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親憶往二三事
電視上強力播放著各種母親節的特價活動,原來母親節又即將來臨,但這樣的訊息卻觸動我心靈深處對母親的懷念,每到母親節來臨與端午節前夕,是我最難過的時候,因為民國90年農曆4月29日端午節前夕,這一天起是我永遠失去了母親的日子,猶記得那年母親在病榻上,仍叮嚀著要我包粽子寄給舅舅(我心想著您在病榻上我哪有心情包粽子呢?),沒想到晚上7點多的時候,急駛而來、尖銳的救護車聲,載來了母親安詳的遺體,望著母親的遺容,我嚎啕大哭,不能自已,我知道從此沒有了母親的呵護,與母親相處的點滴,只能在夢中追尋了。
下午我還去探視的母親怎麼此刻變成這個樣子,實在令人無法接受,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有徵兆的,母親前幾天的手腳冰冷表示肢體末梢神經已經缺乏作用,應該就是臨終前的徵兆了,只是我們當時不懂得這個道理而忽略,未能及時把握最後相處的時刻,至今想起仍懊惱自責,然而失去的畢竟不能挽回,我很羡慕有媽媽健在的朋友,我總告訴他們:「愛要及時」,經過了失去親人的切身之痛,我總是提醒我的好友,把握有媽在的日子,好好珍惜,他們老人家,要的不多,子女們的一聲問候,勝過任何物質上的禮物,為什麼總是要在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呢?
母親大概也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她曾告訴我的好友,她說:「她已了無遺憾,子女各有好的歸宿,可以放心的去了」。母親生病的那段日子,在她面前我們不知道如何開口,不敢談到她的病症,隱瞞著她,現在想想這樣的隱瞞不知道是對或不對,但母親她也心知肚明,自己強忍著痛苦,不希望造成子女的負擔『因為聽到她輕聲的告訴護士小姐,可否多給她一點止痛藥』,我也是在事後才聽人家說:腎臟癌末期是非常痛苦的,母親的個性就是這樣,凡事悶著不說,其實她是不想造成子女的負擔,只要子女快樂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安慰,所有的委屈都可以忍受,這樣的個性……,我們無法知悉她的內心世界,現在回想起來感到多麼的不捨與最大的遺憾。
在潛移默化之中,母親與人為善的身教對我們多所影響,老公常笑我說:在我的眼裡沒有壞人,任何事情都往好的地方想,這樣單純的想法,不知道應該要說是我的優點或缺點,我說此話怎講呢?老公說:那就要看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而定了。我知道他是在揶揄我,這樣樂天的人生觀深深來自母親的影響。其實說真的,快樂也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當你往醫院走一遭,你就會瞭解,面對那麼多生病的人,我們是何其幸運的,難道不應該快樂嗎?母親的另一個優點是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寧做雪中送炭的人,不做錦上添花的事』、「吃虧就是佔便宜」、『吃果子拜樹頭』、『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她不會因為你是達官顯要而趨炎附勢、也不會因為你的落難而避之惟恐不及,對於鄰居及朋友,她總是適時給予實在的關懷,母親總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相交貴在知心,相處是一種緣份,為什麼不好好把握呢?緣份盡了想留也留不住的,這樣的想法讓她珍惜身邊的緣份,尤其對鄰居獨居老婆婆總是噓寒問暖、家中若煮點不一樣的食品,總是熱騰騰的即時獻給老人家品嚐。又有一次鄰居來家裡借錢,我很錯愕,明知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因為已有聽說這位鄰居四處借貸),不懂母親何以硬是把省吃儉用的幾萬元拿給鄰居,她說:既然人家有困難,都已開口了,不好意思拒絕,經過一段時間這位鄰居欠了一大筆的債務而落跑至台灣,錢當然不可能還了,但母親卻告訴我說:鄰居有還她錢。母親的個性就是這樣,至今與以前老鄰居相遇,談起過往相處的種種,備感懷念,母親的謙遜與和善,是我們學習的目標,尤其在社會價值錯亂的今日,傳統的道德觀式微,更令人懷念從她身上散發的傳統風範。
在四、五十年代裡,那個物資普遍缺乏的日子,迎接端午節的來臨,大部份家庭的慶祝方式都是南瓜炒麵(因為幾乎家家都買麵拜拜、端午節時又正是南瓜盛產的時候),家境好一點的話也不過包個鹼粽,哪像今日各式各樣的粽子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各種的口味、各式的形狀,應有盡有,任君選擇,我依稀記得那年大概是小學三年級吧!也不知道是那根筋不對,吵著要吃粽子,結果不但粽子沒得吃,反而吃了一頓「竹筍炒肉絲」,現在想想,也真為我那時候的不懂事感到好笑,母親那天的心境一定很難過!畢竟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如果家庭環境許可的話,誰不想讓兒女的願望得到最大的滿足呢?
自己得不到的,總是不希望子女有這個遺憾,這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共同的心境,女兒昨日來電說:「媽呀,今年要包粽子嗎?到時候我要有大蒜的、有香腸的、香菇要多點,我朋友也要有一串噢!」、「還有,我想念您的芋頭酥」。雖然我口頭上說:『終於記得老媽的存在了,要吃粽子才想到我』,然而心裡是高興的,他們有想到要「媽媽的口味」,就是對媽媽最大的肯定了,子女的需求,在父母的能力範圍內,總會讓他們得到滿足。為了當年的缺憾,我學會了包粽子,不管兒女們要什麼口味,總能隨時滿足他們的味蕾,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補償作用吧!能讓子女的需求得到滿足,也是身為父母者最大的快樂!
母親在世時很疼我兒子,曾告訴我說,將來俊瑋(我兒子)結婚的時候,如果她還健在的話,她要請她那一票好朋友喝喜酒,時至今日,我兒子已踏入了社會服務,有了穩定的工作,也到了適婚的年齡,母親的一席話言猶在耳,但卻已天人永隔,這是母親永遠無法達成的願望,每憶及此,實令人哽咽悲傷。
回首往事,歷歷在目,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失去的親情,卻永不復返』。最後我要再次告訴大家:『人生幾何、愛要及時』,勇於表達對親人的關懷,不要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生命中充滿著許多的意外與不定,萬事難盡如人意,在可能的範圍內,將遺憾減至最低,把握當下就對了,雖然筆拙,仍然鼓起勇氣,謹以此文紀念遠在天國的母親,遙寄我對母親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