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島風雲
大二膽島逼處敵前,首當其鋒,敵軍重迫擊砲均可射及,共軍艦艇亦能瞬發即至,故島上官兵需隨時加強警戒,防敵之襲擊。由於南面受南太武山、煙燉山一帶高地,西受白石砲台至雲頂岩之瞰制,東有浯嶼牽制,三面環敵,使島上活動頗受限制,一旦發生戰況,就最近的援軍也在六千公尺之遙的烈嶼,海上運補尤為困難,唯有獨立作戰、死裡求生,才能克敵致勝。
廈門港自古即是天然深水良港,是中國東南沿海貨物的集散地,極富商業價值,國共對峙後,被大膽島封鎖而成為死港,曾造成廈門島物資缺乏、商業凋敝之窘狀,中共不得不疏散島上居民,安插下鄉落戶,廈門頓失其歷史光芒與價值,九龍江的生命全扼控在大膽島上。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八日,「中」美建交,中共宣布停止砲擊金門,我方亦善意回應,即令大膽停止對廈門封鎖,才解除被封港窒息三十年的命運,由於大陸近來推行經濟改革,廈門已恢復港埠運作功能,而建設又一日千里,已展現蟄伏後的能量。
當年大膽島不但阻礙廈門的繁榮,使其經濟落後,也間接影響到大陸東南沿海的進步,大膽島一個小小孤島,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何其偉哉!大膽島亦是捍衛台澎金馬民主自由的海上長城,為兩岸人心之所繫,亦如其精神指標「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何其壯哉!
這在輿圖上微渺如塵礫的島嶼,卻在歷史的狂流中,屹立九龍江口,連結著金門、烈嶼,像璀璨的龍珠,光芒照耀著兩岸人心,啟動了「大膽島風雲」的歲月。
附 註:
一、據閩八志載:九龍江有《九龍戲于江》因名。九龍江為福建省第二大河,發源於閩西山區,流經數千座土樓星羅棋布的大地,和高嶺低丘的山谷之間,匯眾溪滔滔江水奔騰入海,總長度1,923公里,流域面積達14,741平方公里,流經三明、龍岩、泉州、漳州和廈門,橫貫閩南金三角地帶,唯廈門成為九龍江流域最大受益者。
二、古籍中之「大、小擔」,小擔即為今之二膽島。
二、消失在風中的海上明燈
「大擔島燈塔」,這個被世人遺忘的名詞,然在六十一年前,大膽島上的燈塔卻像是一盞海上明燈,是廈門港航道的航標,也是廈門港的守護神,指引著商輪安全航行。
大膽島與二膽島間水道深二十幾尋,水流湍急、底無暗礁,唯海面不夠寬廣。二膽島前方水道中尚有三膽、四膽、五膽等礁石小島,不利萬噸大輪航行。唯浯嶼前水道深三十幾尋,海面廣闊,為廈門港最佳進出的「黃金水道」。
滄海紀遺載:「大擔嶼澳:上有汛所。澳在嶼內宮前,內打水四、五托,粉沙泥地。西有沉水礁。擔門外打水八托。北風,可泊船取汲。」
澎湖廳志:「來自波斯或東南亞的番船,自粵海抵閩粵交界的南澳島後,即進入漳州海域,過浯嶼即是泉州海域的大擔、小擔和烈嶼,經料羅、圍頭洋面後再往泉州港,……」泉州自明朝已是中國東南第一大商港,海路航運非常發達。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平定台灣以後,廈門成為泉漳海灣的主要港澳,乾隆年間為渡台的主要口岸,船從廈門出港,以過金門才算出洋,欲進廈門港灣,則以目視南北的太武山以及大膽島的天燈山為準,斯時帆檣出沒頻仍。
福建通志:「大擔門以外,汪洋大海,金門鎮標所專管。」大二膽島在廈門灣外,自古已成海上重鎮,福建水師為其巡緝內港汛哨重要之據點;而自乾隆年間始,大二膽島海面已成由閩南通往西洋、東洋、下南、上北四條航路的必經之地;清代由金廈航渡台灣,從「大擔門」出港,藉一帆風力遠渡橫洋,拓荒者不畏海道之險阻、絡繹不絕。
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滿清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賠款及割讓香港,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開放中國沿海門戶,廈門港即成為東南沿海主要通商港口之一,當輪船取代了帆船,港埠日漸擴建,洋輪進出頻繁,航線遍佈世界各地,唯因大膽島附近島礁眾多,常有商輪在附近觸礁遇難,清廷在外交壓力下,將通商口岸海關委由英國人管理,遂委託英人在大膽島興建導航燈塔。
「大擔島燈塔」建在南山的最高頂端,因山高九十八公尺,極為適合燈源高度,所以無需再建高聳塔身,只以混凝土建造四方形塔基,以磚塊建觀景台,四周建有圍欄,在台上用鐵架造六角形塔屋,三面為牆、三面透空,圓斜面尖頂造型,白色粉刷、高約五公尺,造型簡潔美觀。
燈塔光源為燃燒電石氣,用水晶體透鏡反射發光,閃光燈每五秒一閃式(民間俗稱七步一轉,因古時缺少計時器,以行走步伐替代計時),發白光,光力可照數公里之外。燈塔除了指引航道,也做天候、海象等之記錄,並負有對廈門港示警聯絡等功能。
目前,中華民國海關對「大擔島燈塔」已無任何資料可查,憑空消失得無影無蹤,唯中國海關尚有蛛絲馬跡可尋:「塔高、燈高不詳,光程11.3浬,燈塔建造在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與東引燈塔同時建築完成」。英人建大膽島燈塔之同時,並在下青嶼建造輔助燈塔,青嶼距大膽島近在咫尺,燈塔建在高聳峭壁上,為一盞固定式、發黃光、不旋轉的燈塔,共同引導廈門港商輪進出航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