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
北風呼呼,你,瑟縮的躲在厚重的大衣內,木麻黃針葉婆娑在耳邊哭號不斷,四處闃黑,只有懸掛在樹枝上隨風飄揚的白布螢幕,時而傳來轟隆轟隆砲彈戰火的聲光影像,才照亮鬼魅似的黑暗大地。
愛哭愛跟路的囡仔,坐著帶去的圓板凳,總是努力張開眼皮,仰望著大螢幕,看著似懂非懂的電影劇情,然後再似睡似醒的撐著精神到劇終。
這些零碎的兒時畫面,你以為時間夠久,已遺忘;或恍惚間誤以為是前世發生的人生片段。
多年後,在客廳的螢幕裡,黑白片轟隆轟隆砲彈聲的畫面,喚醒了埋葬在記憶深層關於童年的點滴。原來,不但沒忘記,還打自心底抽個筋,畫面一出現,啪啦!馬上憶起是那遙遠的年代,村莊外,南山頭營區裡,冷冽冬日露天電影深刻的一幕。
今夏,孩子帶回她的暑期讀本-《西線無戰事》,一本你慘白青春少年時期的讀物,內容大意隱約記得,細節已模糊。孩子更進一步的買回DVD片子,邀你一同觀賞。類似記憶深層裡的畫面,看得你情緒排山倒海、不可收拾的散開來。
因此,在接下來幾天的早餐桌上,你央求你的孩子為你講述書中的故事情節,藉它好似在為你複習飄逝的歲月。她敘述著,你聽得津津有味與引發更多的深思來。
她說,《西線無戰事》是描述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男主角與其十七、八歲的友伴們,在課堂上受其師長鼓吹愛國主義思潮,青年熱血沸騰,從軍報國,成為了年輕的學生志願兵。初入軍伍,原本還抱持著熱情與激奮,後來一再的在危險的戰壕生活中,體驗到死亡、孤獨、恐懼與了無希望,才發覺戰爭的現實與殘酷。
戰爭的不停歇,導致後來徵兵的年齡層愈往下尋求,甚至到十六歲以下的童兵。前方的節節敗退,而後方卻迷漫一股打勝仗需徵召更多學生志願兵齊赴前線的謊言。有一次,男主角休假回家療傷,當他回到學校教室外,聽到師長們在教室內,大聲疾呼、矇騙、鼓動無知純潔的青年學子們,趕快上戰場,馬上就要打勝仗等等,這和他在前線的遭遇是大相違背。在前線,他們是無知的砲灰,無時無刻不面對饑餓、恐懼、受傷和死亡的威脅。他們人生才剛要開始,生命還沒有紮根,但是很快的就被戰爭捲走了。
戰爭,無盡的悲哀與荒謬,恐怕只有身歷其境的,才能了解!
這一個故事,表面上,她訴說你聆聽,她並不知同時你也偷偷的進行一項秘密似的印證,印證那些與戰爭有關但飄逝的歲月,是否真實的存在過你的生命裡。
那時,是兩岸對峙、拔劍弩張的年代,戰爭應該是像影子在家鄉伴著你成長著,它就像空氣般存在你生活的四周。只是在你那種年紀,以為天空永遠是藍色的年紀,如果真有戰爭的煙硝味,當是習以為常了。畏懼?嚴格講談不上或者太懵懂不自覺。譬如說,單號的夜晚,躲防空洞聆聽彈殼鏮鏘落地聲,翌晨,果然母親大人的廚房因砲彈開了個洞,回想前晚躲防空洞的心情,當時只覺得睏倦,與抱怨砲彈惹麻煩,為何擾人睡夢。
或者,有時村莊裡迷漫著一股詭譎的氣氛,要家家戶戶儲水備糧,晚上燈光不可外洩,因為要「演習」。四周緊張的氛圍,大人欲言又止的言談,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樣子,彷彿將有石破天驚的大事發生或風雲變天來。小小心靈,不知恐懼,反而心中竊喜,作生意的家庭永遠不能同桌吃飯,終於有機會一家人可以關起門來享受短暫聚在一起的家庭溫暖,或是期待有什麼劃時代的大事發生。但是,兩、三天過後,演習完了,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又恢復平靜的日子。
及長,渡海到比母島還大一點的小島唸高中,那時有一門課程叫「軍訓」。當教官在台上,口沫橫飛的教授主義國家服從等形而上的教條時,你表面乖巧骨子裡叛逆的思想已不知漫遊到何處,唯有每學期一次的射擊打靶才能令你精神亢奮。子彈裝入彈匣,槍柄緊貼胸膛,把遠方的槍靶人形自分成上中下三等分,集中焦點自瞳孔穿過槍口,瞄準到最下方的那一等分。那是受過民防隊訓練的二姐口提面命的要訣,果然,六發子彈從無一虛發,每一學期的打靶課你都神氣的滿分過關。那時,不知打靶射擊與戰爭有什麼關聯,從小日日聽慣南塘山麓靶場砰砰的聲響,等到自己親自上陣竟然是這等刺激的心情。
幸虧,在你成長的歲月,戰爭並沒有真正的發生。但是,想想,有戰爭影子的童年生活,讓你生命旅程的萌芽期更紮根,日後更能體會他人因戰爭帶來的不幸遭遇。
後來,你完全的遠離母島,接觸到五光十色的都會繁華盛世,有戰爭影子的生活從此消失殆盡。迨踏入職場,大量的接觸到異國人士與異國文化,因戰爭帶來的不幸,透過外邦人士之口緩緩道出。彷彿,在戰爭面前,生命如螻蟻、如蜉蝣,如輕如重,莊嚴與卑微,端賴它啟動一線間…。
亞洲金融風暴,印尼雅加達批發街上的老華僑如此敘述著:
「真是太恐怖了!街上的暴民失去理智,衝進去我的店裡毀壞一切,燒房子燒車子,一輩子在印尼的心血毀之一旦,一輩子也沒有碰過這麼恐怖的事…。」這尚不是戰爭,直叫老華僑驚嚇得叫唯一的獨生子,趕緊移民澳洲。移居西非象牙海岸的台商好友張大姐,描述她在異地內戰時,拋下所有家當,逃到鄰國上伏塔避難。戰亂稍息,重回到居住地,又如何與上門勒索的游擊軍周旋、保命與生存下來。她細訴,你聽,雲淡風輕的口吻,彷彿他人故事般,內容的驚險與困頓,聽得直叫人瞠目結舌。離家千萬里外的遊子,孤零零的在異地生活,無助與無所屏障的無奈,你不是她,感受卻彷彿是她。但是,經過戰爭的洗禮,她似乎變得更堅強與處變不驚,每每從國際新聞得知她所處之地又有內戰時,打電話問她可安好否?她都從容的說:「沒事,沒事,那是一小撮人在北方的戰爭,因為政府沒有遵守諾言,給予他們戰後應得的報償。」
可惜的是,象牙海岸的首都-阿比尚,昔日有「小巴黎」的美稱,也因這場內戰,經濟地位一蹶不振至今。
而受戰爭荼毒最深的國家,伊拉克,不遑多讓了。
學習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總要從兩河流域認識為開始,這個地理位置相當於今日的伊拉克。與伊拉克人結緣甚早,一路聽聞他們因戰爭帶來慘痛遭遇的點滴點滴,彷彿感同身受,一顆心揪成團球,沉重,還是沉重。
你的伊拉克朋友說,以前他們的錢幣一塊Denir等於三塊半的美金,今日一塊美金等於當地貨幣1185 Denir。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每個國家生活往上提升,只有他們的生活後退,那是因為戰爭。
最早久以前,你的伊拉克朋友,一二三四五六,共有六位聯袂來台採購,在你的辦公室裡,指著地圖,告訴你他們來台灣一趟的不容易。首先,從首都巴格達到約旦境內的一千多公里的車程,風塵僕僕趕著路,抵約旦首都阿曼申請簽證,然後飛機飛往曼谷或香港再轉機到臺灣。說起他們自己國家的歷史,不禁眾人咬牙切齒的齊聲說,他們「恨」美國,你聽了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怎麼會呢?因為來自小學的記憶是,天天吃著美援的乳酪餅與麥片粥為營養午餐。美國,這個你以為對台灣小孩最友善的國家,原來在他人眼中彷彿是邪惡的魔鬼,而這些「他人」正慢慢的變成你的朋友,你的工作夥伴。一下間,打破一直以來的認知,其震驚與衝擊,潮水般的湧向那時年輕且不甚經事的你。
他們的恨意,讓你明白天空底下不盡然是藍色,還有其他顏色。
他們的恨意,讓你明白每個人所處不同的環境下,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立場。
他們的恨意,讓你從此學會站在他人的位置看待事情。
但是,了解到他們的恨意背後,是因為在他們的國度裡,每日每月都有為數不少的兒童,還來不及長大便永遠告別世界。最大肇因是醫藥的缺乏,而這一切又歸咎於戰爭。
有一次,你載著來台的伊拉克朋友驅車準備南下,在車內他咳嗽不已。他請你上高速公路前幫忙買成藥,你回說在台北沒人買成藥,有病要看醫生,一瞥到前方的診所看板,二話不說便押他入內。兩天後,他對你感激涕零,直說台灣藥品多神奇多有效。聽在你耳裡,百感交集,不由得喚起生病了看石鼓山衛生連的那個年代,氣喘發作的小孩,沒有治療的藥,夜裡墊高兩條棉被,呼吸困難,眼睜睜的捱到天亮。
所以,他的話語令你不勝唏噓,在你認為最平常不過的有病看醫生的台灣文化,在戰爭的蹂躪下,你的理所當然是他奢侈的幸福。
恍若隔世,常在小說或戲劇裡看到的字眼或情節,總是隔一層不那麼真實。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烽火熊熊燃起,多年下來培養與伊拉克朋友們的情誼,尤其感受到他們回教徒的忠誠、溫厚與良善的特質,總與你母島鄉人有一份相似的熟悉感。因此,惦念他們在無情的戰爭下,是否安然無恙否?就像惦念你的鄉人親戚般。後來,戰爭稍停歇,旅行到了中東阿聯,當地友人電話告知有人急欲見你。待見到了那人,兩人激動不已,那人說:「你好嗎?」你也說:「你好嗎?」霎那間,兩人一再重複唯一的一句:「你好嗎?」因為那人剛從烽火漫天的伊拉克來。當下,如不是男女授受不親,你真想上前給予大大的擁抱。彷彿間,過去舉凡電影戲劇小說所形容的-「恍若隔世」其感受之深刻,莫此為甚。
近年來,你的伊拉克朋友來台,總是訴說著遭遇的無奈與令人哀傷的事:有人的兄弟被綁架給了錢但還是被撕票了,有人工廠關門了,滯留埃及或約旦有家歸不得。他告訴你,這時候巴格達依然不安全,你,還是不能來,這一切苦難,始作俑者都是戰爭。
待你行走到地球各個角落後,終於,你發現戰爭未遠離,只是以不同的面貌出現。錯綜複雜的心情,你彷彿自長長的一個夢裡醒來,吁了一口氣。西線無戰事?但願戰事下人類的悲情與苦難,減低,再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