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兩岸關係論述大二膽與金馬離島60年來之角色變遷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769
字型大小:

壹、前言
 如果說金門是保衛臺灣的大門,大、二膽島可說是保衛大門前的前哨站,二島位於烈嶼鄉西南方,面積僅0.79平方公里的花崗岩島,距離金門本島12000公尺,與廈門白石砲臺相距4400公尺,以形勢險要著稱;大膽島上峭壁聳立,與烈嶼及二膽島互為犄角,緊扼廈門港之咽喉,由於戰略地位十分險要,當年中共視為芒刺在背,亟欲奪取佔領。
「大膽島」這個幾乎在世界地圖上,不容易找到位置的蕞爾小島,是海上堡壘中的前哨,多年來,有無數的勇士,屹立在此地,櫛風沐雨、流血流汗,以行動屏障台海安全。
臺灣海峽兩岸,簡稱兩岸,源於一種地域的概念,指臺灣海峽兩岸的臺灣與大陸;因為這個名稱不涉及敏感的政治稱謂或對方的政治地位,所以經常用作政治概念,來代替臺灣海峽兩邊的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兩岸關係指的是臺灣與大陸分裂的狀態,這種關係是由於我國內戰的結果,而內戰的原因很多,包括國共兩黨長期的權力鬥爭、政治體制與意識型態的差異、國際勢力的介入等,其結果便造成長期以來兩岸的敵視和對立。
近年來,由於廈門市極力發展旅遊觀光事業,坐船到金廈海域從海上觀光金門島嶼,已成為最熱門的旅遊產品,不僅遊客絡繹不絕,每張船票價高達人民幣八十元,來回航程大約一小時,因此金廈海域之旅,已成廈門市外地旅客最熱門的景點。有一天,金門縣政府接到一通自稱來自中國大陸國臺辦辦公室的電話,因為大陸觀光客反映大膽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夜間照明設備故障了,要求趕緊修護,才不會讓觀光客抱怨。這或許是一則有關兩岸人民茶餘飯後的笑話,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兩岸關係已演變到非常微妙的階段。
唐朝詩人李白有一首詩「下江陵」:「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該詩的意境最能生動描述兩岸「小三通」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兩岸人民的交流往來,將會因「小三通」政策的推動,成為沛然不可擋的風潮。
名聞全國的金門鄉土文史作家林媽騰老師,先後著作有《走過滄桑歲月》、《烈嶼的烽火歲月》、《細說烽火話烈嶼》、《大膽島的風雲歲月》、《金門的烽火煙塵》以及《秘島:大二膽島的秘境秘史》等,對金馬鄉親如何渡過近半個世紀的烽火歲月,有最感同身受與親身經歷與生動描述。今年適值「大二膽戰役」60週年紀念,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別委託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與金門榮民服務處隆重辦理系列紀念活動,活動過程特別邀請參戰老兵整理並記錄口述史料。本活動無論就兩岸關係交流,或是戰爭史蹟保護維護的層面而言,除應積極呼籲國人珍惜兩岸「和平世紀」來得不易外,更應及時論述本次戰役對兩岸交流發展的重大意義與影響。
貳、大二膽戰役的時代座標
大二膽戰役的作戰經過
 共軍進攻大、二膽的兵力編組,為第86師第258團之第二營,另配屬第一營第二連及一個混合機砲連,總兵力約在700餘人。當時國軍係以第75師駐防烈嶼(小金門);第75師以第225團第一營(欠第二連)駐守大、二膽島;第一營(欠)則以第一連駐守大膽島之北山,第三連(欠第二排)駐守大膽島之南山,僅以第三連之第二排駐守二膽島,營指揮所則設於南山。
民國39年7月26日18時10分許,共軍首先以廈門港白石砲臺等處之火砲20餘門向大膽島猛烈射擊,繼之船團於19時30分自廈門大學南側海攤啟航,利用其火砲及夜色掩護向大膽島蜂腰部海灘及二膽島北岸接近。
至21時許,當共軍船團相繼挺進至海灘百餘公尺處時,國軍守軍史恆豐營長判斷反擊時機已至,立即下令射擊,一時之間,槍砲齊發,在岸際構成一片火網,而搶登大膽島的共軍船隻約25艘,則分兩部強行搶灘登陸大膽島,部份於西部搶灘登陸的共軍約200餘人,向南山104高地挺進,一部則向北山101高地前進;另於東部海灘登陸成功的共軍,亦約200餘人,則以主力挺向北山101高地,而以一部向南山104高地進攻。
其間向南山104高地進攻的共軍,於27日晨5時,首先攻佔國軍50重機槍堡一座,繼續向104高地連番猛攻,但仍被國軍擊退,最後只以一部據守50重機槍堡,其餘悉數轉向北山,一併投入對106高地的攻擊,造成106高地的國軍守軍(第一連第二排)陷入苦戰中。
此後,北山101高地守軍以較強之火力悉數擊滅由西海攤北進至該高地的共軍後,讓戰況較為緩和。由於106高地戰況激烈,迄至27日凌晨2時40分,原固守106高地的一個班已傷亡殆盡,第二排排長黃兆雲只得暫率部屬退守103高地,繼續戰鬥。27日8時,南山的反擊部隊第三連(欠),挺進至北山101高地,經與第一連密切協調後;於9時30分,即向106高地反攻,激戰至10時30分,終將北山之敵軍完全消滅,隨即又轉移兵力至南山104高地圍攻據守50重機堡之殘餘共軍,由於被我軍火力困住,未敢抵抗,隨即投降我軍。
大膽守軍於擊潰登陸共軍主力部隊成員後,再作全面掃蕩,至27日11時40分,清掃戰場完畢,合計該戰役共擊斃共軍300餘人,生俘200餘人。
大、二膽戰役,雖然規模並不大,共軍實際投入戰鬥的兵力,不過是一個加強營,國軍也僅為一個營欠一個連,前後歷時也不過是一晝夜,但卻是一個典型的海島反登陸殲滅戰。27日12時,共軍又以5艘木船增援大膽島,國軍守軍立即予以火力阻擊,讓來犯共軍不敢再次強行登陸,大、二膽戰役乃告結束。
參、兩岸關係與歷史變遷
 回顧過去五十八年來,兩岸關係從早期激烈衝突、尖銳對立到中期開放探親、經貿交流以及近期的「小三通」試驗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一、軍事衝突對立時期(1949-1978年)
 38至67年,是兩岸軍事對立衝突時期,長達二十九年。其間曾發生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等重大戰役,以及持續而零星的軍事衝突。這期間,兩岸直接軍事衝突次數雖然由多而少,但兩岸軍事對立態勢仍然非常明顯而尖銳。
在此期間無論是金廈海域或是臺灣海峽,隔斷了兩岸許許多多的人倫親情、血脈族裔,兩岸三十餘年互不往來的歲月,讓兩岸許許多多的家庭骨肉分離、妻離子散,造成終身無緣再相見,甚至抱憾終身,筆者家族即是其中典型的案例之一。
二、兩岸互不往來時期(1979-1987年)
 68至76年,是兩岸相互對峙互不往來時期,約有八年。由於美國與中共建交,臺灣外交處境艱難,中共即展開密集的統戰,先後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葉九條」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等系列主張。這些主張都以中共政權為「中央政府」、我方為「地方政府」當作前提,我方當然無法接受。
在此期間,政府一方面加速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同時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另一方面採取「三不政策」(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以化解中共的統戰攻勢。當兩岸只有政治利害關係的算計時,往往是無暇顧及人民的幸福,此期間可說是「互不往來」的疏離時期。
三、實質交流協商時期(1987-2001年)
 76至90年,是兩岸實質交流協商時期,長達十四年。76年11月,隨著臺灣地區政治及社會日益民主化與兩岸情勢的快速變遷,政府毅然決定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打破了臺海長達三十八年的隔絕,開啟了兩岸民間交流時期。
在此十五年期間兩岸民間交流日益密切,但交流基礎仍十分不穩固,但隨著兩岸民間實質交流活動的開展,兩岸關係已進入密切協商往來的時期。當兩岸人民交流的大門一旦打開,兩岸關係已開始進入質變量變互相激盪的時期,兩岸人民的關係只會更加密切,不會更加疏離。
四、「小三通」試驗時期(2001年迄今)
 90年至99年,是兩岸進行「小三通」試驗時期,迄今已有八年。金馬「小三通」是根據89年4月5日公布實施的「離島建設條例」第十八條試辦離島「通航」規定,經過政府相關單位詳細的評估,審慎的規劃,及作業準備後,自90年1月1日開始推動實施,這是金馬地區政經建設新里程的開始,也是兩岸關係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步。
肆、兩岸鄉愁與海峽禁忌
一、兩門兩馬自古是一家
 兩門自古是一家,金廈關係的發展是兩岸關係發展史的縮影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讓金門與廈門結下史緣久、地緣近、血緣親、語緣通、文緣深、神緣合、俗緣同、商緣廣的所謂「八緣之親」。
過去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由於人為與戰爭的因素,造成兩岸骨肉分離,也讓百餘萬外省族群阻斷了歸鄉路,但是仍然無法改變兩門自古是一家的史實。同樣兩馬的關係也是同樣血濃於水,關係非常密切。
詩人鄭愁予說:「金門不僅是一個僑鄉的島而又是通向家鄉的鄉愁的島。」在其〈孿生的海岸系列〉詩文中,感性寫出「水有緣、岸有緣,這兩個邊緣是在大地之母的同一子宮孕出的。當成為一雙文化的胎兒,而且分娩,這骨與血的『孿生』命定是『緣』的極致」的情懷。」如今詩人已將戶籍遷到金門,時常輕鬆遊走於兩岸之間的山水田野。(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