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族民風趣談
嶺南乃奇特之地。猶憶曲云:『彤雲佈。瑞雪鋪。朔風凜冽江天暮。浩然尋得梅花樹。退之迷卻藍關路。子猷訪戴逵回來,相逢不飲空歸去。』其間言及韓退之迷卻藍關路。此藍關路何在?竟有迷途大風雪。又詩云:『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由此觀之,藍關或位於秦嶺,故推測退之被貶於潮州,必過藍關而來。此藍關高若秦嶺,時已積雪矣。蓋九連山橫亙於粵之東北,故蕉嶺、平遠、梅縣、興寧、老隆等地皆位於九連山脈間。過此嶺隘,則是贛境,途次人稀,數千里不見人家,蠻荒亂石,此乃昔時之古道也。相傳唐前已有,或是隋文帝年間所闢也,為南北貨運必經之道。因無舟車可容之地,故多為壯婦用肩挑貨。該地為客屬區,客家人又云客族人,於嶺南佔三分之一,他則粵語、潮語、海南等語系矣。
客族人天性勤樸,富團結冒險之心,刻苦耐勞,保存古風最多,濡染中原文化至早。以女性為主,無論耕種、飼豬、紡織、養蠶、澆菜、墟集買賣、肩挑、舂米、搾豆油、蒸釀、牧牛羊、裁剪、生育子女和炊煮等,無一不出自女手。男則多出洋「過番」謀生,女子一旦出嫁,守「活寡」而終身者比比皆是。客家族人且有同化他族,吸收外來之能力,不若傜族、苗族,退縮自守之閉關政策,此點可自漢書地理志記嶺南見之。南越王趙佗上漢帝書云:「帶甲之士有百萬餘。」此必土著粵族。及唐末之南漢劉氏,則以嶺南人而治嶺南。客家人吸收外族力強,不僅文化經濟,甚至外族男子也藉通婚、招親吸收,從不放過。至若客族所居之地,若唐韓退之「記潮州煙瘴」所記的潮州,為荒草沒脛,荊棘載途之瘴癘地,毒霧日夕發作,颶風鱷魚,禍且不測。然則中原人未來開闢前,客家人已不辭辛苦,披草萊,斬荊棘,冒險開闢,化滄海為桑田,變蠻荒為可居之地,為中華增加版圖。試觀今日臺灣山居之客家人,彼等刻苦團結之精神,實令人敬佩。客家人愛好和平,不與他族爭平地,彼等樂居山林,與世無爭之性格,誠屬可貴。
客家人何處遷來,追溯其淵源,應來自古蒼梧族。八十年前,古蒼梧族非居於兩粵、閩浙,乃居於黃河流域,與古淮夷流域間。後因戰爭,或生活因素,乃至大遷徙。客家人與吳越人語言類似,若「我」、「你」、「他」讀音幾同為收鼻音韻尾,由此可證,客族來自江淮以北。
考「嶺南」最早的記錄,史有窺「南垂」之名,設若「南垂」即兩粵,則為燧人氏已於南垂發明鑽木取火之據。有云燧人氏已達雲南,或是交趾,(實則南方榕樹(按即神木)往往自燃)此說無據,姑存其說,以待後進之考證。又尚書堯典云:「堯命羲氏叔宅南交。」此南交是否日後之交趾,尚為存疑(見尚書堯典)。
商湯定四方獻令,兩粵始名南越,周初稱嶺南為南越(見通曆)及(汲冢周書紀成王)。周成王時,四方貢獻,南海貢魚革、珍珠、大貝……。周懿王時,楚國熊民伐楊越。嶺南大部遂為楚有,楚乃立於南海。周顯王時,越王無疆伐楚,楚成王興兵殺無疆,盡取舊吳越地,越族遂散於江南海上。
春秋戰國,天下大亂。中原文化由楚入嶺南,古蒼梧族又一次大遷徙。
秦始皇二十五年,遣將王翦南征百粵,悉定其地。三十三年,越人叛,始皇……發卒五十萬攻,分五軍……一軍守九疑之塞(按今湘南寧遠縣南),一軍處番禺之都(按即今粵番禺縣廣州地),一軍守南野之路(今贛南康縣西南章江南岸),一軍結餘干之水(按即今贛南昌東餘于縣)。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遣適戍。史云其時越人皆入叢薄,三年待秦軍糧盡,越人撲伐繫之。秦師大敗,尉屠睢被殺,伏屍遍野。即所謂堅壁清野之法,越人數千年前已用,此古蒼梧族之智裔也。後始皇遂謫徙北人五十萬成五嶺(按即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嶺是也)。古蒼梧族裔越人之支流,復南徙而越九連山脈,南下龍川、蕉嶺、梅縣一帶,稱客家人之遠祖。秦派任囂為南海尉,兼典三郡,真定人趙佗為龍川令。秦二世,民苦秦無道,恐盜兵南侵,乃絕新道以自立為南越武主(按即趙陀),此是否所云藍關之道邪。
漢高祖定天下,使陸賈往粵,冊封南越王。
光武平王莽亂後,於漢建武十九年,遣伏波將軍馬援征南越,由是古蒼梧族之支流越人,乃向西徒遷,南抵豐順,西南到興寧、老隆、長樂(今五華)、紫金、河源。迨三國後,乃徙遷惠陽。南宋後徙寶安(即今香港九龍),客人亦有部分下南洋,且遠至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者,影響所及南洋群島番王,皆遣使向我國朝貢。有「狼牙修國,在南海中?……北去廣州二萬四千里。……立國以來歷四百餘年,……天監十四年(五一五),遣使至中國奉表。」(見南史列傳第六十八)又「室利佛逝,一日尸利佛誓,……其王號『曷蜜多』,咸亨至開元間,數遣使者朝,表為邊吏侵掠,有詔廣州慰撫。又獻侏儒僧祇女各二及歌舞,官使者為折衝,以其王為左威衛大將軍,賜紫袍,金鈿帶。後遣子入獻;詔宴於曲江,宰相會,冊封賓義王,授右金吾衛大將軍,還之。」(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三佛齊),國中文字用梵書,以其王指環為印,亦有中國文字,上表章即用焉。」熙寧十年,封使保順慕化大將軍,賜詔寵之。……以昭忠義之勸。」(見宋史卷四八九)今之馬來印尼僑胞,多為客家人是確證也。
至客家族人之古道,帝堯時宅南交,和周王時越裳來朝貢皆取桂江水路往返,未知確否。楚服南越,或取九疑踰嶺而下粵東湟水,惟不見史冊詳載。秦闢三郡,由灕水、湟水進兵而南,監祿鑿渠由零陵(湘南)入桂之灕水,且在九疑駐兵十萬,可見九疑經都龐、萌渚而下湟水之古道,必早已通行。南越出兵從梅鋗伐秦,乃北經湞水入贛,梅嶺因梅鋗而名。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僕,遣將庚勝駐兵梅嶺,故梅嶺或名庚嶺。此為陸上交通。至於水路,史記趙佗傳云: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沿閩汕至南海(廣州),漢擊南越時,閩越王餘善出兵八千,至揭陽後以颶風而不進。(見廣東通志)觀楊文洵、葛綏成等編中國地理新誌,明言客家祖先相傳越王勾踐以後,為避楚徙居嶺南者。史記越世家云:楚威王敗越,殺無疆,盡取吳地,越以此散,或為王,濱於江南海上,朝服於楚。又「梅鋗之先乃越王勾踐之後,避楚走丹陽秦鄉,更姓梅。秦併六國,越復稱王,梅族遂自率鄉踰零陵而南海,家於臺嶺。」(見百粵先賢志)。至於客家族人是否有吳越血統,首見宋太平寰宇記云:「龍川縣織竹為布,人多蠻僚。婦人為市,男人坐家。」況宋以前東江、韓江上游,瘴癘甚盛。英德縣在宋且有生地獄之稱。杜少陵有:「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之句。又宋楊萬里有「入程鄉縣界」詩云:「長樂昏嵐著地凝,程鄉毒霧噴入腥,吾詩不是南征集,只合標題作瘴經。」由此可見客家人闢土之苦心矣。
客家族人有吳越血緣的另一確證,乃百姓氏之保存者,或肇源吳越轄地,或苦本境者,或曰粵東客族今地名,與夫吳越今昔地名,即閩浙有雷同者,皆為保留之佐證。尤以「洋、源、坑、嶂、溪、崠、裏、峰、州、瀨、坪、浦、隴、土龍、壩、墩、圳、流、湖」者是。是故粵東揭陽有北坑、畬坑、洋邊、分水、大羅山、河婆。豐順有湯坑、猴子洞(或作崠)、三河壩。梅縣有石祭下、仙花嶂、杉裏、黃竹洋、匯瀨塘、寶坑、蕉瀨、高墩、松源、瓜州。興寧縣有龍絲嶂、白水石祭、龍潭、朱坑。五華縣有黃沙嶂。臺灣桃園有大溪、三湖。新竹縣有新埔、北埔、上坪。苗栗縣有獅潭、後隴、新埔、錦水、大湖。基隆有菁桐坑、猴洞、牡丹坑。花蓮有田埔。屏東有鹽埔、溪埔、南州。臺東有華源、瑞源、泰源。廣東寶安有深圳。以此相類,為數甚眾。
然則閩浙吳越亦有類者,若閩之霞埔縣有溪裏,尤溪有劉池石祭大溪、歪土龍、牛皮瀨。南平縣有上石祭、大土龍、洋坑、大壩洋。沙縣有吳墩,將樂有大布圳。武平有桃裏、龍坑。建甌有官漈、蔣峰、前畬、白水源、杉洋、渡潭、上坪。邵武縣有梅裏、林墩。歸化縣有石祭頭、龍坑、盤溪、靈源。上坑有湖子裏、石圳、白水、大洋墟。浙江麗水有大漈、漈上、箬溪、山昆瀨。遂昌有土龍下、高坪,永嘉縣有籚浦、石瀨、金州、梅坑、大羅山、青嶂、綠嶂、泉溪、竹浦、石墩、東洋、鮑州、麻坑、土龍底、連墩、橫洋、漆潭、林裏、巖峰、鄭源。青田縣有石溪、上隴。以上地名,與前客家地名對比,乃見同出一源矣。粵東或臺灣之地名皆然,蓋客家人懷念鄉土之明證也。若夫英國之樸次茅斯港,英國清教徒移民新大陸美國,乃於維吉尼亞州東海岸仍命一城為樸次茅斯港。又若臺北市之長安東西路、重慶南北路、迪化街,皆為懷念大陸也。與夫客家地名之來自吳越相似也。與粵東客家地名最為雷同者,若閩之寥化縣有萬丈土龍、石祭下山、小洋州、金斗坑、廖源、青光崠、上坪、羅家邊、蔡逕、雷公窠。蓋嶺南粵東客人,多為閩省寧化徙入者。楊仲和之嘉應州志云:嘉應州人多為汀州、寧化徙來者,亦有一支流自贛南。若今粵東之梅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大埔、豐順、博羅、永安、龍川、河源、連平、新豐、和平、歸善,皆為客族人密集處所焉。
古音保存,除僮族外,客家族人為保存古音最多者。客家族人民風敦厚,愛好音樂、歌唱,其音典雅,音節美麗,有陰陽平上去入口十韻。歌謠情辭並茂,不失古風。或哀感頑艷,為男女戀歌,或生離死別,為民情生活之寫實,若漢魏樂府然,其情意纏綿,文辭悱惻,有楚辭風味。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曰:「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每祀必鼓樂舞歌。」又舊唐書劉禹錫傳云:「劉禹錫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故武陵溪峒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乃知劉氏曾抵粵之連州。
客家歌謠多為口唱,或以竹節敲板。歌辭多為文人捉刀,以男女道情為主。間有反映民情風俗者。客人多居山林,或放牧、或耕作、或採茶,閒則吟哦以吁心意,謂之「山歌」。客家人之山歌,始於何時已不復考。觀王棟蒼梧縣志云:「三娘,須羅鄉人,姓劉氏,生於明季上巳日,被除溪中,風雨驟至弟妹皆走避。獨與神遇,端坐石上,衣履不濡,由是能歌,甚有文理,言人幽隱,皆奇中,出入必歌。使紡織而故棼其絲,隨歌隨治,即有頭緒,強使治田。歌如故,須臾終故,恆數日不歸,莫知其蹤。又逼使拾溪石為炊,啟釜視之,柔脆如粉,里人咸神之,求為禱雨輒應。一日,告其家,將仙去,每年上巳日必歸,若有求,向前坐溪石呼之便可,後不知所終,里人立廟祀之。懷集縣燕巖,亦有廟。」又潯州府志云:「劉三姊係漢劉晨之裔,父尚義,於唐莊宗時流寓潯州。三姊貌如天仙,聰明而善歌唱,且通蠻語,聞風而來,迭為唱和,或一日,或二日,即罄腸結舌而返,有秀才張偉望者,慕而訪焉,與唱歌三日夜不倦,乃相率登山,連唱七日,聲出金石。久之不見下山,村人登山視之,則皆化為石矣。」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