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洪氏開閩始祖公楷十七郎登進士及入閩概況─兼述洪氏源流

發布日期:
作者: 洪篤湖。
點閱率:1,660
字型大小:

〈洪氏族譜引〉是仁璲派記載其先祖士會由燉煌遷蘇州肇基啟源之譜誌。《宗譜》撰文晚於《族譜》,故作者於修編〈洪氏淵源〉文末加註「改洪始於東漢靈帝朝建寧2年(169),至1978年,已歷1809年。」(註34)另依據東漢「黨錮之禍」史實與燉煌洪氏之密切連帶關係詳加分析,且看「共普改姓詳說」。
(註31)洪錦川,1971〈洪氏原考〉,《宗譜‧上》1983.12,頁18。
(註32)洪錦川,1963〈洪氏原考〉,《洪氏族譜》第2章(新生出版社,1964),頁1。
(註33)洪錦川,〈仁璲派分支研討,附洪氏族譜引〉,《宗譜‧上》,頁125。
(註34)同註32,1978年補記於〈洪氏原考〉之「洪氏淵源」文末。
二、燉煌共普改姓詳說
(一)譜中所敘「懼禍及己,乃棄官歸隱避仇改姓」一節「共普公生於東漢末期,本居河南共城(洛陽),出仕於靈帝朝,為長樂從官史,食邑3百戶。建寧2年(169)外戚宦官之爭,發生第二次黨錮之禍,罹禍株連者甚廣,太學生、黨人門生、故吏族人一律禁錮。如此政變之大,株連之廣,宦海浮沉,令人心寒;貴戚竇武(竇太后父),權貴陳藩皆受其害,公焉能不懼;」(註35)故譜載「懼禍避仇」乃恐大政變被株連,因此歸隱也。
(二)改姓避仇之年代一節
「普公臨急改姓避仇,應同在(二次黨錮)此年,因政變平靜後則不必改姓,由此而論改姓,可肯定始於建寧2年(169),至1978已歷1809年。普公明智抉擇,改姓為洪避禍,蔚以家慶,始有今日(洪姓)之榮也。」(註36)
(三)避仇改姓,取益水為洪,遷居燉煌一節
「普公為避政治動亂與人為災禍,乃移往益水(陜西洋縣西),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共,改姓為洪;而共工匿姓為洪,因洪與共工同韻,且保存有共之部首,左旁之水又顯示其祖先是治水者。」(註37)
黨錮後政治益見敗壞,叛亂不曾間斷,184年黃巾賊之亂,乃離開益水,遷往漢中(陜西南鄭),因無戰禍,初尚可安居;惟漢獻帝建安20年(215),曹操入漢中,即陷入戰亂中,24年劉備據漢中,魏蜀吳爭漢鼎三國之開端,天下大亂,洪姓族人不得不遠離中原,遷往燉煌。「漢中之『漢』字去『中土』即為『洪』,即離開中原,失去中土之意;燉:大也,煌:盛也。」(註38)
(四)譜神少有儒雅之聞一節
普公改姓後,續有黃巾賊亂、袁紹入宮屠宦官、董卓奪國政、曹操挾獻帝行令諸侯;至建安25年(220)曹丕篡漢,三國鼎立等一連串變故,天下亂甚。「故改姓之時,人丁雖微,文官如太平天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子孫鑒及於此,仕途味淡,苗裔棄文就武,係適應時局而生,故改洪初期,譜神少有儒雅之聞焉。」(註39)應是事實。「苗裔因亂沿黃河東南移居,至宣城(原名燉煌)著望而族始大,故郡號曰燉煌(後改宣城),厥後苗裔有東遷江蘇,或南移豫章(江西)之郡,或轉武林(浙江)之區,或閩而粵,散處各地衍派者,不勝枚舉。」(註40)
(註35)洪錦川,1978〈燉煌共普祖改洪詳說〉,《宗譜‧上》1983.12,頁25-27。
(註36)同上。
(註37)陳毓賢,《洪業傳》(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註38)口述歷史叢書,《洪樵榕先生訪談錄‧家族源流》,1-3。
(註39)洪錦川,1976〈洪氏四大派入閩粵略說〉,《宗譜‧上》,頁101。
(註40)洪錦川,1979〈洪氏發祥及入閩台略說〉,《宗譜‧上》,頁47-48。
三、燉煌洪氏世系及遷徙概要
「始祖共普為二次黨錮,懼禍及己,棄仕歸隱於河南共城,改姓為洪避仇,厥後苗裔沿黃河流域東遷,進宣城著望而族始大矣。」
「普公改姓初期24代,約600年,譜牒失據,難考其實。昺公係共普祖之第25世孫,約生於(註40)唐玄宗天寶9年(750)間,肇基於寧國府太平縣,德宗貞元18年(802)住歙縣,為安徽(簡稱徽)始祖,公簪纓之世家也,子一師敏。第26(徽2)世:師敏,約生於773年間,授挾書郎,歷四川郡守,奉使靖州(湖南)贈護國太師,子三,延福、延壽、延正;福、壽居歙,正遷居失詳。第27(徽3)世:延壽,行二,約生於797年,官長史生,遷婺源黃荊墩(今隸安徽),子一漢宗。第28(徽4)世:漢宗,約生於820年間,舉秀才科,擢內史典冊,身冘嗜經史,子三,古愚、古雅、古淡;愚居歙,淡裔徙失詳難考(按:古淡即十四朝奉公名諱,詳後述)。第29(徽5)世:古雅,行二,生於唐武宗會昌壬戌(842),官大司農,880年逢黃巢亂,公精卦理,避難途中卜云「遇樂即止,逢風可居」,遂居江西樂平風化橋,名曰「洪源」,子二,金、玉。金遷浙江遂安縣。第30(徽6)世:玉公,行二,約生於唐懿宗咸通3年(862)間,昭宗朝(890)以輸粟授官,號監公,以曾孫師暢三世皆官至上柱國,(註42)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子三,華、蔚、茂。華為湖園始祖,茂居洪源。第31(徽7)世:蔚公,行二,約生於唐僖宗中和5年(884)間,自樂平遷岩前,為岩前始祖,子四,獻逸、獻郊、獻祐、獻義。第32(徽8)世:獻義,行四,約生於五代後梁太祖開平2年(908)間,子五,師表、師眾、師昉、師速、師同。第33(徽9)世:師同,約生於五代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間,子一,知進。第34(徽10)世:知進,約生於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間,子三,勳、烈、杰。第35(徽11)世:杰公,行三,約生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2年(977)間,子二,幹、朝。第36(徽12)世:幹公,行一,約生於宋太宗至道3年(997)間,仍居岩前,子二,士隆、士良。第37(徽13)世:士良,行二,約生於宋真宗天祥元年(1017)間,自岩前遷饒城,地理名師,為配章氏擇「風吹羅帶形吉地」而葬,後子孫仕途宏開,金榜臚聲頻傳。以孫(按:指彥昇)貴,(註43)贈大夫,子三,炳、中、立。中、立傳派失詳。第38(徽14)世:炳公(宗翰),行一,寧國府太平縣人,生於宋真宗景祐5年(1037),哲宗朝(1086-1098),舉為賢良方正,授浙江龍遊令;以孫(按:指皓公)貴,贈中奉大夫、太子太保右僕射,配何氏贈紀國夫人,子二,彥昇、彥暹。第39(徽15)世:彥暹(天相),行二,(1058-1128),贈太師秦國公,子七,皓、曦、曄、日英、暉、曜、杲。(註44)安徽譜無皎名,皓、皎二昆仲(1115)同榜於朝,皎授福州府丞入閩。第40(徽16)世:皓公及第41(徽17)世:适公、遵公、邁公等參閱「貳、二、公楷祖父(皓)、父(适)、及叔(遵、邁)紀略」段敘述。
昺公安徽傳派世系略述於上,閩地各派出自公之澤頗多。(註45)共普祖開基第42世(安徽第18世),即開閩始祖(第1世)公楷等,詳後述。
(註41)各世先祖出生年凡書「約生於」者,悉參考《紅羅譜》所載加註。
(註42)《宗譜之安徽江西二譜細論》中作者對安徽6世祖玉公「以曾孫師暢三世皆官至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公」起疑,而追考「查(8世祖)獻義五子中無師暢者,應是三胞兄之子,其中有名師暢者,玉公始有追封事。」查〈洪容齋先生年譜〉亦僅載「邁8世祖師暢、子漢卿、孫膺國,仕南唐」,未註師暢父名諱。
(註43)〈洪容齋先生年譜〉記載「彥昇,邁伯祖,宋神宗元豐8年乙丑(1079),以進士起家,洪氏遂大,仕徽宗朝,累官至給事中,後進徽猷閣待制。」
(註44)同註10
(註45)世系及遷徙概要係綜合自洪錦川,1979〈洪氏發祥及入閩台略說〉;1976年〈安徽洪氏家譜世系〉,〈江西洪氏族譜序〉;1982〈安徽江西二譜細論〉;1976〈洪氏四大派入閩粵略說〉及〈安徽昺公分支略說〉,以上《宗譜‧上》1983.12,頁47-102;〈澎湖紅羅燉煌誌〉,《宗譜‧下》,頁5。
四、洪氏四大派入閩(粵)略說
「改洪雖有五派,入閩者共普派居其首。燉煌我族,源出同流;考洪氏先祖,或因仕入閩,或為謀生,遠違祖居地,入閩(粵)肇基創業瓜衍者,考其源俱是瑀公、十四朝奉公、仁璲公及忠宣公之苗居多,《洪氏宗譜》依此而分為四大派:
(一)瑀公派
共普祖之21世孫,約在唐玄宗開元12年(725)間,自燉煌遷居閩境,啟源於福州莆田涵頭鎮。其孫大丁,知潮州刺史,來仕於潮陽,又開入潮先聲。苗裔粵境居多,亦是閩地一大派也。
(二)十四朝奉公派
公故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昭宗乾寧2年(897)從王審知入閩來泉,後遷英林而奠攸居焉。公自河南入閩譜載甚詳,惟是分支隻字未提成謎,…可(應)是共普派成分居多,期待宗親再考證!」(註46)
查〈英林洪氏大宗〉詳載「英林洪氏開基祖十四朝奉公(名古淡,號十四郎,官朝奉大夫,簡稱十四朝奉),唐武宗會昌5年乙丑(845),生於江西婺源(今隸安徽)車田黃荊墩,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 (按:原載「唐咸通甲午」紀元與干支有誤),奮跡河南光州固始,僖宗廣明庚子(880)授朝奉大夫,893年助節度使王審知克福州,昭宗乾寧2年(897)來泉,三遷而肇基英林。」(註47)對照〈安徽譜世系〉所載「4世祖漢宗傳後有三,古愚、古雅、古淡,淡裔徙失詳難考」(註48)之說,應可確定十四朝奉公乃安徽傳派第5世祖古淡是也;而1979年作者「期待宗親再考證十四朝奉公派分支之謎」疑案,得於2010年初解開,此亦為稽考譜誌難得之收穫,自897年入閩至2010年,已歷1103年矣。
(三)仁璲派
公係士會之澤,世居蘇州吳縣,約生於宋太宗雍熙3年(986)間,真宗祥符9年丙辰(1016)科,出仕於朝,忤權貴,乾興元年(1022)謫漳州長泰縣,卒於官。子文憲卜居龍溪,尊仁璲為開基祖,「仁璲派由昺公九世孫師昉之分支而分」,(註49)「又考忠宣公乃師同之澤,與師昉同胞兄弟,如追考無誤,仁璲派即由師同與師昉而分。」(註50)
(四)忠宣派
皓、皎昆仲之澤所衍,流分頗廣,按《洪氏宗譜》分為六大派:
1.瀛嶝派(分有二派)
忠宣公胞弟皎公,字獲麟(1090-1141),昆仲同榜於政和5年乙未(1115),任福州府丞奉諫議大夫入閩。長子進遵父囑奠居建寧,次子道開源小嶝嶼,創瀛嶝之始,5世袞公再開嶝山之始。兩派俱尊皎公為太始祖,是忠宣公派開入閩之先聲。(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