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焦的真相
在公視頻道看完楊雅的「不愛/練習曲」後,緊接著跳出「正負兩度c」的開場字眼,霎時,有一種不期而遇的興奮感。興奮的原因不是遇見了一個可讓自己朝「愛地球」或「關注環保」美名靠攏的機會。而是之前看了及聽了無數次的報導,得知在媒體人陳文茜的號召下,運用企業贊助多達兩千萬元的資金,加上許多知名人士情義相挺,一部堪稱以台灣觀點出發關懷環境變遷、一部擁有得天獨厚拍片資源讓許多分散各地苦哈哈紀錄片工作者羨煞的紀錄片,它拍出來會是什麼模樣?它是否真可以打動或啟發像我這類對環保危機意識毫無概念的平民百姓?
很遺憾,看完後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失望感。 序幕拉開就是一個酷似前衛主播檯的造景,雖然看得出導演刻意把地球放大把引言人縮小的意圖,但還是有種很突兀的感覺,因為這畢竟不是文茜世界週報。就紀錄片而言既有旁白何需多此一舉?如此做,是為了借重陳文茜的影響力好加深影片力度?還是為了揭示她是這部片子的幕後推手,不得而知。另全片結構鬆散、七拼八湊,剪輯不少各國過去災難畫面的新聞片段、中間再穿插幾米感性的圖片淡化、時而出現一些數據圖表及專任教授與學生問答的畫面,最後又有音樂家胡德夫的獻身演唱,然後再來個一人一信給總統的串聯活動……
似乎無法從一個龐大議題中鎖住一個焦點來做有力的發展,讓鏡頭帶著我們沿線探索追蹤,使我們可以更深刻明自己對環境做了哪些破壞,及被傷害後的環境假以時日所帶來的威嚇,藉以誘發人類產生反思改進的動力。得到那麼多媒體免費宣傳播出的機會,在眾所矚目下,交出的成果卻是如此,這是很可惜的地方。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倒不如說是一部類似電視台精心整理後的回顧報導,這樣,就不會對它苛求太多。
影片掀起的力量有時是很驚人的,如果成功,它自己會說話,會輾轉流傳,不需要官員名人站台,就可以讓觀眾在心裡起了某種程度的作用。也許是跨足專業以外的領域,挑戰性相對來的較大,畢竟拍廣告片跟紀錄片還是有段距離,有創意但不見得就能將它拍好,對廣告人及攝製團隊來說,一出手就拍這種類型的題材,的確是一場艱難的考驗。
雖然覺得這部片子呈現的內容不如外圍光環大,但就一個觀影者的角度而言,我依然相信陳文茜為環境關懷付出的那份單純動機及所有參與此片工作人員的辛勞。因為,任誰都不願再看到人類被大自然反撲的殘酷畫面……想為台灣盡點力的那種心情是可理解的,只是向來聰明的陳文茜,怎麼會將首部對台灣環境有其影響的紀錄片,交給商業機制的廣告公司而不是交給那些靠輔導金或借貸拍片的紀錄片導演?這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我是個不吃肉會死的人,平常垃圾分類也做的不夠徹底,除了偶爾會將保特瓶送給對面回收中心的阿姨外,為了怕麻煩,幾乎是將所有垃圾擠在一起丟掉。像我這種人實在沒有資格在關於環保議題的範疇裡發出任何聲音,一點也沒有,但感覺來了還是寫下這篇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