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的白銀壓壞了黃氏酉堂的樓椽﹖
黃氏酉堂是國家二級古蹟,也是金門唯一兼具園林池沼之美的風景區。酉堂為豪門宅第,高築牆,廣積水,一般人很難窺其堂奧,即使是前往乞討的人們,也只能坐在大門門檻旁的二塊「乞食(乞丐)椅」稍待,因此,後人對於酉堂裡所發生的事諱莫如深。照常理來說,酉堂聘請了很多外來的私塾老師,每個人各有專長,曾經合編一本類似百科全書的手抄本傳世,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應有盡有,酉堂子孫把這本書叫做「萬事通」,後來此書由其五子黃誠圃一派保管,輾轉借閱,到日據時代,連殘破的書本也「不知所終」。由此可知,酉堂當時人才濟濟,只要「東翁」一聲令下,無論大事小事,甚至雞毛蒜皮,一律寫得鉅細靡遺,也省得後人要靠資料文物揣摩推測。
按照金水「祐上祖派下軼記」所記載,乾隆年間黃氏族人大多營南北貿易,獲利頗為豐厚,所蓋房屋皆是石基磚牆之兩進大瓦屋,排列整齊,一時稱盛,故有「洋船十八艘,錢銀折樓椽」「擇一日良辰,上樑十八支,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之美稱。十八支樑的古厝群,現在還矗立在水頭的黃厝頂,每天參觀的人潮絡繹不絕; 洋船十八艘則是形容黃氏酉堂始祖黃俊經營貿易的船隻眾多,然而在黃俊退休之後,僅剩下幾尊壓艙底的媽祖神像還供奉在酉堂的廳堂上。錢銀折樓椽,是形容銀元很多,放在房間的閣樓上,把樓椽(閣樓的橫樑)也壓斷了。所有的人一看到這一段文字,心裏一定想:船多,黃俊的;錢多,當然也是他的,但金錢保管不當,存放不得其所,以致發生「錢銀折樓椽」的烏龍事件,絕對不會發生在粗通文墨、「手能執筆,腳能打算盤」的黃俊身上,此事另有其人,留待後文詳述。
黃俊在外南北奔波,海上風浪險惡,雖然經商致富,積貲百萬,但久而久之,職業的倦怠感油然而生,再加上操勞持家的夫人蔡氏於乙酉年死亡,愧對賢內助,也讓他感受到人生無常,於是在那一年開始興建酉堂,次年完成,一方面作為退休貽養天年的宅第,一方面也作為督促子弟課業的處所,用來培養子弟讀書識字能力,預備他日進而應考,退而從商。除了為子孫籌謀規畫外,黃俊為人慷慨,樂善好施,舉其犖犖大者: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高齡73歲,獨捐白銀捌佰兩,並親自監工,續成金水黃氏宗祠前進。同年,金門通判移駐馬家巷,議將署料拆卸運往水頭,他以拆卸可惜,請變價建為書院繳銀一千五百元,四十六年復捐銀四百七十六元。但正如「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這句老話,晚輩們不能善體「祖」心,子孫二代的功名都是捐納買來的,最多的是國學生,按清朝納貲捐監制度,納銀一百八十兩,就可取得鄉試資格,可直接應鄉試。其中三子黃如棻捐實官價格最高,他是河東豐濟廳現任官,以定額最低的清乾隆初年為例,直隸州廳和府同一等級,知府必須捐一萬零六百四十兩,可見酉堂的財力雄厚。
黃六是黃俊的第三個兒子,諱拱台號??容廬字如棻,捐河東豐濟廳,授修職郎,勤於政事,可惜由南方至北地任官,氣候差異大,水土不服,在一次辦理賑災期間操勞過度,亡故時年僅42歲,幸而二位夫人郭氏、魏氏共傳五子,且分別享壽至80、82歲,魏氏還活到道光三年。在魏老夫人的主持下,第三個兒子偏亦步上捐監為太學生之途,卒諡居正,可惜僅單傳一子黃席豐,幸好黃席豐像他的祖父一樣傳有五子,但此時的酉堂,財富大不如前。在五兄弟分家之後,老大媽恭頗有才華,擅長杳律,為人隨和,後舉家遷臺,從此渺無音訊。次子媽鍛無子,由媽恭次子承祀,後葬於塔山之麓,墳丘壘石成方形,後人稱為「豆腐墓」。三子媽褒、四子天立、五子相好分家之後,本來共用一個廚房,輪流各自炊煮三餐,由於三家的「料理」主角都是地瓜,為了節省燃料與食材,三兄弟的妯娌素來和睦,商議之下,三家又合併成一家,真是應了那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話。
黃俊三房傳至黃媽恭等已是第五代,經歷天災,加上人禍,酉堂的一切恰似強弩之末。林焜熿「金門志」載「道光元年秋疫。二年旱,大疫。三年疫。十二年八月大潮,時幼孩多痘殤。二十六年大疫」,這種流行性傳染病,酉堂的子孫免不了受到波及。人禍方面,富家子弟,生活易流於奢侈;巴結逢迎者,出的餿主意無非是花錢如流水的浪蕩事;心懷不軌的人們,憑空編排出海盜護航的故事,連官府都借機敲詐,例如黃俊長子如杜被迫「以契銀二千零四十四圓購置海澄尾鄉苗田」充作浯江書院膏伙,最後,不但錢被繳庫,田也沒了。「金門志」寫成於道光年間,曾載「黃氏酉堂──舊址猶存」,可見當時酉堂已傾頹荒廢,而其子孫也無財力修繕。
話說黃天立與兄弟三人合爨,日子其樂融融,物質生活卻苦不堪言,大女兒嫁到城區的後浦,丈夫不知是嗜賭或不務正業,常常是水開了還找不到米下鍋,有句閩南話說:「水在滾,米在漂」就是形容這個情景(滾,ㄊ音由韻,水沸騰跳動;漂,ㄆ音由韻,漂浮的意思),而所吃的米,還是夾雜米糠的細米粒。二女兒則遠嫁烈嶼,丈夫年紀較長,務農為生,太太反而比他早死,女兒過世後後兩家互有往來,可見夫妻感情還不錯。三女兒看到這種光景,連嫁人的念頭都沒有了,死後葬在塔仔埔,因終生未嫁,俗稱「姑婆墓」。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天立夫人劉女士畢竟是家住金城,眼見整天種田吃地瓜也不是個辦法,毅然勸說丈夫前往南洋另謀發展。他的第一站是前往星洲豐源公司,該公司和黃氏酉堂頗有淵源,原來黃俊並不會重男輕女,他給了女兒一筆財富,在新加坡另起爐灶,經營多角化,後來豐源集團就傳給他的外孫掌管,黃氏酉堂的子孫開枝散葉,雖然彼此的關係若即若離,對於故鄉的訊息倒還略知一二,三房(官房)所分得的財產較少,這一點他們也了解,所以對黃天立就特別照顧,不久便升為財傅(賬房、掌櫃),公司名稱沿用至今,多年前據說仍有食品採用其名,其後商場競逐,幾度易手,如今不知豐源公司是否有人對黃氏酉堂尚存有一絲牽掛?
黃天立在他鄉認真打拚,夫人在故鄉任勞任怨、克勤克儉,加上妯娌同心,不但為三哥媽褒捐監,讓他能開館授徒,靠學生的束脩自食其力,後來還領養黃左昭、黃左宜二個男丁,其子女80餘歲還特地從星島回金門祭祖。黃天立四子黃迎兼在父親回金門後,也下南洋從商,每月四張批銀(附錢的信),真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難怪他母親的錢銀會折斷樓椽。除了為媽褒捐監外,也購置田產,不動產總數田地面積30萬栽、蚵石1萬3000塊,後來又買了座二落大宅院,演出一齣令人動容與敬佩的「中興酉堂」戲碼。
黃天立夫人劉氏,族人暱稱「天立婆」,她處理財務有一「絕招」,這招絕活兒也是「絕無僅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定能流芳千古!她把丈夫寄回來的錢,除了購置產業及日常生活所需,剩下的錢就順手往她所住房間的閣樓(俗稱半樓仔)一丟,日積月累,真的「聚沙成塔」,這個塔越來越重,閣樓的橫樑(樓椽,閩南語叫樓貢,貢讀第二聲)終於撐不下去了,橫樑一折斷,天立婆立刻找一位她信得過的木工來修理,中午時分,木工女兒要叫爸爸回家吃飯,她為了怕小孩子走漏消息,左右手各塞一枚銀元給她,但小孩子畢竟沒有辦法保守祕密,這件事在檯面下悄悄的傳開了,因為怕匪類偵知來綁票勒索,黃氏酉堂陷入一片驚恐的氣氛中,經過從長計議,三個妯娌每個人各分得一斗銀兩,妹婿也分得一甕,後來用這些錢去開設花生油行。其他親友借個三元五元,一律來者不拒,使整個事件的危險性減到最低,也終於讓喧騰一時的「錢銀折樓椽」事件落幕。
遠在星洲的黃天立聞訊立刻快「馬」兼程返抵故鄉,本來對夫人「慷丈夫之慨」要埋怨幾句,但發現妯娌之間情同姊妹,他也欣然接受銀元分光光的事實。為了怕重蹈黃俊祖的覆轍,他決定不再遠渡重洋,下半輩子要好好陪著老婆,於是送四子黃迎兼到南洋接替自己的職缺,他本人則跑到後浦開米店,回家之路比起南洋來有如天壤之別!但甜蜜快樂的日子總是容易消逝,黃天立竟然只活到49歲,夫人則享壽62歲,中興黃氏酉堂的兩位男女主角終於走入歷史,留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錢銀折樓椽。
後記:
清明掃墓,黃氏酉堂三房子孫請我帶領他們去掃墓,因負責金水股宗務期間,尋找金水黃氏始祖黃仲卿墓,發現另一座古墓,是黃俊的第三個兒子黃六。黃六卒於乾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至今已有239年,進入墓地,還要經過一道鐵絲網,因在「雷區」,所以石材沒被搬去築碉堡,完成祭祖之旅,他們充滿心願已償的愉快,我將其先人的祖墳告知他們,則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古諺有云:「一代有三丁,六代成千丁」,黃俊為金水黃十三世,後代住前水頭如今為二十一世,早已超過六世,希望其後人之「有心者」有朝一日登高一呼,海內外千人以上之子孫,擇日齊聚酉堂,祭祖掃墓,把酒言歡,這是我衷心的期待,特再贅言??數語,敬表十二萬分誠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