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烈嶼﹑大二膽及鄰近島嶼的地質地形

發布日期:
作者: 林英生。
點閱率:4,409
字型大小:

摘要
福建外海金門、烈嶼及大二膽等島嶼的基盤花岡岩類岩石年齡為139及101百萬年,分別屬於大陸東南晚燕山期岩漿活動的產物。岩性以花岡岩為主,石英二長岩、花岡閃長岩、奧長花岡岩及英雲閃長岩為輔。此類花岡岩中,含石英、鉀長石、斜長石、黑雲母、白雲母及角閃石。這些花岡岩類岩石常被許多晚白堊紀基性岩脈(輝綠岩質)所截切。26至7百萬年前南中國海板塊擴張,引發廣泛的玄武岩噴發活動,在漳州至金門間產生一系列裂隙噴發的火山活動,今日在上述地表都留下古火山的證據,並形成壯麗的玄武岩火山地質景觀。
關鍵詞:晚燕山期花岡岩、大二膽、基性岩脈、玄武岩
一、地理形勢
 金門群島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九龍江口外,金門島(大金門)面積134.25平方公里,太武山最高海拔253公尺。烈嶼(小金門),介於大金門與廈門島之間,東距大金門最近約2公里,西距廈門6公里,面積14.85平方公里,麒麟山最高海拔114公尺。大二膽位於金門烈嶼西南側,分布於烈嶼和漳州之間海域的小島。東北距烈嶼約5公里,西距廈門約4公里,全島面積0.79平方公里。島上南山最高海拔96公尺,北山最高45公尺。二膽島北距大膽島800公尺,面積僅有0.2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6公尺。大二膽雄踞海中監控廈門外洋水道,自古軍事地位重要。
二、滄海桑田-由古九龍江河道說起
 金門島西部古有河流通過,在花岡片麻岩的侵蝕殘丘之上沉積礫石、沙、高嶺土質粘土,名為金門層,其後經歷海水面下降或陸地上升而沉積中斷,並且廣泛噴發具有柱狀節理特徵的玄武岩流。當金門再度與大陸相連時,河道恢復沉積形成今日的紅土礫石層。根據鑽井資料顯示,古河道的槽谷在今日海平面下48公尺處,可推知當古河道存在及開始堆積時期,海平面低於現今數十公尺,故大膽、烈嶼、金門都與大陸陸路相連。待今日海平面上升後金門-烈嶼-大膽-二膽諸島分離,孤懸大海之中。
三、岩石與地質
 晚燕山運動(造山運動)在福建東南引起廣泛的岩漿侵入與火山爆發活動,形成潛伏的巨大花岡岩體。金門、烈嶼及大二膽等島嶼的基盤花岡岩類岩石年齡為139及101百萬年,分別屬於大陸東南晚燕山期岩漿活動的產物。岩性以花岡岩為主,石英二長岩、花岡閃長岩、奧長花岡岩及英雲閃長岩為輔(藍晶瑩,1997)。花岡岩形成於地底深處,花岡岩受變質作用後礦物重新排列轉變成花岡片麻岩,但組成礦物並未改變。於太武山所見以花岡片麻岩為主,花岡岩則露出於金門田浦,以及烈嶼九宮及東崗地區。
上述的花岡岩類岩石形成後,底下又發生岩漿活動,形成輝綠岩(91-76百萬年),多數以岩脈狀態侵入花岡岩類中,寬數公分至數公尺不等,長可達數十公尺,呈東北-西南走向。輝綠岩脈散見於金門、烈嶼、大膽各處海岸及擎天廳、翟山、九宮坑道內壁。
最後期的岩漿活動造成火山噴發,噴出年代漳州玄武岩為26百萬年至7百萬年,烈嶼玄武岩為13.7百萬年(莊文星,1991),形成玄武岩熔岩流。玄武岩火山活動造成絕佳的天然美景,主要露出地帶有:漳州海澄縣、林進嶼、南碇、東碇、復興嶼、烈嶼(南山頭、陽山、麒麟山)、金門島(中山林-乳山)。大陸學者劃分此區為一「玄武岩噴發亞帶」。福建省著名的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即涵蓋漳州香山半島、林進嶼、南碇陸地、島嶼及海域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地質公園,即在此噴發帶上。
四、大二膽海岸地質地形景觀
 大二膽的地質特色首推海岸景觀,花岡片麻岩構成的小山丘佇立海上,海岸岩石裸露。與海水接觸的岩石,受到海水及風的磨蝕作用,也會變得疏鬆,但這些風化產物隨即被風浪帶走,長不出植物,形成險峻陡峭的「凸岩」地形,也是雄偉的海岸景觀。在軍事上則成為天然屏障,易守而難攻。海岸岩石裸露後也便以觀察岩體的各項特徵,如:岩石節理:花岡岩體近地表的部份,常易形成解壓節理,節理控制岩石的風化,岩体逐漸地崩解。岩脈侵入:花岡片麻岩形成後基性岩漿侵入冷卻後成為岩脈。海蝕地形:海蝕溝渾然天成,潮汐流動展現自然之美。海岸沙丘:沙灘潔淨,排雷後可成為海上遊憩活動景點。軍事地質:碉堡工事結合有利的地形地貌而建立,也是軍事地景解說的好題材。
五、島嶼生態環境
 在長遠的地質年代裡,近岸島嶼如金門、烈嶼、大二膽等均曾與大陸相連。且大膽距最近的廈門島僅4公里,距漳浦縣陸地僅約6公里,所以不易產生特有種的生物,推測過境鳥類或其他動植物應與鄰近地區雷同,但詳細情形須待進一步長期的觀測調查。由於60年來大二膽受到軍事的管制和低度開發,所以天然植被良好覆蓋率高,天然動植物得到庇護。
六、結語
 大二膽花岡片麻岩島嶼雄立海中,岩脈點綴,有獨樹一格的海岸景觀。有茂密的天然植被、豐富的人文史蹟、軍事地景,處處充滿神秘感而引人入勝,未來走向觀光勢不可擋。但是對於面積如此狹小,環境敏感度極高的海島,未來的開放必須有完整而周詳的規劃與配套措施,並以低碳、低耗能、無污染為最高考量,使此彈丸島嶼能夠永續發展。(本文做作者為烈嶼卓環國小校長)
參考文獻
王鑫、雷鴻飛(1996) 金門地質、地形簡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王鑫 (2002)自然地景系統及地質公園規劃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研究。李再杭、杜世源、黃靜柯等(1992)金門島地質簡介。金門縣立金城國民中學編印。吳啟騰、林英生(1998)金門地質地貌。<金門學>叢刊KM011。林蔚(1994)金門地區燕山晚期花崗岩類之地球化學及熱歷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8頁。林蔚(2001)華南沿海地區晚燕山期侵入岩漿活動及大地構造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237頁。林英生、吳啟騰(2004)金門海岸地景資源。金門縣政府建設局。莊文星、何恭算及張郇生(1991)金門火成岩之鉀氬法定年初步探討(摘要)。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五號,第284頁。陳培源(1966)福建金門島第四紀地層黏土與黏土礦物。台灣礦業第十七號,45-71頁。蔡慧敏(1999)島嶼環境變遷研究──金門島地景型塑與轉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藍晶瑩、鍾孫霖、馬茲門(1997)福建金門、烈嶼及大膽花岡岩類岩石之礦物學及地球化學研究(含摘要)。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40卷,第3號,527-558頁。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