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膽島風雲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馬騰。
點閱率:3,569
字型大小:

「大膽島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今屆六十周年,各界將舉行熱烈慶祝,紀念這得來不易的光榮勝利。然對廣大讀者而言,卻因大膽島仍屬軍事重地,披著厚重神祕面紗,人們對它依然甚為陌生,只能在報章上得知其訊息,若是獲得登島參訪,也只能走馬看花,並未能深入瞭解其歷史。
大膽島原名大擔,古為廈門所轄,民國三十八年為國軍駐守,因「大膽島戰役」使其揚名國際,只要提起大膽島,立刻令人想起那是孤懸外海,捍禦疆土的英雄島,其實,除了堅強的防禦工事,島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景點和豐富的人文史蹟,都值得去尋幽訪勝,它會展現出另一番風情。
筆者與大膽島結緣數十年,有幸在軍中服役時戍守大膽島,曾經踏遍島上每一寸土地,記下島上的點點滴滴,對大膽島情有獨鍾;爾後又因地緣關係得慶人和,走訪兩岸耆老數十人,又獲得好友們的全力支持,蒐集到大量相關的資料和圖照。因而在民國九十三年出版「大膽島的風雲歲月」一書。去年專程前往新竹,拜訪大膽島戰役營長史恆豐將軍,將大膽島部分已化為煙塵的歷史,逐漸拼湊出較為清晰的昔日容貌,再出版「祕島──大二膽島的祕境祕史」,重塑一個歷史及現代的大膽島與世人見面。今為大膽島大捷六十周年慶,不揣簡陋,特摘錄兩書中的部分內容,加以整理與讀者分享。
壹、懷古溯今話大膽
一、九龍江口的一顆龍珠
「雄鎮海瀾,乃成其大;屹立狂濤,唯具爾膽。」──大膽島中正公園標語
大膽島,古名大擔,地名之由來,據烈嶼鄉耆老口述:傳說古時有一糊塗仙人,挑著一擔寶物要上天庭給玉皇大帝祝壽,途經九龍江口時,著迷海上風光而耽誤行程,就將寶物遺留人間,南山與北山就是兩堆寶物,中間橫著的一根扁擔,就是中央沙灘;二膽島,就是同時遺留的手提包袱。傳說都是因地形之相似,而後人加以穿鑿附會,就如現今的三膽島,古時稱「皇冠」,四膽島稱「師公墎」,都因其形狀酷似而得名。
大膽島是廈門港口一系列群島,扼守廈門港之咽喉,周邊有二膽、三膽、四膽、五膽者,由北向南順序排列,除大二膽島嶼較大外,餘均為不適人居之礁石小島。
大膽島南北均為小高地,分別為南山(古稱天燈山或點燈火山)及北山(古稱媽祖山),由中央一條沙灘地連接而成,幅員狹小,面積僅○‧七九平方公里,南山陡峭險峻、海拔九十八公尺,可俯瞰全島,北山海拔四十五公尺,島之南北兩端礁石頗多,漲潮時小型舟艇方可接近,中央沙灘兩面較為平坦,適合船舶登陸。二膽島面積為○‧二八平方公里,全島均為高地,中央山高五十二公尺,島上全為礁石,又名礁石山,無良好沙灘及港灣,唯北部一小小灘頭勉可以泊靠。
大膽島與二膽島在明朝的版圖上,已列為海疆重地,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刊印的《籌海圖編》,島上已建有砲台、媽祖廟等建築物。明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荷蘭人攻擊金廈兩島、燒殺擄掠,並據大膽島為基地,鄭芝龍率船以抗,在大膽島海面發生多次遭遇戰,終迫使荷艦撤離。
明末清初,鄭成功在圖舉反清復明時,途經二膽島,登島觀察金廈海域形勢,斯時兵員飢渴難忍,成功在無計可施下,取下佩劍,用力擲向岩石縫隙,竟汩汩流出清泉來,一時軍心大振,而留下今日之「神井」遺蹟。鄭成功以九龍江入海口之廈門、金門和南澳諸島為基地,高舉反清復明的義幟,堅持長期抗清戰爭,金廈海域遂成為明鄭與清兵攻守之戰場。
清軍遂在大膽島建砲台、設水汛,在浯嶼建水寨加以防堵。故廈門志載:「大擔島延袤數里,險與浯嶼同。康熙間置有防守大擔後砲臺,及防守大擔前砲臺兩座。」同安縣誌載:「康熙十七年(西元1678年),防守大擔前砲臺,後營兵四十,每年春秋二季,輪撥千把總一員防守。另防守大擔後砲臺,右營兵四十,戰船一隻,每年夏冬二季,輪撥千把總一員防守。」大二膽島防地隸屬福建水師提督所轄,已成為軍事要塞。
清康熙四十六年(西元1707年),閩浙粵海賊猖獗,登岸燒殺擄掠,劉隆昌將軍(字紹武)奉命剿海寇於大二膽島海域,破賊於浯嶼,餘寇遁入大二膽島,將軍續進剿滅,大獲全勝,特誥封為「明威將軍」,將軍對大膽島情有獨鍾,年老辭官後歸隱於大膽島,卒時葬於大孤山上;墓曾為駐軍構工掩埋數十年,今已修建為「明威公園」。
又同安縣誌載:「乾隆年間金廈形勢,大小擔島捍廈門外港之門,烈嶼當兩島之軸,其海疆形勢在金廈地位之重要。」故有福建水師提督沈廷耀,於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巡視大膽島防務時,在北山題刻「閩南保障」,以彰顯其重要地位;提督中軍參將施必功亦多次登臨大膽島,在南側山窪闢建渡口,留下號稱「第一津」之石刻。顯見大膽島的戰略位置,自古深受兵略家之重視。
清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同安人蔡牽率海寇進襲大二膽島清軍防地,閩浙總督白玉德為防蔡牽再度來襲,由官員認捐四八三○圓,向廈門行商募款四四○○圓,建蓋大膽山寨城,並有碑群載述始末,今立於廈門大學原圖書館南側,史料珍貴,由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碑文摘錄如后:
「廈門海口有大小擔山二座,對峙海中,為金廈出入門戶,並在兩山腰間建設砲台各一座,派撥弁兵防禦,嘉慶壬戌夏,洋盜蔡牽駕船乘夜突至,數百人蜂擁上山,弁兵倉卒致被戕傷、搶去砲位。弁兵數十名腹背無應、勢難固守,必須建築寨城二座,上設大砲、堆積滾木壘石、以上臨下,盜匪斷不敢登寨,庶可永資保障……。建築寨城二座,周圍三十三丈、城垛高一丈四尺六寸,寨內各蓋兵房九間,以資弁兵棲止,藥庫一間以儲藥鉛,上蓋望樓一間,輪流守望,於是年九月落成,嘉慶八年歲次癸亥,總督閩浙使者白玉德記。」由史誌可證大膽島一嶼,據九龍江口而控金、廈兩島之安危。
誦清堂詩文集(清‧林豪):「凡海船渡廈門者,由烈嶼而北過鳥礁、草嶼,轉而西南入白石頭、曾厝垵以至玉沙坡,直扺廈門港。若由烈嶼東南出覆鼎嶼、虎仔嶼,經大小擔以入廈門,則係外洋水道。」大膽島自古即為金廈主要航道,海中門戶。
金門縣誌載:「大擔在烈嶼西南,其形如鵝游水,長頸昂首,北山如頭而南山如身也,其他諸島嶼,排若雁齒,聯如貫珠,難以一一名狀矣。」又載:「大擔周圍五六里,與小擔嶼並峙,中通一港,曰大擔門,勢聯浯嶼,外達汪洋,險與浯嶼同。巔曰天燈山,海舶入廈以此為準。舟來者遠以南北太武山為準,近以天燈山為準。」及:「清道光十九年,鴉片禁嚴,有夾板船詭稱遭風,往來大小擔洋面,適提督陳化成哨至,遂揚帆去。」大膽島扼控著廈門港口及航道,屏障廈門港的安全。
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大膽島海域附近,發現不明國籍軍艦七艘停泊,廈門一帶示警,軍艦旋即離去,研判為日艦試探中國防務虛實,日本侵略的觸角已伸向中國東南沿海。翌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十月、日艦浩浩蕩蕩開到廈門港外,胡里山砲臺的要塞發砲反擊,未爆彈落在二膽的獅球嶼上,廈門、金門旋即被日軍佔領,當時國軍恐日軍軍艦進軍內地,在九龍江口浯嶼與大膽島間,炸沉商船數艘以堵江,遲滯日軍之迅速進展。民國二十九年,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反共和平救國軍」,閩南警備司令部駐防浯嶼,派一中隊駐守大膽島寶靈寺內,對往來商輪臨檢勒索。
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激烈,共軍渡江後勢如破竹,八月中旬共軍陷福州,國軍以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上將,坐鎮金門整頓防務,十月十七日共軍以第十兵團攻陷廈門,附近島嶼亦相繼陷落,唯大二膽島卻依然在國軍掌控中,斯時,金門已岌岌可危,大二膽島因地處偏遠,補給非常困難,隨時都在準備撤守之中。所幸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大捷」,才使金門與周邊列島得以屹立不搖。
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共軍渡海攻擊大二膽,以一加強營強行突襲,激戰晝夜,卻悉數就殲,國軍以寡擊眾,在千鈞一髮中贏得勝利,這場小兵立大功的戰役,使大膽島聲名遠播,史稱「大膽島大捷」,對穩定台海情勢,居功厥偉。
大二膽島為國軍據守,但在九龍江口的重要島嶼,還有在大膽島南方的浯嶼和西南方的青嶼﹙又稱下青嶼﹚,均落入共軍之手,不過青嶼面積太小,駐軍僅能有班排之容量,浯嶼近南太武山腳下,岸上步兵武器就足以封鎖,在軍事功能上無法凸顯,戰術價值不能與大膽島相提並論,因此,在地理形勢上,控制廈門港之交通要道,掌控權操之在大膽島手上,中共怎不視為眼中釘,非除之而後快,才有爾後屢次戰役之發生。
廈門地處九龍江口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和澎湖列島遙遙相對,大膽島在廈門港外,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形勢。大膽島距最近的白石砲台約四千多公尺,距廈門大學約五千公尺,因此,國軍據守大膽島,在戰略上無異像是一艘深入敵前的航艦,可掩護金門烈嶼側翼之安全,亦可以其火砲威力遮斷廈門港交通;大膽島可增加金門的防禦之縱深,遲延敵人進攻金門的時間,反之,若落入敵方之手,只要在島上安裝大砲,可一直打到金門南海面,控制著金門的南海域,敵我之形勢必將完全改觀,八二三砲戰時,國軍的強行登陸運補,就無法順利進行。(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