜趺石碑,記載了金門與同安密切的神緣關係。可惜石碑連座於1991年被不法分子盜走,幸好1982年5月22日筆者普查文物時抄錄了碑上的文字:「雍正癸卯年(即1723年),浯洲沙尾鄉張門鄭氏,喜捨重建北山巖中殿,並塑忠惠王聖像及文武判官。丁未年再捨重建前殿」(標點為筆者所加)。金門沙尾信女鄭氏四年中獨資重建北山巖中殿和前殿,足見她的財力和虔誠。直到咸豐九年(1859年)重建廣利廟時,金門王媽尚也捐艮四元,其芳名至今還留在廟前《重建廣利廟碑記》石碑上,由此也可以看出北山廣利廟是古同安(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翔安、龍海、角美等地)閩王信仰的中心。
北辰山以其壯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人文底蘊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風景名勝區,現在已成為廈門市同安區東部一處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民俗採風、宗教朝聖為一體的旅遊景區。高雄縣路竹鄉王珠慶先生(臺灣「立法院」負責人王金平大哥,祖籍同安白礁)三次率領族人到北山祭祖,金門縣寫作協會、金門縣領團解說協會等社會團體也先後到北辰山參觀考察。1996年五顯鎮政府於忠惠廟前修建一座四柱三間山門,筆者承請撰句並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教授王秀南(閩王三十一世孫,祖籍金門金城七星街)書寫一聯,表達對閩王敬仰之情。聯曰:閩王建閩八方善信同參忠惠廟,龍漈飛龍四面遊人咸樂北辰山。2008年12月,北辰山又新建一座高18.81米,寬38.55米的石質牌樓式山門,閩王三十八世孫王金平鄉親題寫「北辰山」門匾和「北風法雨德澤厚生福祐遍四海,辰光瑞彩神恩永沐靈昭亦千秋」楹聯。北辰山風光旖旎,開閩王香火興盛,因而「北辰山開閩王信俗」被列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利廟所在地的竹山村也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試點建設單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