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開閩始祖公楷十七郎登進士及入閩概況─兼述洪氏源流
(四)四世祖維達公
維達公諱字暨生庚忌辰俱失詳,相傳正月13日是公忌辰。譜載公在青岐與嫂不睦,邀弟維節題詩於祀壁,不辭而別,詩曰:「落花不上枝,流水無回期」,此遺稿至1962年約700餘年(按:約在南宋理宗景定1260-1264年間),至漳州漳浦深塢鄉,因擇寓焉,是為深塢始祖。長兄歸嘆雁序折翼,提筆接於後曰:「花落枝永在,水流源不絕」。公偶因一時感憤,成就百年創垂,雖天運之使然,亦人事之通愜,言行皆見其足尚,功業咸被乎無窮。配王氏,深塢人,待贈明毅孺人,生庚忌辰俱失詳,相傳9月初3乃其忌辰。生子一贊承公。公妣合葬在漳浦23都浯坑鄉,坐向不明。(註55)
(註53)洪錦川〈族譜歌〉共有三譜誌〈燉煌開基同安至紅羅頂寮譜歌〉,《紅羅族譜》;1962、1963撰〈公楷傳派族譜歌〉,《洪氏族譜》第四章,第三節,頁5-7;1976年撰〈十七郎派族譜歌〉,《宗譜‧下》頁31-33。
(註54)洪錦川,1976〈台澎總概論〉及〈介壽派〉,《宗譜‧上》,頁148及155。
(註55)以上1至4世錄自洪錦川,〈開閩同安始祖十七郎派世系傳錄〉係錄自《紅羅族譜》1962。
六、金門後豐十七郎派下字派:
字派,習稱「字勻」,乃記載同宗世系人名之排行用語,其目的在於別源流,用示子孫,雖至久遠,亦知尊卑,不失次序。時代進步,「照字勻號名」已漸式微,字派部分意涵或有不適時宜,但先人智慧結晶及殷殷期盼,仍具積極意義,彌足珍貴,值得蒐錄傳頌。
《六桂譜》、《族譜》、《宗譜》及澎湖各傳派均列有「金門後豐昭穆誌」,曰:「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鍾淳桓、繼世丕承。瑞肇良會,大啟文明。允昭吉慶、保邦恆寧。」32字(註56)「此字勻自金門水頭而起,乃十七郎第6世孫坤載公遊學金門興宗旺族之代,故立祠而設字,以行後世子孫。」(註57)而《頂寮私錄族傳譜》則記載為「自6世坤載公遊學金門,傳家7世祖起字云為『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鍾淳桓、繼世肇懋、丕承克紹。』(20字),據稱金門後豐祖家並無編『淳、桓』二字,我澎各相傳派有此二字,茲不得易改前字」(註58)
金門後豐十七郎派現行字勻為:「十七郎、府、裕、維、贊、坤、得澄。興欽元應,君廷弘鍾。淳世肇懋,丕承克紹。篤慶隆基,垂裕永昌。保全邦國,燕翼詒謀。乃耀家風,金玉滿堂。」(註59)共48字,前6字係以1至6世先祖名諱首字編排,7至17世沿用原字派,而自18世起啟用新編字句,續接舊字派後,仍編成4字一句之韻文。
對照上述三款字派,引起差異者應為澎湖各派18至20世使用之「桓、繼、世」3字,及金門後豐傳派18至20世使用之「世、肇、懋」3字,而非「淳、桓」二字,因後豐譜17世有「淳」、「繼」兩字併用者,確無「桓」字輩,18世則逕用「世」字,而澎湖至19、20世始用「繼」、「世」兩字,此兩地用字有兩代之差之由來也。字派不同,應是分支後自立再起昭穆字序啟始,此各派皆然也。澎湖各派仍奉行上述32字之字派排序,至1976年,「已傳至『大』字輩,27世矣。」(註60)後豐則約於1995年傳至「基」字輩,28世;其中預為29世使用之「垂」字,另有書「瑞」者,何者為真,有待宗賢查考,後豐所用字派詩句如未變更而繼傳承,將可用至48世。
澎邑燉煌洪氏苗裔,多出自十七郎公之澤,支流分數十派,兩地昭穆字派雖不同,但輩序相等,蓋由一體而分,本是公楷公之子孫也。
(註56)〈洪氏各衍派昭穆〉,《六桂譜》,頁13;〈昭穆誌〉,《族譜》第二章‧第二節,頁6;〈昭穆誌〉《宗譜‧上》,頁30。
(註57)洪瑞仁,(1867-?)澎湖鼎灣人,十七郎公楷派下第23世;編有《澎湖鼎灣洪氏族譜》系列(1936、1937)版抄本,文引自1937年五房祖譜抄本,頁2。
(註58)洪世瑚(1807-1856)澎湖紅羅頂寮人,十七郎公楷派下第20世,《始祖十七郎公傳派頂寮私錄族譜》,1854年。
(註59)洪榮海,〈洪氏大宗世代輩份一覽〉,《後豐港洪氏宗祠重建奠安紀念文件》1988.12。
(註60)洪錦川,1976〈開閩十七郎派歷代詳說〉,《宗譜‧下》,頁64。
結語:
本文起於對《六桂堂族譜彙編》所載公楷公登科、入閩年代之疑惑,幸獲得《洪氏宗譜》諸譜誌,其內容:源有所考、派有所歸、系統有序,乃以之為尋本探源之藍本,擷其精華,再參考相關譜誌、史實、補其闕漏;而所引述者,皆詳註出處,俾便徵信,非敢妄擬前修,只期追求真實。謹以獻曝之忱,將蒐集所得累帙成篇,以供宗親參考;恐有錯誤,或有傳不實處,至盼吾宗賢達不吝指正,以匡謬補遺於未逮。(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