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兩三事
◎關於復興
我一直愛著復興,高中三年的生活,其實不全然是在玩樂與談戀愛。從不會畫畫到有基本功力,全部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每天多少退件跟作業,都是青春渲染的顏色。編了三年校刊,畢業後在雜誌社混過編輯,到現在的壹詩歌,不知不覺都要第六年了啊!常常被同學嘲笑我到底是唸廣告設計還是中文系?總之,文字與我是結下不解之緣了。前天送了本甫出版的壹詩歌,給國文老師,他只是皺眉的翻閱著:「原來壹詩歌妳也有編啊!」我驕傲的說我最高的學歷,只有復興。能領到復興的畢業證書,是我的光榮。
◎關於筆記
整理一落舊筆記,當時對我而言的裝置藝術,現在看來都還是太幼稚粗淺了,竟然還可以扯到詩,非常好笑。當時做裝置藝術非常有趣狂熱,後來才發現,自己在無形之中也被裝置化了,是因為青春所以狂妄,還是因為狂妄所以青春?
關於我所知道的裝置藝術;個人認知:
有時候裝置藝術是被過度濫用了
在現代人的眼裡,看不大懂得立體物都會被譏諷為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最早是起於意象的表達,利用多媒材傳達的是一種抽象無以名狀的感覺或具象活色生香的實物--你想像得到的或想像不到的所有人事物都可以是媒材。
裝置藝術的主觀
那是一種想像的馳騁;主觀與想像的交媾、依存、衍生-就像讀詩一樣,無所謂對錯好壞。概為觀者的既定印象,角度多元,可以放任自己思想漫游,你想怎麼看那是你的想法,不需要正確解答,也沒有一個固定且永恆的命題與答案。
裝置藝術與詩的共通點
個人認為,裝置藝術與詩的共通點在於都是表達一種『感覺』。
裝置藝術要表達的感覺是文字語言都無法敘述的狀態、理念、象徵。
有些人的詩像在玩文字遊戲;有些人的詩非得要寓意深遠。其實,裝置藝術何嘗不也如此?
有些裝置藝術的產生是在於先有個強烈想要傳達出去的感覺,是一種表現慾,再開始動手製作。
有些則是信手拈來,多媒材多視野無一不能入題,再以創作者的主觀起個名目。名字隨人取,反正怎麼想怎麼看都是個人主觀,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
創作本身就沒有什麼對錯,在於觀察以及立場角度問題,任何東西都可以入詩,都可以是裝置藝術。然而,要如何引發共鳴,才是每一種創作所要經營的重點吧。
◎關於初戀
高一的時候跟高三的學長談戀愛,每天一起上學放學。牽手走過學校附近的每一條街,一邊畫畫一邊探索一邊成長,一起叛逆一起被記過。迷上搖滾,迷上重型機車,迷上長髮的男人。畢業後,再也沒有聯絡,他搬了家,我換了電話,交了新男友。人生,就這麼淺淺的,錯開了。那一年夏天的蟬鳴,還是在我耳朵裡面嗡嗡作響。你,還會不會,想起我?
◎關於GT
在遇到她之前,我以為我純粹是愛男人的。高中的時候坐在一起,畢業後感情好到在隔壁公司上班。前兩天她又說要跟我再去洗溫泉,我想到過去,我們不害羞的碰觸此身體,共浴。幾乎就像戀人一樣的親密,現在我跟她一樣都有了男人,卻對同窗時期的曖昧情愫感到懷念。到現在我們還會在公開場合手牽手,擁抱對方。這是愛嗎?我說我愛她而她也愛我。遇到GT,幾乎以為我們就要愛了……。那年跟她的交換日記,她親手做給我的那些小禮物,她畫給我的畫,我還擱在架子上,我們的合照,我一直放在皮包裡。看到以前的我們,眼眶就熱了起來,那時候的生活多麼天真快樂。我們不理會別人眼光的說著私密的囈語,那是美麗的生命禮物,我們彼此的友情走過對方的心底。
◎雜感
過年整理家,一些瑣碎的回憶沒有關好,就溜了出來。丟了一些,留了一些,不是故意要遺忘,只是時間啊,悄悄的帶走,如今好多人事物都變得矇矓,我距離四年前的自己,生疏的以為那就是別人的故事,不是我的。好多好多的笑容就溶化在泛黃的紙頁上,我帶不走,而也沒有是永遠的。一步,我就跨越四年,昨日,我不再熟悉。四年後的我,看到這些,會不會想起,這一刻的心情?舊時天氣舊時衣,啊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