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楓橋夜泊」中的那枚「月」
唐朝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的次年秋冬間,經水路到了蘇州,並在「夜泊松江」的午夜時分,觸景傷情地寫下了那首千古傳唱的〈夜泊松江〉,也就是被後人將詩題改作「楓橋夜泊」的那首七絕: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雖然,這是一首「很白話」的詩,惟自歐陽永叔對詩中的「夜半鐘聲」,提出了「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的質疑以來,此詩就頗不寂寞了。即使到了一千二百年後的晚近,仍被人炒出了「江、楓是橋名;愁眠、烏啼是山名」的新聞。另外,也有說詩者誤用「月輪非常明亮」來描繪詩中那枚「月」的形貌,真是熱鬧非凡。
以上各種話題,除「月輪非常明亮」一節尚無人問津外,其餘都已有人討論過了。所以,現在就單單來談談那枚「月」吧。
顯然,用「月輪非常明亮」來描繪那枚「月」的形貌,就已先驗地將那枚「月」標定為「月望」時﹙農曆每月十三至十七﹚的「滿月」了。因為,只有在那個期間的月亮,形狀才會像「輪」子那麼圓﹙古人以「玉盤」、「冰輪」來形容﹚,而月亮所反射出來的光度,也才稱得上「非常明亮」。不到或超過了那個期間,月形就缺了一塊,光度當然也就「不非常明亮」了。
但是,上述的「標定」有沒有討論的空間呢?答案是:「有!」。因為,詩中的那枚「月」,是「夜半」時的「落月」,而不是天明時的「落月」,兩者的差別很大。然則,那一種「月」是「夜半」時「落」土的呢?答案是:「上弦月」。
證據一:《環華百科全書·月球》條說:「上弦月時,月球中午才升起,半夜即落下。下弦月時,半夜月出,中午月落。」
證據二:軍事訓練課程中,有「方位判定」的科目。筆者早年受訓時,教官就研發了一隻口訣,其中有「上弦缺東中午東,黃昏正中午夜西。下弦缺西中午西,黃昏不見午夜東。」
證據三: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編的《天文日曆·月出月沒時刻》。以二00九年台南的「月出月沒時刻」為例,十一月廿五日,農曆十月初九為「上弦」,「月出時刻」為十二時十九分,「月沒時刻」為廿四時廿二分﹙實為零時廿二分﹚。
﹙按:本年農曆九月初六為「霜降」,重陽節為「上弦」,是日「月出月沒時刻」分別為「12.40/23.59」,也接近「中午月出,午夜月落」的說法。由於詩中有「霜滿天」,故推進到以十月初九的「上弦」為例。又,「月出月落時刻」與該地區所處經度有關,因蘇州和台南同在東經120度12分左右,故以台南的「月出月沒時刻」來代替。﹚
以上三條證據,無論從那一條證據來看,〈楓橋夜泊〉詩中的那枚「月」,都可確定是「上弦月」。既是「上弦月」,月形便是鐮刀似的半圓形,而光度也就較「滿月期」少了一半了。因此,用「月輪非常明亮」來形容這首詩中的月形月貌,便大大的失誤了。而說詩者之所以有這樣的失誤,原因之一,是誤把這個「月落烏啼」,和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聯想在一起,並把張繼筆下的那枚「月」看成了「滿月」。原因之二,是說詩者在賞析「月落烏啼」這個景象的時候,忽略了此詩末句中「夜半」這個點明了時間,且能影響全詩賞析深度的關鍵詞。或者可以說,是說詩者在面對「月落」這一景象時,缺乏對時間的敏感度。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是職業軍人出身的緣故﹙軍中幹部,尤其是主管情報、作戰業務的參謀,及營級以上指揮官,對時間、氣象的敏感度特別高﹚,故就這個層面來說,所謂「失誤」,也算是「非戰之罪」,不以為過了。
綜上所析,由於這首詩中的那枚「月」是「上弦月」,即使天氣好,月亮未落之前,光度也不會「非常明亮」。而當月亮落土之後,因月光只可照到約半個天空,所以,大地就轉為灰朦朦的一片,然後,越來越暗。不過,此時松江上的點點漁火,松江驛附近碼頭上的燈光,以及被漁火、燈光照得暗紅的楓葉,反而顯得更為突出、驚怖與深邃,而能使「江楓漁火對愁眠」的蕭颯畫面更具感染力。假若是「月輪非常明亮」,對表現鄉愁的詩或有加分的效果,如李白〈靜夜思〉裡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個顯例。但張繼當時的「愁」,是「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張繼〈送鄒判官往陳留〉﹚的「國愁」。所以,用寓意圓滿、光明的「月輪明常明亮」的景象,來詮釋詩中的「月落」之情,這就破壞了整首詩的意境的統一性了。何況,詩中的那枚「月」,是「上弦月」而不是「月團圓」的「滿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