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飄零的蒲公英8〉相對如夢寐─劉開春
我去的時候劉開春正在廣場旁跟一位村人聊天,我邊朝他走去邊打量著他:身高約一百六十多公分,方臉,標準矮壯型的江南漢子。我自我介紹並表明來意,劉開春二話不說豪爽地一口氣答應,然後引導我來到他的住處。
這是一棟俗稱雙落大厝的老房子,後落倒塌得很嚴重,看樣子已經不能住人,劉開春住在前落右側房間。
「這棟房子蠻大的,當初怎麼會選擇住在這裏?」
「這間房子的主人早就搬走了,當時八二三砲戰過後,死人都往這裏堆放,誰敢來住呀?」
劉開春六坪大小的屋內,堆滿了各式各樣傢俱、冰箱、電視、沙發、躺椅、茶几、茶杯、鍋子、電扇等等,斑駁的白灰牆壁倒是空無一物,不像一般老兵,多半會在牆上貼些國旗、國父遺像之類的圖片。
坐定之後,劉開春搖手婉拒了我錄音的要求,不過接下來他的話倒是滔滔不絕,算是十分健談了:
我的家鄉是在江西永新縣轄區下的一個山村。那年,我十七歲──我是民國十七年九月十日生,在做完學校裏的義務勞動後,到村子後面的河裏洗澡,被保安隊強行帶走,送到縣城裏關了起來。
爸媽聽到消息,和帶了兩個月大兒子的妻子,走了三十華里路,趕到縣城來找我。衛兵先是不肯讓他們見我。我被關在閣樓上,看到家人,眼淚馬上掉了下來。
後來也只能隔著窗戶緊緊著手,經過家人苦苦哀求,保安隊答應,只要拿出三百個銀元,就可以把人贖回去。我不同意花錢贖回,因為再過一年我就滿十八歲,一樣要當兵。
那年我十七歲,結婚才一年,妻子剛為我生一下一個兒子。
別怪我心狠呀!我也不知道這一別再見面就是整整四十年。妻子跟我分手時偷偷抬頭看了我一眼,我還把頭轉開,連吩咐一句把孩子帶好這樣的話也沒有。我那剛生下兩個月大的兒子趴在妻子身上,睡得沉沉的,什麼都不知道。
部隊是江西保安團第三營第八連;後來坐火車從九江一路來到南京,併入第三十三師。
在火車上,吃的米飯混著沙粒,一餐也只能添那麼平平的一碗,有時候還有一頓沒一頓的。慘哦!
仗是大大小小一個接著一個,不停的打,上海保衛戰,舟山、登步島、桃花島等幾個地方的戰役,我都參加過。戰爭哦,人命真是不值。記得有一次,在戰場上,有個弟兄受傷了,砲彈的破片從他兩腿貫穿過去,人還沒死,他一再求誰趕快再給他一槍,太痛苦了大概是,你看他那個臉就知道了,可是誰也不忍心這樣做,我們都知道他老家還有妻子兒女呢。直到隔天早上,我們排長受不了了,在他胸口補了兩槍。
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五日,部隊在基隆靠岸,不下船,直接在和平島待了三晚,然後移防到澎湖將軍澳。
中壢埔心部隊也駐紮過,四十七年,部隊增防大膽,駐防在島上一個叫小鼓山的地方,當時情勢一天天逼緊,奉命要加強戰備,我們整天都在構築工事,挖掘壕溝。八月底,共匪大砲突然密集朝島上轟擊,差點把地上一層皮給掀開了,這一仗,我們部隊死傷兩千多個,有兩個加強連差不多都死光了。
部隊後來又移防到馬山。那幾年我倒是常常回去。回大陸呀!那時候,一師一個成功隊( 蛙人部隊 )編制,我們常常摸過去,最常做的是送我方工作人員過去和摸哨,摸他個什麼東西回來當戰利品,心理戰居多啦。在海岸邊,他們豎立的標語是「血洗台灣」,我們就把它換成「反攻大陸」。不過這也沒什麼。
民國六十幾年,部隊移防在吳稚暉亭旁那座營區,當時是一五八師九十八旅第一連,也因此結識了一個村裏的女人,生了個女兒,所以就在這裏落戶了。我是在士官長任內退伍的,退休奉和利息每個月大概可以領四萬多塊,伙食自己料理,還過得去啦。
說到這裏,屋外有誰在喊他,隨即有名村人踏進門內,送劉開春用塑膠袋包著、看來是塊糕餅之類的東西。來人走了以後,劉開春繼續先前的談話。
「我回去大陸過,可是還是決定住在這裏,你問我為什麼?習慣了,比較自由。
或者說是,我對這裏有著一份感情也可以。跟我的那個女人是有家室的,就是這樣才被害慘的,花掉我不少錢。我女兒曾經跟我同住,我住在這裏,她住對面那間。後來她決定跟她母親住,母女兩個人都搬到台灣去了。我這輩子總共有兩個女人幫我生下一兒一女,沒想到到頭來老了還是單獨一個,命哦,不過這也沒有什麼。習慣了就好。我是把這裏當作自己的第二個故鄉,村子裏鄰居都對我很好,人嘛,相處久了都是有感情的。」
回去大陸幾次?」我問。
「回去過兩次。第一次在民國七十七年,大姊和兩個弟弟都還在。」
「你妻子孩子呢?爸媽呢?都還好?」
「爸媽早在民國四十六年就死了,我花了新台幣九千塊,請人整修他的墳墓。」
「妻子和你兒子呢?」
「哦,」劉開春口氣遲疑了一下,接著才緩緩說出:「我老婆帶著孩子改嫁到廣西。我不怪她。我在外面是死是活,她也不知道,一個女人家,帶著小孩,日子難過呀!我二弟問我,要不要把大嫂叫回來?我說,叫她回來幹什麼?回來又有什麼用呢?」
劉開春原本鏗鏘有力的嗓音這時黯沉了不少:「民國七十九年,我又回去一次。這一次,是我弟弟寫信通知他們的吧?妻子、孩子、孫子一大群人都回來了。事先我都不知道。一進門,看到一個老太婆坐在廳堂,他們起先也沒告訴我,先介紹一些子侄輩,表哥、表弟他們的孩子二十來個,我每個人都各給一塊美金,平均分配,每個孩子都笑得合不攏嘴。
然後我見到了我的兒子,來到家裏的親戚朋友都笑著看我們父子相認。他現在已經是四十二歲的中年人了,看來很老,比我年輕不到那裏。我回想四十幾年前最後看到他的那天,他趴在他母親身上熟睡的模樣,不敢相信就這樣一晃,四十年過去了。
妻子坐在一旁,身子抖著,屋子裏所有的人突然靜了下來,沒有人開口,我自己心裏頭明白了,她是我妻子。
「妳是──。」
我正要開口喊她的名字,她突然站起來,一把抱住我,開始哭。起先哭不出聲音,後來越哭越大聲,我任由她哭個痛快。
「你也哭了吧?」我問。
「我沒哭。」劉開春搖頭:「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哭不出來。好像眼前發生的事是假的,妻子認定我沒哭是在怪罪她改嫁吧?哭得更傷心了。其實我不怪她,第二天,她就回去廣西了。」
劉開春起身為自己倒了杯開水,顯然,他在緩和情緒。「我二弟說,讓孩子回來認祖歸宗吧。我說,不用,對我好,我記在腦海裏就好了。幹嘛,四十幾年了,人家幫我們把孩子照顧得那麼大,我們要他回來就回來,這樣子對別人不公平。
要回來前,我花錢宴請全村子鄉親。當結婚請客一桌花費新台幣二百元,我用三百元一桌的價錢。鄰居對我弟弟說,你大哥發財啦!兩次回去,我總共花了一百萬。」
「為什麼?」我問。
「我給弟弟兩個人,一人五十萬蓋房子,大姊給十萬。」提到這裏,劉開春不免面有得意:「每年年節,我都會寄錢回去,弟弟每個人一萬塊,大姊五千塊。」
「他們有沒有要你回去定居?」我又問。
「有呀!我大姊和我弟弟都跟我提起過,我沒有答應。為什麼?哦,你講過,不習慣了嘛!」
「確實不習慣。」劉開春搖搖頭:「現實真的很殘酷,以前我們朝思暮想想念家鄉,有家歸不得。好啦,現在可以回去了,又不想回去了。回去自己一個人,在這裏也是單獨一個,不如不回去。」
「怕觸景傷情?」
「有一點吧?我跟妻子以前感情很好的,我們夫妻住的那個房間還在,弟弟他們在住。我想起以前的情景就有點受不了,實在不想再住那裏。」
「你是不是多少有點氣她?」
「氣她幹嘛?」
「氣她再改嫁別人呀!」
「沒有,亂世嘛,這也沒什麼。」劉開春露出一抹淡淡的無奈的苦笑:「我自己在這邊也有別的女人,是不是呀?」
天色漸漸暗下來,主人起身開燈,準備煮晚飯,我趕緊向他告辭。
在他送我出來的那一兩分鐘裏,劉開春又告訴我一些訊息:弟弟來信告知,桃園大溪有一位劉開春的同學;他還有一位三弟,不成材,好吃懶做,曾經被送到新疆改造。還有,他只想安靜的在這裏養老,別的什麼也不想了等等這些拉拉雜雜的事。
我口頭上唯唯諾諾,心裏頭卻不禁浮現出劉開春夫妻當天重逢的場景。想起了杜甫的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夫妻再度相見,無論如何,應該是喜多於悲吧?可惜沒有好的結果。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旁人,很難體會當事人的心境。劉開春有句口頭禪:「那沒有什麼。」但願時間真的能撫平時代給他帶來的創痛,讓他在這南中國的小島上安然度盡他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