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七夕乞巧望秋月月下穿針拜九霄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再勇。
點閱率:1,303
字型大小: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中華民族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相傳七夕是織女與牛郎鵲橋相會之時,凡間的婦女在月夜下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智慧,乞求巧藝,因此又稱乞巧節。其實,七夕乞巧最早源於漢代,這在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就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
在金廈,在閩台一帶,少男少女們相約黃昏後,在花前月下坐看牽牛織女星;大姑娘小媳婦自覺自發地聚集葡萄架下,穿針乞巧、禮拜七娘。「七娘媽,七娘媽,教我織布,教我繡花,教我織布做衣褲,教我繡花水當當……(閩南語)」在如煙的雨絲裏,孩童們邊跑邊興奮地念唱的這一童謠,展現的就是閩南婦女在七夕向織女乞巧的習俗。
小時候,每每七夕節前夕,我總是仰著臉,天真地問母親許許多多事兒。「阿母,為什麼七夕看不見喜鵲兒?」「阿母,怎麼年年七夕都要下雨?」母親總是耐心的不厭其煩的重複著那些個話兒。「喜鵲兒上天河搭鵲橋去了。」「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高興啊,高興了就流下了幸福的淚水,淚水從天上落下來就化成雨水了。」長大了更深信,母親說的一點沒錯,喜鵲上天搭橋了,古人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在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就說了,「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而織女的喜極而泣的相思雨,則是時令已進入了雨季,人們豐收的季節快到了。
黃昏時分,細雨濯洗過的天空顯得特別清亮清澈,空氣中偶爾飄來絲絲香味,那是人們正在拜織女。各家各戶一如既往的早早的在大門口擺好香案,供置油飯、湯圓、水果、胭脂、花粉、鮮花、五子(龍眼、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各色好東西。最感興趣的,還是案頭上擺著的那七條五色線,七根繡花針和纏著紅綢帶的剪刀,這是「乞巧」要用的。母親說,美麗的織女是個刺繡能手,不僅能織出五彩錦緞和無縫天衣,而且心地善良,樂意把自己織布刺繡的工夫無私地傳授給人們,因而每年這個時候,大姑娘小媳婦們都要趁著織女和牛郎相會之際,向她「乞求靈巧」。母親手執清香,邊禮拜邊輕輕念唱(閩南語):「天皇皇,月光光,請七娘媽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只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一番忙亂後,「乞巧」開始了。你瞧四姐,左手拿針,右手撚線,眼睛稍稍一瞄,彩線便「嗖」地輕快地穿過細細的針眼,右手指輕拈,彩線緊貼嘴角,牙齒輕輕一嗑,線就引好了;緊接著右中指微撚,轉個圈,線上尾打好了結,「巧」就乞成了。一旁的頑童看得有趣,便搶著「穿針引線」,左瞄瞄右瞄瞄,線是穿過去了,可又不懂掐線、打結。只好急著找剪刀,忙著叫母親幫忙,惹得姐姐們嘻嘻竊笑。終於搞定時,再看四姐連「菊花圖」都快繡好了。母親說,姐姐們是「得巧」,而我就是「輸巧」了。
「乞手巧,乞心通;乞我父母上百歲,乞我姐妹水當當」。當月上浩空,姐姐們又在香案上擺放了一大盆清澈冰涼的井水,水裏浸著葡萄、石榴等。而後每人手拿一面小鏡子,讓月光從鏡面映到水盆裏,說是誰照準了,誰就又乞到「巧」了。我和調皮的小夥伴們則聚集在旺盛的葡萄架下,耳貼著葡萄藤,好奇的靜靜的聽著、聽著,因為姐姐告訴我們,這樣能聽到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時的悄悄話……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年輕人都把它稱作「中國情人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