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抱墩去
黃昏時我們回到澎湖馬公島的潮間帶進行「抱墩」活動,正是農曆六月十八日傍晚大退潮時分,鳥嶼和澎澎嶼中間的沙洲都現出,可以步行通過了,有人在淺海釣魚。遠眺今天經過的島嶼,覺得它們之間似乎近在咫尺。
導遊L說眼前這片潮間帶,原本沒有水路的,看過去有一排鐵柱,晚上還亮燈,可以給船指引方向。
澎湖有公共汽船航行在各島之間,從前員貝、鳥嶼等地方的居民要到馬公,需繞行一大圈,後來在此潮間帶硬挖出一條深海溝,退潮時仍然可以航行船隻,縮短不少海程,是離島居民的一大福音。
我們在岸上涼亭邊換上短膠鞋並戴上手套,準備向大海出發,跨越海堤,步入潮間帶,即見到許多小螺,L說澎湖人不吃這種螺,只有在一些觀光區有這種燒酒螺賣給遊客。也見到很多海菜在水中漂浮,這種東西已可以提煉出做面膜的材料。
L開始解說抱墩,即是退潮後見到一堆堆如墩狀的石堆,每一堆至少有三、四十個石頭疊成,利用漲退潮時,小魚小蝦小蟹躲藏在墩下覓食,牠們以為安全了,大魚大蟹就來了,形成一種食物鏈。W皺起眉頭說:「人類真奸詐!」L說:「那也是為了生活呀!」
L開始搬走墩上的石塊丟到另一側,使之形成另一堆,到剩下一半時,觀察海流方向,魚網就圍住順流處,使魚蝦不得脫逃,最後團團圍住再取出其他石頭,Y以為網內已淨空,還被L摸出好幾粒石頭,嘲笑大家,L當然也為了他的魚網不會損壞。
終於拉起魚網,再撿起海草,赫然發現魚蝦就在其中,L教導大家如何拿捏螃蟹才不會被螫到,又教我們分辨公母蟹,公蟹的腹部很像穿上一件丁字褲,母蟹帶卵有長方形突起。我們還捉到如手掌長度的石斑魚,還有大小蝦類,見證一個食物鏈的結構。
我們最終還是把所有捉到的魚蝦全部放回海中。這潮間帶有四、五百個墩,都是一個人堆疊成的,我們不帶回這些魚蟹,要繼續放生,這種深刻的體驗是一種教育,方知先民的智慧及辛勞。我的相機沒電了,如此動人的海上黃昏和伙伴們知足的臉,都留存在腦海裡成為最美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