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膽島風雲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馬騰。
點閱率:1,226

寶靈寺之前殿為拜亭與鐘鼓樓,中殿為八柱重檐式建構,供奉著媽祖神像,端坐的龐大金身約兩公尺高,形態端莊慈祥,兩邊有順風耳、千里眼配祀,座後龕有十八羅漢塑像,雕工精緻栩栩如生,非常的精美傳神。後殿要經過天井,爬升十餘石階,高高建在坡地上,供奉著觀世音菩薩,金身面海凝視、佛容莊嚴,兩側有神龕配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兩側為釋仔寺,右側因順著地勢建築,房舍漸次升高,高的稱為是媽祖娘娘的梳妝樓,房舍供僧侶居住、低的房舍做為膳房。左側房舍臨海,供奉文昌公,並有素淨膳房數間供香客借宿之用;整個寺院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為三進落二護龍建築,殿宇規模俱備、建築結構古樸、氣勢莊嚴宏偉。
寺貌古色古香,飛簷翹脊、雕繪樑柱、木質窗櫺、浮雕壁堵、磚雕石刻等甚為豐富;寺中匾額林立,大部份為康熙、雍正、乾隆年代御賜或地方官員敬獻,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三百多年古剎。寺院內植竹種花,佈置玲瓏有緻,環境幽雅,頗具詩情雅趣。每當風和日麗時候,廈門一帶商旅、香客遊人僱船登島進香,前來朝山頂禮膜拜,廟內香火裊裊。登島人將小船停泊在宮口沙灘處,纜繩繫在榕樹下的石頭柱上。
昔時寺內有僧人住持,菜姑數人協理寺務,住僧躬耕自理,自食其力,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然因島上必須自給自足,僧人除耕種外,在天候惡劣無人登島時,僧人也在海邊採紫菜和漁撈,所以寺中僧人私下並不忌魚腥。寺之北側有田地數畝,旁有一水井,為僧人耕種灌溉之用,並取井水烹茶招待登臨遊客,因甘甜芬芳而讚不絕口,古井為磊石砌成,井口狹小,無法大量取水。
宮口碼頭平時就是作業漁船雲集,遇到風浪大作時,閩南七縣的漁船都趕來避風,桅杆連綿不絕,漁家攜家帶眷上島憩息,燒香許願、祈求保佑海上平安,並補給飲水,把漁獲的丁香魚曬滿整個宮埕,在寺後的大石坡上,到處都是曝曬的黃魚乾。
每當黃昏夜幕,媽祖座前的長明燈,照亮整棟廟宇,門戶暢開、燈火通明,留宿香客與捕魚人,齊聚在宮口埕,大家圍繞著一盞桅尾燈,老老少少席地而坐,喝茶聊天、擺龍門陣,有人講古、有人唱曲,一派昇平景象,像是遺世的世外桃源。
在寺後側的巨石縫中,有一滴水甘泉,芬芳清涼、可生飲,人稱「佛祖乳」,傳說此泉在災難飢荒時,會流出米糧救助災民,也會拒盜匪強寇,但因遭宵小覬覦破壞而不再出米,只有泉水終年不絕,登島人都會取來解渴,祈求身體健康。
寶靈寺之靈氣,島上風光明媚,當年的文人武將、名人賢士,在天氣晴朗時,三五好友結伴,僱一葉扁舟,登臨進香遊覽,至此都會一抒胸中塊壘,即興賦詩題字,因而留下珍貴的墨寶石刻,遍佈在寺後整座石頭山坡上。
烈嶼人只把大膽島當做往來廈門的中繼站,以前要到廈門探親或經商,或到南太武山去砍柴取薪,偶會上島歇歇腳,並向住僧討水喝;打漁船遇到大風浪時,就把小船靠在宮口,卸下風帆、拴住纜繩,到寺裡借宿避風過夜。青岐人喜歡呼朋引伴,一起到大膽島砍柴或漁撈,或到礁石間撿拾貝類,有時就自備糧食到寺裡借住數日,謂之「站嶼」,都會有很豐富的收穫。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起,有廈門一家三人借住在寶靈寺避禍,人都稱「大擔成仔」,擁有自家小船一艘,往返廈門之間,採購些洋火、香煙等日常雜貨販售,做些登島人的生意。
民國二十九年三月,汪精衛叛國組織偽政府,成立「反共和平救國軍」,閩南警備司令部派穆清華為司令,駐防浯嶼,派第一中隊長韓金山率數十人進駐寶靈寺內,任用烈嶼青岐人洪根福(目前為烈女廟住持)為隨扈兵;軍人曾將匾額卸下,舖成整排當做床舖板使用,名為在島上進行訓練,實為守住廈門港口,並配備快船兩艘,對往來商輪進行臨檢勒索。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消息傳來,救國軍頓起內鬨,利用熟睡時群起誅殺親日派漢奸二十幾人,自相殘殺,血濺佛門聖地,隨後撤至漳州接受中央國民政府收編;血案發生後,住僧與大擔成仔恐被牽連,連夜逃回廈門,寺廟從此無人管理,遂漸現破敗跡象;菜姑轉往金門水頭金水寺任住持,不久即還俗嫁至烈嶼青岐,菜姑養育一女嫁至后頭村。
國共內戰烽火再起,民國三十八年國軍佔駐大膽島,駐紮在北山的部隊將古寺做為伙房之用,民國三十九年大膽戰役時,被稱為「三谿之神」的炊事班長周岳山,帶領班兵據守在寺後高地,猛向進攻的敵軍投擲手榴彈,造成敵人重大傷亡,自己也中彈英勇殉職。(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