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膽島風雲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馬騰。
點閱率:938

抗戰時期,民國三十一年二月(農曆正月十四日),我地下愛國組織成員許水龍,在烈嶼青岐行蹤不密被日寇破獲,中央第二十五集團軍諜報室情報員許順煌,以及擔任通訊員的青岐漁民洪水尚等十一位被捕,經嚴刑拷打後,將人犯綑綁成一長串,押解上船前先用木棍擊斷小腿骨,以防其脫逃,再押到二膽島揮大刀一一斬首;事後第二天,受難者家屬上島收屍,然已不見其屍首,抗戰勝利後,發現在大膽島北山有一「忠魂塚」,疑是烈士們的忠骸之所,而今忠魂塚又毀於戰火,舊址已無處可覓尋。
國共內戰時,大膽島一役,一條小小中央沙灘,成為決戰點,昔日血染黃沙之地,多少英靈埋骨於此;筆者六十三年駐守島上時,部隊因構工取沙,曾在沙層中挖到數具骨骸,與有「八一」標誌圖案的銅皮帶頭,將其收集後寄放在北山寺供奉,讓其英靈安息;小小的北山寺,不但是供奉原有的神祇,也收容了戰爭的無主孤魂。
「大膽島大捷」的第一功賴生明,獲選為國軍第一屆戰鬥英雄,另有鄒仕錄由北山向南山聯絡時,腹部受到重創,仍爬向目的地完成任務,後因傷重不治,評為作戰第二功;北山炊事班長周岳山,在戰鬥中率領炊事兵,猛向共軍投擲手榴彈,造成大量傷亡,不料被傷兵還擊而英勇殉職,評為作戰第三功;胡司令官稱譽為「三谿之神」與「三谿之魂」。英雄們已逝,鄒仕祿、周岳山入祀金門太武山忠烈祠,賴生明題書留下「莒光樓」三字,並曾將其文物陳列在樓上供人瞻仰,其英名永昭,堪為國軍忠勇典範。營長史恆豐是陝西大漢,所率部隊只有兩個步兵連、一個機槍排和六○迫擊砲排,共計二百八十九人。在大二膽島駐兵月餘,深知退此一步即無死所,戰前即以胡司令官親手寫的「生死榮辱錄」鼓舞官兵,要有與島共存亡之決心。
當共軍船團相繼進至海灘一百多公尺時,島上守軍已可看到機帆船影,史營長沉著下令︰「非有命令,不作射擊」,待其進入有效射擊距離,立即下令射擊,使共軍傷亡慘重,重創共軍士氣。戰鬥中,共軍冒死突進,南山和北山部分高地失守,雙方失去聯絡,戰況不明,待派赴北山聯絡的傳令兵回來,獲悉北山狀況後,認為尚可放手一搏,即決定僅留一個班於南山高地,大膽地抽調所有兵力,斷然向北山實施逆襲,終全殲登陸之敵軍。
 戰爭之成敗取決戰場指揮官之領導統御和決斷力,史恆豐營長在「戰前」能穩定軍心,在「迎敵」時能沉著冷靜,在「逆襲」時能果敢機動,史營長其剛毅堅定之信心與決心,可謂此戰役勝利的主要關鍵,值得吾人激賞。而史營長卻只獲得記大功晉升中校之獎勵,戰役中之戰功--「戰鬥英雄」,卻全推選士官兵為代表,做到獎由下屬受、責在長官負之情操,可敬可佩。
據史將軍陳述,在戰爭結束之作戰檢討會時,長官認為:「未讓共軍後援船團繼續登陸以擴大戰果,形同把送到嘴上的禮物不要」,而受到檢討。而史認為當時我軍能作戰的兵員僅剩百餘人,而俘虜多達二百五十多人,俘虜比自己的兵員多,而且兩軍傷患哀嚎不絕,都需要急速救治,同是中華同胞,豈是上級指示的「斷然處置」可以解決,因而意見相左,而未被長官所認同,其宅心仁厚、慈悲襟懷更是令人敬佩。
史恆豐戎馬生涯中,多次駐戍金門,民國五十六年史恆豐為上校副師長,再回大膽島擔任指揮官。五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十周年」時,兩岸對峙緊張,金防部為鼓舞士氣,派其前往各軍駐地,親自講解「大膽島的作戰經過」,時已相隔十八載,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當時筆者曾為席下聽眾,已無法體會當年史營長之處境和用心。(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