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長篇小說連載桂子飄香

發布日期:
作者: 葛文。
點閱率:626

  對,我也有同感。于瑞說。
  李寧認為文學不從屬於政治,但也離不了政治。台灣的有些現代詩,作品無時代背景,人物是孤立的個人,不僅淡化了主題,消解了歷史的社會存在,風光雪月,無病呻吟,成為文化消費的垃圾。這算是什麼藝術?這些詩人戕害了廣大青年的心靈,將來要受到報應的。
李寧這番話,讓我心服口服。于瑞不停地點頭,說:你的建議,應該讓政府主管文藝政策的人聽到,咱們台灣才有希望。
  一日,一位常來三秋茶館喝茶的朋友,談起李寧,他過去苦追阿桂,可是阿桂無動於衷。後來,李寧知道沒啥希望,便不再來了。那位客人指著我手上的書說:「李老師寫給阿桂的情書,有你這本書那麼厚。」
  那天在茶館看《獵人日記》,看到〈活骸〉,感動得我哽咽流淚,適巧阿桂提著水壺走來,她遞給我兩張紙,讓我拭淚。「張老師,你吃煎包麼,剛出鍋。」我點點頭。她轉身走了。阿桂的聲音很美,像鳥語,詩人描寫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她用小碟端來兩個熱騰騰的水煎包。我向她表示謝意。
  「你剛才為什麼流眼淚?」
  屠格涅夫的這篇小說確實生動感人,難怪俄皇看了之後,決心解放農奴制度,這大抵就是文學的力量吧。我朝阿桂瞅了一眼,低聲問她:「我講話是不是很土,妳能聽懂麼?」
  她朝我微笑,露出兩個美麗的酒窩兒。「趁熱吃吧。」走了。我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
  秋季開學,恢復了呆板而忙碌的生活。我已無空去三秋茶館喝茶,即使星期天,有時還開會討論校務事務。我真納悶,為何這時候想念阿桂,這豈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有個禮拜天,我趁傍晚時分,騎自行車趕到三秋茶館,剛泡上一杯茶,阿桂迎面走近我:「你這麼忙,為什麼還來喝茶?」
  嘴饞,想吃水煎包,饞死我了!
  有這麼嚴重嘛?
  晚上幾點鐘下工?
  生意不好。十點左右,打烊。
  阿桂,我在河邊等妳,不見不散。
  她扭頭走了。
  喝茶的客人不多。倒是來吃飯的人不少。我向一個服務生建議,將「三秋茶館」改為「三秋麵館」吧。那女孩子搖搖頭,笑了笑。
  九點三刻,我起身走了。
  夜晚星光燦爛,沒有月亮。坐在溪邊,凝聽溪水潺潺的流淌聲響。四週靜悄悄的。半晌,有個長髮少女走近我,坐了下來。
  張老師,你找我有事?
  我點頭。
  啥事?
  結婚。我握緊她的柔軟的手,按倒了她:「阿桂,嫁給我,行唄?」
  她不吭氣。
  我聯想起昨天在教室上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像一隻狼,抓開她的外衫,露出了白花花的奶子,吻她的嘴,吻她乳房……你幹啥……餓得慌……沒吃水煎包?我也顧不得笑了。廉恥道喪,氣節蕩然。阿桂也只得逆來順受,任由我的蹂躪了……
  當她提起裙子時,竟然俯在我的肩上,哭了。
  我掏出手帕,為她拭淚。
  你知道我姓啥?
  我搖頭。
  你知道我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我搖頭。
  阿桂抬起了頭,朝著繁星滿空瞅望。半晌,她說出了一句俏皮話:「你要變了心,我去眉埔高中當校工。佟校長是我堂叔……」
  走出濁水溪,她才談起「香蕉皮」的綽號秘密。我從未談過戀愛,當然沒失戀過,至於香蕉皮的滋味,也不知道。臨別,阿桂正經地說:「你外表老實得像一隻木瓜,誰想到你是一匹狼,真厲害啊!」
  我笑得噴出了鼻涕……
  趕快擦乾淨,衛生部長,掰掰!
  這個質樸純潔的少女,在三秋茶館為客人倒茶,她叫佟桂,是眉埔高中的校友,而且是茶館的老闆。翻出過去的畢業同學錄,我才瞭解她是本校風雲人物,在歷屆縣運會中,佟桂為母校爭取不少錦旗和獎盃。
  佟桂原可以投考大學的。而且學校曾計畫保送她進體專,但是她母親年老多病,不能獨立生活,父親早已謝世,留下一片荒蕪的茶田。佟桂是獨生女,她的婚姻因而形成膠著狀態。思前想後,我感到懊悔起來。從此,我難以和她再碰面了。
  年底,于瑞邀集校內愛好文學的同事,開會。討論籌辦一個文學刊物。為了不招搖,特地選在三秋茶館開會。
  我看到佟桂面色紅潤,身體健康,內心感到興奮。何敏芝摟住她,問候她的家人、生意。佟桂故意把話傳遞給我聽。「老師,我回學校當校工,行唄?」何敏芝笑起來,卻認真地說:「訓導處正巧缺個職員,妳回去作籃球教練,我們真求之不得呢!」
  通過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決定自新年元旦起,創辦《濁水溪》文藝季刊,由于瑞任發行人,何敏芝作社長,張楠任總編輯,李寧作總經理。這份刊物的地址就設在三秋茶館,同時也是發行站。由於經費有限,暫時不付稿酬。
李寧認為教課忙碌,而且準備托福考試,推辭。經過于瑞的再三勸說,李寧才應允下來。
會中,何敏芝以社長身分,發表意見。她說辦這份文藝刊物,應該有它的特色。她批評光復以來,把過去的舊東西看成壞的,把政府從大陸帶過來的,看成好的。而且凡是留在大陸的作家作品,一律列為禁品。這種矛盾的教條主義,已經給台灣文藝造成嚴重的危害,阻礙了思想意識的健康發展,更突出地妨礙了青年一代的成長。
  咱們《濁水溪》需要什麼水準的稿子?我問她。
  何敏芝說:農民、工人和靠勞力混飯吃的大眾,這些反映現實的詩歌、散文和小說,我們最歡迎這種稿子。台北的《文藝創作》,已經把讀者思想僵化了!
  于瑞低著頭,凝聽不語。
  我忍不住提出具體觀點,咱們辦刊物,不能指揮作者寫什麼,怎樣寫?將來稿子來源問題,請問社長有什麼看法?
  絕無問題。她揮動雙手說:前兩期的稿子,我已經胸有腹案,他們準時交稿,不收稿費。
  「太好了!」于瑞興奮地抬起了頭。「我要先讀為快。」
  為了酬謝與會同仁,于瑞特地在鎮上一家菜館請客。每個人都充滿信心和希望,然後結伴返回宿舍。路上,我發現于瑞和何敏芝聊得熱絡,正像一對熱戀的情侶。只有李寧孤獨一人,在後面低頭走路。
  那晚,我為辦文藝雜誌而發愁。何敏芝的一番話,固然有理論依據,但是它顯然和當前文藝政策對立。即使自由主義權威人士,也不敢公然提出質疑,若是《濁水溪》走工農文藝路線,豈不作了海峽對岸同路人?那麼作為總編輯的我,則成為被矚目的人物,那我怎能在眉埔呆下去?我披上衣服,敲開于瑞的房門。他正看書,我把自己心事說出來,他卻輕鬆的笑了。
  「我選你作總編輯,就是掌握政策。有你、有我,二比一,怕啥?稿子的取捨權在咱手中,你緊張什麼?」
  並不是我膽怯怕事,我在內戰中隨流亡學校來台,受盡白色恐怖的驚嚇和迫害,好不容易混進師範學院,派到濁水溪岸小鎮教書,恰似一所避難的桃花源,多麼幸運!如今參加這個文藝刊物編務工作,豈不是自我炫耀,引火自焚麼!這些話,我說不出口,大智若愚的于瑞卻已猜透了我的心機。
  于瑞說,這個文藝刊物是大家繳錢辦的,他會扛起一切的責任。他絕對不會將災禍、麻煩扔到別人身上。何況張楠是他的同鄉、患難的朋友!于瑞的充滿感情的話,最後使我啞口無言了。
  張楠,我問你,你喜歡那位佟桂女孩麼?
  我暗自吃驚,羞愧地低下了頭。
  你是我的兄弟,我必須提醒你:台灣女人熱情、柔順,而且堅強,如果你喜歡人家,要掏出良心對待她,千萬不能當兒戲,聽見了麼?
  我誠懇地向他點頭,凝視。
  你快三十了吧?于瑞微笑問。
  虛歲二十五。
  你咋知道阿桂對我印象不錯?
  從開會、沖茶,直到菜館喝酒、吃飯,我看得一清二楚。你這件事得做得漂亮一點兒,張楠!
  每逢假日,換上輕便服裝,騎上自行車,原想沿著濁水溪畔小路兜風、散心;但卻不由自主朝眉埔鎮方向奔去。喝烏龍茶,嗑瓜子,偶爾也跟阿桂聊幾句閑話。
  什麼時候到學校當工友?
  可能下學期吧。她朝我作鬼臉:「你歡迎麼?」
  每天中午請妳在餐廳吃午飯。
  哎喲,好恐怖噢。人這麼多,怎麼吃得下飯?
  嫌人多,在我宿舍裡吃,把門關上。
  不怕被學校解聘,開除?
  解聘,去妳家吃飯,行唄?
  行,不過有一個條件。
  啥條件?
  入贅,你不叫張楠,改名佟張楠,正式結婚。
  阿桂說罷,轉身走了。
  那夜,我竟致失眠,輾轉床側,難以入睡。在戰亂中好不容易到了台灣,卻做了佟家的贅婿。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再熬兩載就是成功年,我這麼急著入贅做什麼?豈不丟盡了張家的臉?但是,驀然看見阿桂那一對醉人的酒窩兒,我的心亂了……
  我想找于瑞商量此事,躊躇半天,無法開口。我姑且裝作沒聽過阿桂的閑話吧。
  何敏芝送來一堆稿件,短篇小說、詩歌,還可以採用。兩篇文學評論文章,精彩、卻很讓我吃驚,作者引用的理論,彷彿就是日本馬克思研究家河上肇的《貧乏故事》。另一篇評論,有這樣的辭句,值得商榷:「文學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幾萬上等人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我拿去請于瑞看,他笑著說:「張楠,這段話是列寧說的。把作者的地址、姓名記下來,這是高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