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之歌
金門縣文化局出版的兒童故事繪本「水獺找新家」,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童書,將金門推有的獨特動物「水獺」,讓水朋友從小了解,進而關心水獺的生態環境,是一本極佳的環境教育童書,讓我們的生態保育可以從家庭紮根開始。
金門的水獺,為瀕臨絕種珍貴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早期台灣和澎湖還可發現牠的蹤跡,但是現在卻因為台灣和澎湖海岸受到嚴重汙染,只有金門還有水獺。根據台大李玲玲教授的調查研究指出,水獺是半水棲性的哺乳動物,牠位於食物鏈的上層,在水域生態系食物鏈中,是最高層的消費者,一旦水域受到污染,牠們是最敏感也是最先消失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優劣的指標。只要水域的魚蝦受到污染,牠馬上會受害,全世界的水獺都受到很大的威脅,目前只有金門的水獺仍有一些好的生活空間,但是這樣的環境需要大家一起來愛護。水獺為食肉目、貂科動物,一般體長約65-82公分,尾長則約30-50公分,尾的基部十分的厚實,而其後則逐漸尖細,鼻裸露呈盾形,耳朵、鼻內皆有瓣膜,頭與頸連貫呈流線型,四肢較短,爪則十分的強壯,趾間且有蹼,十分善泳,尾具有舵的作用,身體上部及尾部毛色呈黃褐色,其唇、喉及腹部中央則為淡灰色,水獺生性擅泳、擅潛水,其生活行徑很固定。
水獺約於每年10月交配,懷孕約需二個月左右,每胎產2-3隻;交配期外,則常喜單獨行動,頗具領域性,其平均壽命約19年左右。水獺的幼獸,通常要在二、三個月大才開始外出覓食,其幼兒約一年左右後離開母獸,就開始獨自生活。水獺身上的皮毛十分的特別,如果牠在海水中浸泡時間太長,海水中的鹽分,會造成皮毛防濕、保暖的功能下降,所以觀察水獺會發現牠常在上岸後,選擇在淡水中將鹽分洗掉。
金門水獺的密度,根據台大李玲玲教授的調查研究,在金沙溪、前埔溪一帶,每公里就約有一隻,其密度高於國外文獻的紀錄,金沙溪的長度不過六、七公里,竟有二十幾隻水獺;前埔溪約只有三公里,卻有十一隻水獺。這樣的調查結果,比以前國外文獻中所記載過的密度還高。研究人員是藉由DNA的分析(採集水獺排遺進行DNA樣本分析),國外的文獻資料則是每二、三公里才會有一隻。這項研究結果,是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那金門究竟有多少水獺?依據台大李玲玲教授調查,金門全島的水獺,可能還有約一百五十隻;不會超過兩百隻。
金門有水域的地方,幾乎都有水獺的蹤跡,因為牠是屬於夜行性的動物,因此要觀察並不容易,但是可以觀察牠的排遺及足跡,從排遺可以了解牠所吃的食物,因為牠喜歡吃魚,所以排遺會留有大量的魚鱗、會有腥味,也可以從牠經過的草地小徑,了解牠生活的路徑,有時候也會發現其排遺有紅色的碎殼,那可能是牠到海邊吃了螃蟹。
李玲玲教授的研究團隊長期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金門島的東南(前埔溪)、西北(慈湖)、東北(金沙溪)、中部(太武山流域、蘭湖、瓊林水庫、陽明水庫)等水系的水獺基本上是不相混雜的,但卻可能透過中部的水系,向其他水系遷徙。在金門中部的水系中,蘭湖和陽明湖經過浚深之後,結果卻對水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水獺出現永遠不回頭的情況。其中,在2006年曾發生車禍死亡的水獺,研判可能是已經在陽明湖居住五年,曾在當地生兒育女的老水獺;而榮湖、金沙溪浚深後,因為有斜坡的恢復,水獺還有機會重回棲地;金沙水庫的因為做得太深太陡,天生短腿的水獺,會有進得去卻出不來的情況,這樣的環境造成水獺的數量因而大量減少。
金門開放觀光以後,大量的建設快速的改變了金門的環境,尤其是水泥化的增加,特別是很多溪流水體紛紛被舖上水泥或石塊舖面,嚴重的影響了水獺的生活,讓牠們的覓食環境充滿危險,甚至不易進入覓食。其次開放觀光之後的金門,人潮變多,車潮也增加,水獺的夜間生活險象環生,車禍的事件常常造成水獺的意外傷亡。
對於水獺的保育,李玲玲教授曾經表示:金門人應該思考水獺在世界上的定位,思考水獺在金門的定位,思考水獺在生活上的定位,在生活富足的同時,也要維持環境的品質,讓越來越稀有的一些動物,能繼續在金門存在。水獺對環境的需求與人類對環境的需求類似;牠們的存在,反應了生活品質,反應了生態保育對環境的重要,因此,濕地和水系,不只對水獺很重要,對人類也很重要。
水獺是金門極為重要的珍貴野生動物,希望透過「水獺找新家」故事繪本,從豐富的繪圖及生動的文字敘述,讓小朋友了解水獺的生活及其生態,並且了解金門濕地、水系的多樣生態環境,因為了解才能關心金門的生態環境,進而為保育水獺而努力。
為了推廣水獺生態保育,我曾試著寫了淺顯短詩,並央求學音樂的肅池學長為短詩譜曲,希望透過童謠的傳唱,讓金門的孩子親近水獺的生活空間,並且關心牠、愛護牠,讓金門的自然生態多樣而豐富。
將水獺之歌詞曲發表於報紙,如果小朋友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吟唱,就是與水獺交朋友的第一步啦!歡迎大家一起來唱:水獺之歌。並且感謝肅池學長的共襄盛舉,一起來推動水獺的生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