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群人
這一群人,有相同的口音、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回憶,提到遠方的小島,浮現的畫面是單打雙不打躲防空洞的日子,光著背打著赤腳,借用民房借用祠堂當教室,一畦一畦的蕃薯田,打著赤膊的叔父伯父汗流浹背的勤耕背影,在巷弄裡拍打高粱穗,不論男女老幼灰頭土臉摘擷花生串……細數不完的話題,讓我們話匣打開就不顯陌生,甚或就似兄弟姊妹般,連嗜好的食物都相近,「蚵仔煎」、「地瓜稀飯」、「曬乾的花生」、「蚵仔麵線」;回憶完家鄉味偶爾也會隱忍不住嘴饞,相約去啖一下美食吧!
這一群人因長期離鄉背井,對家鄉有一股情懷,最具代表性莫過於食物;過節時或鄉親過海來台,大包小包家鄉特產、家人自製的美味,或粽子、或年糕、或紅龜粿、或蚵仔乾、或地瓜乾,也經常四處分享,用家人的情意犒賞這一群「台灣同胞」,在在顯示金門人的熱情,仔細端詳每一張臉:歲月刻畫過的奮鬥過的吃過苦的,仍然保有誠懇正直,樂觀積極,無怨無悔的態度為著家人、社會在付出,為創造自己的人生在努力,即使不是菁英份子,也絕不造成他人的負擔,這是做人的本份。
每次見面,大夥細說從前,必然繞著我們美麗的母島開始,談到許多夢想,美麗的家鄉應該如何建設?酒廠該如何提升競爭力到無人能及?房屋該如何規劃?留下最美的資產給後代。你一言我一語,最深刻的就是李錫奇大師常有整幅的畫面要為金門注入文化元素,楊永斌要用科學精神讓金門更能提升地位與能見度,而小女子我這般小人物,默默欣賞,堅守崗位就好了。
我們都是「扛著金門精神」到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如果不是小時候艱苦的逆境,造就每個人堅毅的個性力爭上游,或許較容易成為社會負擔,罔論對社會的貢獻,我常想金門海裡的蚵仔、蟹、蝦,滋養我們有不錯的頭腦,土壤不肥沃培養的蕃薯溫飽我們的胃,讓我們可以像蕃薯般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高粱酒讓我們多了一點浪漫和典雅。夏日赤炎炎的陽光,冬日因小海島終日吹著北風,腳趾常年長凍瘡,棉被永遠不夠厚,衣服也常常不夠暖,你我這般的童年讓我們有寫不完的題材,我們的農村生活、手足浩繁,讓我們有說不完的故事。
這一切,也正是這一群人獨有的特性,與生俱來,是不幸,亦幸!
因著鄉訊人物認識許多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的鄉親,我看聯合報我唱秋蟬,初次看到季青、李子恆,怎麼這麼年輕卻這麼有成就,看到蔡卓、看到唐東隆、看到翁翁,一群認真的中生代,努力創業,充分展現生命力,心裡直覺看到陽光,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無法一一細數。
感謝楊樹清把這一群人發掘出來,過程是辛苦的,無論春夏秋冬,每個週末要有人物登場,要有事件報導,南北奔波,需要體力與龐大交通費用,這要有相當熱情與毅力,否則難以完成。近期維持將近三年的報導,想起去年十月,樹清要我當鄉訊版保證人,個人義不容辭,因這是有意義的事,不經過報導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優秀的同鄉,鄉訊版讓分散在各個角落辛勤工作的這一群人由陌生變熟悉、變團結,總想有機會能為家鄉略盡棉薄,對家鄉是好事,不但可以互相鼓舞,也讓我們彼此人生更不寂寞,關心彼此的事業、彼此的生活、彼此的家鄉,樹清是催生者,鄉訊版擁有廣大讀者群,在台灣的家鄉人每週六最想閱讀是鄉訊版,最想知道本週誰登場?我的同學金城國中校長楊瑞松說,他把鄉訊版當連續的武俠小說般仔細閱讀,並且每版影印存檔,看他把報紙仔細影印摺疊,異常感動!我唯一的請求:楊樹清你不可以生病,否則鄉訊版會開天窗。
吳奎新會長更是用心,用律師的角度看待鄉訊聯誼會這個組織,有條有理的定期會議且建立聯誼制度,把鄉訊人物組織化,編印鄉訊人物誌。祕書長林翠雲熱心公益,聯誼會事務全由她細膩幹練的執行著,忝為一份子,與有榮焉!
且待「鄉訊人物」永續聯誼,每年都能同桌共歡,讓我們再次舉杯啜飲一口香醇的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