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開閩始祖公楷十七郎登進士及入閩概況──兼述洪氏源流
2.十六郎派
公權稱十六郎,忠宣公長房孫,适公江西長子。1163年隨十九郎公植入閩,擇南安石竹而家焉,啟十六郎派之源。
3.十七郎派
公楷稱十七郎,忠宣公長房孫,适公江西次子。登宋高宗末(1160)科甲,出仕於朝,忤權貴,1162年謫同安縣入閩,因亂歸計難酬,卜居於同安縣翔風里20都,為十七郎派始祖。入閩約晚皎公47年,而早諸昆仲1-2年。
4.十八郎派
公模稱十六郎,忠宣公次房孫,遵公江西之子。亦於1163年隨十九郎入閩,擇晉江錢嶼而居,開十八郎派之始。
5.十九郎派
公植稱十九郎,忠宣公三房孫,邁公江西次子。登宋孝宗隆興元年(1160)科甲,任南安縣宰武榮,擇同安13都心利塔而居,同年遷柏埔,是為十九郎派。
「查忠宣公派下适、遵、邁三子安徽有子計15人,然江西諸子俱不錄於安徽譜中,六大派皆江西之苗,忠宣公與皎公之後也。」(註51)
「洪氏先祖,忠孝雙全,赫赫盛名,急義好公,樂善好施,積德彪炳;而性硬而直,惟是難與亂臣賊子並黨為奸,不懼權勢,為奸臣所忌,故譜中常有忤權貴而貶謫外放之聞焉,仁璲、公楷二公俱是也。」(註52)
(註46)洪錦川,1979〈洪氏發祥及入閩台略說〉及〈四大派入閩粵略說〉,《宗譜‧上》,頁48-56;101-108。
(註47)洪祖敬,〈英林洪氏大宗〉《六桂祠堂文化》2002.10,頁9。
(註48)洪錦川,1976〈安徽譜世系〉及 1982〈安徽江西二譜細論〉,《宗譜‧上》,頁61及85。
(註49)洪錦川,〈仁璲派分支研討〉,《宗譜‧上》,頁123-124。
(註50)洪錦川,〈安徽江西二譜細論〉,《宗譜‧上》,頁87。
(註51)忠宣公派引自同註11。
(註52)洪錦川,1976〈洪氏四大派總論〉,《宗譜‧上》,頁130。
五、開閩同安始祖十七郎派世系傳錄
2005年清明返鄉,承陳炳容老師提供《金門後豐洪氏族譜》毛筆手抄世系傳錄影本,部分房祧登錄至第19世「肇」字輩,約在清乾隆中、末(1760-1793)年間,缺開閩始祖與2世祖傳錄,3世祖亦僅存後段,原譜有無序文,無據可考。及獲《澎湖紅羅洪氏族譜》,比對《後豐譜》,前11世盡在其中,記述詳實;而《紅羅譜》、《洪氏族譜》及《洪氏宗譜》均編有「族譜歌」(註53),將我洪氏自十七郎公楷開基於南同起而青岐、八尺門、深塢、後豐;遞及廷、弘、鍾三代渡澎繁衍,銜接紅羅頂寮傳派至16世為主之各房派源流與世系,輯成七言詩句,全篇共144句;其中「廿三都處深塢地」句之「廿三」,於《宗譜》業已修改為「二三」,蓋「二三」表4世祖之「次、三房」兩兄弟相率至深塢,「廿三都」應是指地名也。
茲錄開閩始祖1-4世祖傳錄,俾供我十七郎派下宗親溯源參考,亦或可彌補原譜闕頁之憾!
(一)開閩同安始祖十七郎
十七郎公諱公楷,字宣曦,號仕同,因譜牒散失,生庚忌辰不詳,相傳8月初4乃其忌辰,元配李氏早逝無傳;繼配沈氏誥贈一品夫人,生庚忌辰俱失,至閩再娶楊氏並贈一品夫人,其生庚忌辰併諱俱失。公一生忠良,後成科甲,由鯁直之夙成,處岐實亂離之交迫,遂棲鳳以貽燕,俾傳子以及孫。生府法公,其後亦住烈嶼,發文武科甲之榮,復有都閫開府之秩;隨其後,或折而出居,繼文武甲第之盛,且有守五鼎之爵報其先,此開代所流貽,亦歷代之厚積也。公與妣楊氏合葬於青岐石鼓山窩松柏埔,坐丑向未。
查對經修訂之開閩始祖傳錄,未載登科及入閩年,是否為舊譜即未載,或原譜序中已載,故於修《紅羅譜》時將傳錄部分照舊譜謄抄,而再查對《紅羅譜之開閩歷代分支略說》中已修訂之「開閩同安始祖公楷十七郎」傳錄,其內容則概同於《宗譜》之〈紅羅重修譜序〉、〈公楷開閩譜序〉及〈烏崁燉煌誌〉。詳「貳‧四‧(二)‧1」,茲不贅述。
(二)貳世祖府法公
府法公諱字暨生庚忌辰併諱俱失詳,相傳6月18乃其忌辰,配顏氏待贈莊安孺人,其諱字併生庚忌辰俱無傳。公啟後承先,敦詩說禮,在清平之時,固得稱為佳公子,處亂濁之世,亦不失為大丈夫。生二子,長五十九即烈嶼大廳房之祖,次裕庵即我房之祖,公與妣合葬於青岐。
據洪錦川宗長對五十九公(介壽)之考證「查(入閩)四大派中,無『廳』字之派系,僅十七郎派譜中有五十九公在大廳傳派」;並對「五十九」與「介壽」之關連與「大廳」之涵義解析為「五十九之名,與眾不同」甚為特殊,諒係府法公老蚌生珠,59歲始得子故名,介壽指長壽、大壽之意;五十九亦是大壽之名,故將五十九改為介壽」;「晉江英林譜中註後廳派,與十七郎大廳派應屬同一人,可能是五十九公改名為介壽公,而後廳與大廳其意亦同,指其所(在)也,後廳與青岐太遠,語言有異,先祖修譜時,失去聯絡,寫成大廳,久而無據可稽,可肯定介壽公與五十九公係同一人也。」(註54)
(三)三世祖裕庵公
裕庵公諱字暨生庚忌辰俱失詳,相傳10月14日乃公忌辰。配待贈和憫孺人,生庚忌辰併諱俱失傳。生子三,長忘其諱,出貢授職「教諭」,故名;公住烈嶼傳派,次維達,三維節,與嫂不睦,相率外出;維達公住深塢為始祖;維節公住銅山八尺門為始祖。公律度自程,義方為訓,詩書為教,悉裕後昆,開創已徵三房仁厚,宜享禊,公妣合葬青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