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興金﹐五百年興廈
──欣逢金門建縣九十五週年謹獻金廈雙興愚見
詳列先賢官品職銜,不是讓我們沈醉在歷史的夢境,而是藉先賢的光環,惕勵後昆俊秀,群起繼志承烈,見賢思齊,盼能亦步亦趨,加緊步履,奮然接棒,在二十一世紀,擔承「傳一肩行李」,振筆「起百代文章」。這是使命,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這絕不是「白目天師」在空思夢想,我們已具備了足夠擔負重責大任的實力,而且這股實力正在增強,正在儲積雄厚的龐大力量與優質條件,挺身面對。到目前為止,僅是金門原鄉本邑,擁有博士學位的子弟已達三百人,如果加計僑外及兩岸,數字將更驚人。有擔任大學校長、院長、所長、系主任,擔任教授的更多,有傑出的企業家、科學家、生化科技專家,學術研究機構的研究專才,政府公部門的高級領導幹部,已有人正式入閣,也有晉任文官最高職等。軍中已升任將軍以上職階者近五十人,部份在擔任軍中各級指揮官以上的重要職務。文武兩途兼頭挺進,學術企業工商領域也力爭上游,他們正在歷練、他們正在成長,他們正在接受嚴峻的淬煉與嚴格的考驗,相信隨時隨地都有在廟堂大展身手的準備與能力。讓我們給他們支持,給他們鼓勵,給他們信心,給他們鬥志,讓他們以小而堅、小而精、小而實、小而美的金門特質,無憂無懼,勇往直前,相信在第四屆的「世界金門日」大會上,必可出現更多,更傑出,更優秀,更有成就的家鄉俊秀,這就是百萬鄉親的榮耀,百萬鄉親的光采。請鄉親給他們掌聲,給他們肯定。
每一位鄉彥鄉賢的領袖群倫,脫穎而出,深信每一位鄉親,無論識或不識,輾轉得知後,都會有與有榮焉的喜悅,這是人不親土親,親不親故鄉人的效應,我們要使這個愛鄉的效應擴大,進而匯集散居世界各角落的鄉親宏大的力量,全力促使浯鄉故里好還要更好,進步還要更進步,繁榮還要更繁榮,文明還要更文明,這是全體鄉親的厚望。
金門、廈門是兄弟之島,千百年來都是患難與共,兵災禍亂,殃及金門,廈門也不易幸免,遠的不說,明鄭抗清與清廷靖台,金廈幾十年不得安,日本鐵蹄殘踏整整八年,國共對峙分隔五十載,現在三通了,開放了,兩岸趨向和解了,這是得來不易的金廈之福,金門鄉親來往金廈親像「行灶腳」,在廈門置產者非正式統計約在一萬五仟「套」,金門廈門各具不同條件,各有優勢勝場,在目前大環境的氛圍中,必需發揮互補、互助、互惠、互利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也才有更好的發展,要追求美好的明天,就不必計較現在到底是「興金」還是「興廈」,能齊頭併進,金廈同「興」才是我們共同的願望,要達成這個願望,必需建構「金廈特區」(行政特區也好,和平特區也好,經濟特區或貿易特區也都可以接受,名稱可以建立共識)這是一個艱辛的工程,短期間並不容易實現,有構想,有目標,終有成功的可能。我們非常樂見,在不搞分離、不搞獨立,暨在兩岸當局施政政策與法律規範許可下,築起金廈地區的雙「興」與共榮的願景,逐步成為:
一、生活的共同圈:金廈近在咫尺,僅一個小時的航程,晨來暮返,快捷便利,金廈大橋一旦建成通車後,往返交通將更為暢通,且金廈居民生活習慣與民間習俗相近,住廈門如住金門,住金門亦如住廈門,生活在金廈就像生活在厝邊隔壁,生活的共同圈自然形成。
二、經濟的發展圈:金廈經濟發展的前景,必定要保持蓬勃的活力與充沛的動力,只要兩地無間的合作,就可以將經濟的互惠互補的功能,做充分的發揮。如此,無論是基礎的建設,重點經濟活動的推展,重大建設計劃的落實,效果應是事半而功倍。特區的實現,就是兩地合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起點。
三、商業的經營圈:商機的創造與提升,在于商品的流通,商圈的擴大,行銷的開展,人潮的不斷匯集湧入,錢潮的出現是必然的結果,金廈商業形態各具特色,合作之後,將有新的創意與新的發揮,這是可以預期的。
四、醫護的互助網:意外的傷害,重大的疾病,突發的病患,都需掌握黃金的醫療期,在救人第一、視病猶親的前提下,兩地醫療互助機制的有效建立與啟動是必需的。現階段兩岸民間的醫療互助,已有初步令人滿意的管道,將來在醫療機構的擴大合作下,成果是可以預期的。
五、建設的推動區:兩地具有共同利益的建設工程,與重大的建設推案,在特區成立後,可集中力量,排除障礙,克服困難,逐步推動,必可以化阻力為助力,扭劣勢為優勢。
六、貨幣的流通區:兩岸的貨幣能在特區內自由流通,而流通性的提高,既可方便交易行為,亦可增加金融效益,促進經濟發展。
七、人才的培育區:幫助無力繼續深造的青年(醫學、工程、法律、科技、環保、金融),在金門大學城的實現與廈門優質高等教育的推動下,育才的功能自可全力發揮。
八、資金的匯集點:有商機、有經濟動力,有發展前景,自然可以吸引企業家的投資意願,龐大資金就可源源匯集。
金門建縣已將近一個世紀的九十五年,內心有一股為建縣奔走吶喊,無私奉獻的鄉賢鄉彥鄉前輩高聲叫出感恩、感懷、感佩、感動與感激的心聲,沒有前人為我們移荊除刺,何來今天我們所處的榮景。我們深感,愛家鄉的心不夠熱,對家鄉的貢獻不夠多,所以,我們只有努力再努力,盡心再盡心,付出再付出,以金門為榮,以金門為念,不再去計較誰先興,誰後興,金門廈門,能繁榮、能進步、能發展、能富庶,無災無害、安居樂業,永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就謝天謝地,百無一憾。
九十九年四月九日大總統正式令准建縣紀念於台北湖山書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