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黃口無飽期

發布日期:
作者: 歸樵。
點閱率:568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園藝管理員,在辦公樓間的庭園裡整修花木時,將一棵枝葉茂盛的灌木修平,使其高度僅及一般人的肩高,於是隱藏于枝椏間的白頭翁巢窩露現了。巢窩裡有4隻雛鳥,羽毛未豐,約有7日齡大,縮成一團。我們在販賣店休息喝咖啡時,發現兩隻白頭翁嘴叼著昆蟲,不時出現在灌木樹上,才發現那個巢窩。
最初我們發現一隻白頭翁嘴裡叼著一隻薄翅蟬,停棲在巢窩隔壁的灌木樹上,嘴裡並發出嘹亮的「咕嚕咕嚕」鳴叫聲,似在告訴些什麼情況,待停留一會兒之後,覺得周遭沒有危險性,才帶著食物到巢窩餵雛。過了不久,又有一隻白頭翁嘴裡叼著一隻蜘蛛,也來到巢窩隔壁的灌木樹上。我不知後來的這一隻是否就是先前的那一隻,因為白頭翁的雌雄在外型上無法分辨,比較可能是牠的配偶,牠們是父母雙親負共同餵養的責任。後來的這一隻也以同樣的過程,先停棲在灌木樹上,發出鳴叫,觀察四周,覺得安全才到巢窩餵雛鳥。一般小型鳥類如鳴禽的雛鳥,其嘴緣是黃色的,所以古書寫的黃口,指的是剛出殼的雛鳥。我仔細的估算過,大約每隔5-8分鐘,這二隻親鳥就帶食物回來餵食一次,如若白天從日出到日落以12小時為計,則父母親鳥一天要餵食約100次,每隻雛鳥平均可得25次的餵食,所以要不停地到處尋找昆蟲,以滿足雛鳥的肚子,相當辛勞。
白頭翁是植食性的樹棲鳥類,通常以啄食雀榕、木瓜、芭樂等果實為主,只有在餵養雛鳥時,才索取動物性的食物。所以當我們觀察到白頭翁嘴裡叼著薄翅蟬或蜘蛛時,就知道牠們正在餵養雛鳥。動物性的食物蛋白質豐富,營養成份高,可加速雛鳥的成長,縮短育雛的時日,使雛鳥早日離巢,過獨立的生活。白頭翁的雛鳥是晚熟性,也就是雛鳥破殼之後,全身裸露,雙眼緊閉,幾隻堆疊躺臥在巢窩裡,靜待雙親帶食物來餵養。每當親鳥的腳站到巢窩的上緣,震動了巢窩,雛鳥馬上伸直脖子,張大嘴巴,等待親鳥將食物送入嘴裡。父母雙親要餵養4隻雛鳥,在白天裡幾乎沒有休息地四處尋找食物,來填飽雛鳥的肚子。雛鳥的餵食,不能如人類育嬰般的控制時間,每隔幾小時餵一次。親鳥將食物帶到即餵,雛鳥則從無飽期,只要食物送進嘴裡,也就毫無保留的接受。雛鳥從破殼到長大能夠離巢,約須13-14日。如果環境食物豐富,容易取得,進食頻率高,雛鳥就長得快,可以提早離巢。若是環境食物貧乏,取得不易,進食頻率低,雛鳥得時常挨餓,成長緩慢,離巢的時程就得延後。雛鳥離巢之後,站上樹枝,因沒有社會經驗,還不知如何尋找食物,所以還得靠父母從旁的餵養與教導約一週之後,才有能力自行謀生。
白頭翁的這一巢窩,算是很幸運,園藝修剪時居然沒有傷到,僅使其在隱密之處,改變到較為暴露,且危險的處境。不過,若沒有人為的干擾,這一巢窩雛鳥應可以順利成長。白頭翁在育雛成功之後,算是責任完成,便任由子女自由發展,不再干預子女的事。金門的為人父母者,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細心照顧,培育成長,為理所當然,然而在成長之後,能不再關心的放飛,任其獨立的、自由的飛翔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