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東吳手記》小引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759
字型大小:

1997年,第一次到臺灣,參加東海大學主辦的魏晉南北朝文學研討會,路過臺北,時為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的王國良教授熱情有加,在參觀完故宮博物院後又邀往東吳參觀。
白駒過隙,十年過去了。在王國良教授(時為臺北大學古籍所任所長)和東吳中文系主任許清雲教授的鼓勵下,我接受了劉兆玄校長的聘任,於2007年9月16日到達東吳,開始了一學期的客座教授生活。2008年元月18日離開臺北,前後共125天。
少年不知愁滋味,寫寫詩文,非常快樂。入了大學以後,突然和寫作有了隔膜。
我是金門人,在廈門長大,臺灣的生活,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不存在適應的過程。教書數十年,東吳每週有十堂課,壓力也不大。課餘時間,還可以做做手頭上未完成的課題。東吳大學依山而建,外雙溪從學校門前流過,溪邊有錢穆故居。學人宿舍在半山,入夜,可以聽到溪聲,聽到秋蟲的低吟。在東吳寫的第一篇文章,是到臺灣的第七天。當時無法預計,接下來寫什麼,到底可以寫多少篇。隨手而寫,陸續發表。回到大陸之後,師友不斷建議把這些文章結集。
東吳的生活,交往的多是教授、學生,還有金門鄉人,所寫的人,僅此而已;事,也是與教授、學生、鄉人有關的事,僅此而已。再者,就是遊屐所至,臺灣的北部、中部、南部、東部、離島,只要踐履其地,盡可能把它記錄下來。寫人,寫事,寫風景,偶有所感,隨性發揮,亦興之所至,一併記錄於茲。
鄉人愛我,我愛鄉人;鄉人鄉事,記錄稍多。
所見、所聞,所經歷以至所感,都不離東吳。文三十篇,漫漶無主題,不敢以散文自命,隨筆記錄而已,名之曰「東吳手記」。三十篇中,在東吳寫下的只有十三篇。這十三篇,蒙許清雲教授錯愛,製成電子書,發佈在東吳大學中文系的網頁上。其餘各篇,根據記錄的素材,陸續完成于離開東吳之後。兩三年來,乃系情東吳,不敢忘,也不能忘也。
各篇都盡可能插入一些相關照片,以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
附錄四篇,多關金門的人和事。
2009年3月,有銘傳大學之行,趁便重回東吳。事先沒有聯絡好,錯過校慶。不過,重見了錢穆故居和愛徒樓,會到了許清雲教授和碩士班學生許永德,並且看到溪邊第二教授大樓已經落成,說不盡的喜悅。2009年12月,隨在大陸的金門同胞到臺北,受限於「團進團出」,只能在故宮博物院的半山上,俯看東吳的樓宇,近在咫尺,悵悵然而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