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我的家鄉﹗
金門是褔建東南九龍江口的一個小島,與廈門近在咫尺。早在宋、元時期西方開始「海上絲綢之路」時,金門已在歐洲國家的航海圖中顯現其地理優勢。1949年十月下旬國共古寧頭戰役,金門這彈丸海島在一夕之間,成為世界政治和軍事的焦點。1958年著名的八二三砲戰,又再一次讓這戰地走上世界舞臺。而1960年10月13日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尼克遜(共和黨)與甘迺迪(民主黨)在電視辯論會上,前後16次提到了「金門」( Quemoy ),更讓世人把目光集中在這夾在台海兩岸中,斷了臍帶的孤島。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教授在去年八月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有很多金廈海域顛沛流離的故事;許多金門百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無知地和家人一別,就是半個世紀長長的等待,甚至音訊全無的悲愴與無助。這些故事,龍應台告訴了我們一些,更多的卻是沒有人知道的過去,已成人生的遺憾和歷史!
所幸,人類還是有智慧的!炎黃子孫兄弟鬩牆,老死不相往來到何時?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2001年小三通;兩岸從半個世紀的冷戰,到蛻化成直接往來的交通孔道,金門實現了前縣長李炷烽所說的「讓世界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金門揭開了神秘的戰地色彩,為迎接海外嘉賓和回鄉人披上新裝!
父親在四十年代末因不願被抓去當兵而從金門逃到新加坡謀生。我在五歲時隨母親南來與父親團聚,一直到2002年父親逝世一個多月後,因著金門縣政府的邀請,這才首次偕妻回鄉,出席台海兩岸一百餘人與會的「金門詩酒文化節」。我一直在想,是不是父親在天之靈,要我回鄉,不讓這份鄉緣斷絕呢?
「少小離家老大回」,離鄉幾近半個世紀,這才有機會回到生我的這一片苦難土地。那年,我是從臺灣松山機場飛來金門。飛機徐徐降落在尚義機場,步出機艙,一尊高大的風獅爺出現在我眼前!「這就是金門,我終於回到家鄉了!」想著,淚水卻不由地奪眶而出!
金門,舊稱浯洲,因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取名為金門。古早的金門是一個傳統的農漁牧社會,相傳這座孤懸海上的小島,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就已有人煙居住。唐代牧馬侯陳淵率十二姓來浯墾殖,人口漸多,再經宋,而後明清兩代,島民繁衍不斷,也因此保留了許多珍貴的人文史蹟!後來雖為戰地,但金門仍大量保留了最傳統的閩南建築,也有深富南洋殖民色彩的洋樓。戰地景觀、閩南文化、南洋色彩巧妙地融合在這綠意盎然的海島上。
2002年我首次回鄉,縣政府曾派文化局官員,現任<金門文藝>總編輯陳延宗陪同旅遊景點。但那回遊覽的時間並不多,只能蜻蜓點水、走馬看花,沒留下太多的印象。2008年,我先後返鄉三次,在舅舅,或陳延宗的陪同下,較能有更充裕的時間走在金門的鄉間田野上,賞花觀景,怡然自得。
金門歷史建築物處處
金門目前仍然保留美麗的洋樓約130棟、傳統閩南建築1萬多棟。金門歷史建築物處處,被臺灣文建會列為珍貴的建築物便高達115座,佔了全省430棟歷史建築的1/4強,是全台澎金馬比例與密度最高的地方。被列為古蹪的則有43處。這些文化遺產,有的長達八百多年,最短的也有百餘年歷史。
其中,金門現存完整的三座牌坊之一的後浦人邱良功母節孝坊,劃為一級古蹟,係清朝嘉慶年間,清政府為浙江水陸提督邱良功守節三十餘年的母親許氏所建的牌坊,迄今已有200年歷史。我回鄉四次,每次都會不經意地經過這座牌坊,也許它聳立在後浦鬧市,和二舅父母總會路過。這高逾十餘公尺,頂處有聖旨和石獅。牌坊的龍柱、雲紋,雕工精細,堪稱鬼斧神工之作。牌坊的樑柱前後,刻有四對楹聯,底部由四對石獅鎮壓。這四對楹聯,分別由當時的朝廷大官贈送,都是在頌揚許氏的貞節香馨;同時也可見邱良功武將當時所受朝廷的器重。
文人雅士來到金門,可不能不參觀浯江書院。我那次初訪也還是陳延宗帶去的。據知,它最初是義學之處,建造迄今已逾二百年。民國以後,科舉廢除,書院逐漸式微。浯江書院設有朱子祠,塑有朱文公像,並配祀丘葵、許獬、蔡復一、黃偉、林金千、盧若騰,為七賢祠。可惜,這些神像都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被破壞殆盡。目前的浯江書院是經過縣政府裝修,成為遊客的景點。那天,傳來朗朗讀書聲,原來有學童在這兒上課,勤讀四書五經!
朱子名熹,南宋理學大儒。宋紹興二十三年任同安縣主簿,任內曾到同安縣管轄的金門講課。史載:「金門海濱撮土耳。惟自宋以還,昉辟薦、登科第、起歲貢而育黌者,彬群秀,甲於上都,文風之盛,夙稱於時。」金門民風淳樸,蒙朱子教化之後,科第輩出,歷代共出了四十三名進士,人文薈萃,故有「海濱鄒魯」之稱譽,留下諸多如:「一榜五進」、「父子進士」等美譽。
「牧馬侯祠」和「延平郡王祠」紀念的是兩位與金門歷史分不開的開浯恩主陳淵和鄭成功。據傳,陳淵生前未曾封侯,死後島民泥塑遺骸為像,建廟祭祀,威靈乃見,褔佑島民,朝廷順從民意乃敕封為「牧馬侯」。鄭成功以金廈為基地,擊潰清兵,驅逐荷人,早已被尊為海上長城民族英雄。走進這兩個祠堂,我忽然遙想在那個蠻荒時代,先民究竟是怎樣的過著日子。我的祖先已從泉州越海過來了嗎?就在榜林落腳?
當然,其他古蹟,例如:「文台寶塔」、「虛江嘯臥碑碣」、「水頭黃氏酉堂」、「瓊林蔡氏祠堂」、「清金門鎮總兵署」、「奎閣」等,也都有一頁頁不同的歷史故事等待遊客去聆聽,去發現千百年前發生在這小島上的事蹟!
莒光樓是金門的地標
行文至此,發現尚有兩處不能不提及。其一是「莒光樓」,另一是「金門民俗文化村」。「莒光樓」建於1953年,為一座仿古的金碧輝煌宮殿式建築。飛簷畫棟,朱柱綠瓦,氣象萬千。樓高三層,內設有多媒體簡介金門。站在三樓,居高臨下,美景盡收眼簾。五十年代初,當時的金門司令官胡璉將軍構思營建這幢紀念館時,正是最高統帥蔣介石題頒「毋忘在莒」哲訓之後,遂名之為「莒光樓」。1959年二月起,「莒光樓」隨著被採用為郵票圖案而傳遍世界各地,這座紀念館從此也成了金門地標,是遊客必到之處。
「金門民俗文化村」座落於山后中堡。1876年(清光緒二年),王氏族人王國珍在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亦貴為旅日華僑總商會會長,因見梓里族人漸多,乃興建閩南二進民宅16棟,三進鄉塾及二進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棟」。據史料記載,這十八棟閩南式屋宇是金門當時最有計劃的一簇建築群。如今,這裏是瞭解閩南式建築必參觀的景點!2008年,我隨同新加坡金門會館回鄉訪問,這裏是指定的團體照拍攝景點。
在水頭一帶,洋樓鱗次櫛比,屋子外觀都以當時超貴的磁磚或西式雕花裝飾,且多採用老鷹或飛馬的雕花造型,不外在表示這家人遠渡重洋,有如老鷹的翱翔或飛馬的賓士;當然,洋樓意味著衣錦還鄉。有些則雕著印度人,象徵著自己有能力僱請外勞。此外,這些洋樓也建有槍樓和槍口,例如最為人知的「得月樓」即是,這些都是當時為了防海盜而建起的設施,都是金門島民海外經商致富的最佳說明。金門縣政府近年出版的一系列<金門鄉僑訪談錄>,封面即是以「得月樓」為背景。拙作<我從金門來>有幸被列為其一,對我是很大的鼓勵!
由於金門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季風盛行地帶,背大陸面海洋,島上又無高山峻嶺可作屏障,因此一年裏東北風長達九個月,過去曾有「集十三省行風」之諺。為了壓制風煞,風獅爺於是應運而生。在金門各個村落,幾乎都可見到設置在村口的「村落風獅爺」;也有立於厝頂的「屋頂風獅爺」,目的均在驅邪伏魔、鎮風止煞,是金門最特殊的民間信仰和別具一格的文化景觀。目前,全島各地尚有五十多尊風獅爺。今天,在金門售賣紀念品的小商店,大小不一的風獅爺陶瓷造型,已成為遊客必買的紀念品。對我而言,風獅爺也成為我詠金門詩裏常見的立體景物!
開放戰事設施供遊覽
古寧頭戰役之後,金門又發生過幾次戰役。四十年對峙,這些當年為防禦敵軍的戰事工程,已隨著祥和的局勢,尤其是1992年11月7日,實施長達36年的金門戰地政務終止後,島上的軍營、碉堡、坑道、海防哨站,逐漸被拆毀或改造。戰爭遠去了,台海兩岸人民都要和平!都在迎接美好日子的到來!
儘管如此,曾經是前線和戰地的金門仍舊保留和開放一些當年的戰事設施,例如「馬山觀測所」、「翟山坑道」、「瓊林戰鬥村」、「成功坑道」,以及烈嶼「九宮坑道」等等作為旅遊景點。而戰爭的激烈也可在一些遺留下來的牆垣,例如佈滿千瘡百孔彈痕的北山古洋樓窺見一斑。此外,金門政府在戰事附近建立的戰史館,也成了戰地文化的另一景點。遊金門,當然少不了這些地方,不能忘記這些歷史……
位於金門最東北角的「馬山觀測所」,距褔建角嶼甚近,退潮時僅有二公里,視野遼闊,內設有大型望遠鏡,可眺望褔建角嶼及大、小嶝諸島動靜。觀測所旁的播音站則是金門國軍對大陸施行心理戰的最前哨,透過播音器,向對岸闡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偉大理想!這裏也是我四次都到、四次都從望遠鏡裏窺探對岸,試圖捉住一些移動的景象……
「翟山坑道」位於金門西南角,古崗湖東南方翟山腹地裏,為一座可由陸地通往海面的地下坑道。它在六十年代初挖鑿,由於是花崗岩石,耗時費力,歷時五年始完成。它分為坑道和水道兩部份。坑道長約101公尺,寬約65公尺,高約3.5公尺;水道則長約357公尺,寬約11.5公尺,高約8公尺,可同時容納40餘艘小艇停泊。緊急時期,小艇可迅速從洞內駛向海域。走入其中,我不禁詫異鬼斧神工,竟是用在自相殘殺。嗚呼!
金門觀光局列入觀光路線的戰史館主要有「古寧頭戰史館」。另有「八二三戰史館」、烈嶼「湖井頭戰史館」也是值得參觀的戰史館。「古寧頭戰史館」設在金門西北角古寧頭戰場不遠處。館前陳列著被稱為「金門之熊」的兩部M5A1型戰車,中央則是一座三勇士荷槍勇往直前的英姿塑像。館內陳列著該役有關史料、使用的武器,以及由臺灣著名畫家摹擬戰爭情景繪製出來的巨型油畫。「八二三戰史館」不同的是,館前周圍草坪上,陳列著當年參與戰役的各種武器裝備。館內則除了相關史料,還有各級將領照片、戰爭場面的摹擬模型等。
旅遊金門,除了憑弔古蹟,參觀閩南式建築和洋樓,以及戰地遺跡和戰史館外,還可品嘗當地著名的「蚵仔麵線」、「蚵煎」及富有金門特色的菜肴。許多人都知道金門有四寶,那就是麵線、貢糖、鋼刀和高粱酒。父親生前多次和母親回鄉探親。每次返星,父親總是大包小包,帶著親人贈送,或是買回來的上述特產,還有花生、紫菜,甚至緊緊冰凍,包了一層又一層塑膠紙和報紙的生蚵回來。此後那幾天,蚵煎必是我們期待的桌上佳餚!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恐怕生蚵已不允許入口了!
2008年六月,臺灣行政院擴大小三通,這讓持有新加坡護照的國人,可以很自由地從廈門返金探親或旅遊。我在那年的九月底和十二月底就是循著小三通路線回鄉探親訪友的!金門,我的家鄉,半個世紀過去了,幾次戰役血染金廈海域,這滾滾海浪早已把血跡洗滌乾淨!風從我臉上吹拂過,沒有砲灰硝煙的空氣,不是更令人感到心境清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