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旅杭隨想之十五山水之間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明燦。
點閱率:585

 有一天山水班將下課時,李欽郎老師匆匆的來到教室,告訴我們一則消息。那就是元代山水畫四大家之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剩山本」,現在正在浙江博物館新館展出,展期快結束了。因為時間緊迫,老師特別叮嚀大家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去觀賞。
為了這件事我們夫婦在一個溫暖晴和的日子,一路上跟隨著山東籍的畫友孫琳、王銳和郭文杰三位年輕小伙子的步伐,時而搭車時而走路,經過一番折騰,才好不容易的抵達武林廣場北面的博物館。這宏偉龐大的建築物,外牆採用寬大方形粗框的玻璃裝飾,顯得很氣派,頗有現代感。
當我們走進三樓展廳,「山水之間──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與館藏明清山水畫展」幾個主題大字,赫然映入眼簾。「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花費六、七年的時間,描繪初秋時節浙江富春江兩岸的景色,畫中峰巒曠野,叢林村舍,魚舟小橋,飛泉流水,令人目不暇給。筆墨蒼簡清潤,詳盡地表現出富春江兩岸的自然特色。筆法既有濕筆披麻,另施長短乾筆擦染,畫面層次豐富,精簡而蒼潤。畫中不同樹木間的穿插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都畫得生動嚴謹,比例合度。整個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在宣紙上轉化為無窮的「色彩」,給人以揮灑奔放的深刻印象。這一卷畫既是元代文人「以意構景,以趣運法」創作方式的最佳體現;同時又達到北宋以來,文人所標舉的「蕭條淡泊」和「平淡天真」的最高審美意境,由此確立了元末文人畫的理想地位。
然而這幅曠世名作,卻有過一段不尋常的悲慘遭遇。那是在清朝順治年間,一個名叫吳洪裕的人,自父親手中獲此寶物後,卻因愛不釋手,以至於當他將過世前指示家人把這一張名畫「火殉以隨」,此時他的家人即便有千百個不願意,也不敢違背這將死之人的心意。當名畫被丟入火中的一剎那,就在那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他的姪子吳子文,眼明手快的加以搶救,但畫已經被燒成兩截,一大一小,小的即是今天展出的剩山圖,長度只有51.4公分而已,畫面中只剩一個大山頭和一部分的遠山景色。清康熙八年這張畫歸廣陵王廷賓所有,直到1938年才被書畫家吳湖帆收藏,後來因畫家謝稚柳居中牽引,才捐給了浙江博物館,目前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這長僅半公尺的剩山本,雖是小了一些,但一座高大的山峰,竟給黃公望用幾根簡略的長披麻,詮釋得明明白白,蕭散寬鬆,自由自在。面對難得一見的真跡,我們幾位同學仔細端詳了老半天,還不時的竊竊私語,這當中有明白處亦有不是那麼清楚的地方,但這都不要緊,只要能與真跡照面,就是人生一大快事!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自從來到中國美術學院,整天看的說的想的全都是圍繞在臨畫這件事上,而如何找到較好的臨本,正是我們最關注的話題,若能看到印刷精準的畫冊或是次真跡一等的複製品,就已經很心滿意足了,現在竟然能與原作面對面,誰還能不欣喜萬分呢?
就在剩山本的旁邊,館方亦同時展出此畫的另一段「無用師本」的複製品,好讓人可以將六公尺長的複製品和半公尺短的剩山本真跡對照來看,那樣就大致可以想像出整卷富春山居圖的原貌氣象了。這無用師本在被收藏的過程當中,也有一段特殊的際遇,它原先被收進清宮裡,喜愛書畫的乾隆皇帝竟然看走了眼,將另一卷別人臨的富春山居圖子明本,認定是真跡,而把這無用師本視為贗品,既是贗品便不加聞問。這樣倒好,反而讓這幅畫逃過了被皇帝胡亂蓋章和任意題字的命運,也保住了它完整的面目。1949年國民政府撥遷台灣,該畫也隨著大批寶物運往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兩岸分隔已超過一甲子,名畫至今一直都沒能合體,這是造化弄人,無可奈何的事。
這個展覽還附帶的展出明清時代,深受黃公望影響的幾個主要山水畫派的畫作,包括吳門畫派、松江畫派、浙江山水畫、四王畫派、新安、安徽畫派,這些畫派大都活躍於江、浙和安徽地帶,他們本著對黃公望的推崇,視繪畫為表達自己對人、社會、自然、宇宙的詮釋和感悟的工具,通過對客體的描繪而演繹出一種精神境界,一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在追求。他們「崇尚倪黃,貌寫家山」,宏揚文人畫閒、靜、幽、雅的氣質和傳統。經過他們一波接一波的持續發展,完全確立了文人畫在中國畫中的主流地位。
去年夏天,我們這一班曾經去桐廬寫生,一大群人徜徉在富春江畔,享受著美麗山水的風韻。這回我來到博物館,品讀著筆墨所構建的山水世界,一樣的讓人神思飛湍,回味無窮。不管是自然山水也好,或是筆墨山水也罷,都能打動我內心深處的那根弦。
2010年3月下旬寫於杭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