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的戲院與書屋十月圍城‧否想香港
「山后邀月」的豪華經典房多了一件裝飾品──《十月圍城》電影海報。
許多經典電影都有其經典海報。就像我朋友在山外新開的火鍋店裏,展示了《刺激1995》、《英倫情人》等電影海報,她說她最愛的《大河戀》還放在家裏,捨不得拿出來。
對《十月圍城》來說,它的海報代表了其電影風格,「九王一后」的超卡司陣容,大堆頭演員全是練家子(其中只有一個台灣演員),每個人的眼神、肢體動作都是戲! 你可以說它是一部「香港風格」的商業電影;但其意義不僅如此。
它結合了 國父短暫回到香港了史實,故事劇情則是多位名不見經傳的老百姓為了保護 國父所做的犧牲。
看《十月圍城》,肯定不能闔家觀賞,因為暴力血腥鏡頭不適合小孩。
看《十月圍城》,也不能像好萊塢影片,能達到娛樂效果;因為看後心情會低落,慚愧先烈們的犧牲換來了什麼?套句電影裏的對白:「這麼做,值嗎?」。
《十月圍城》影片背後的成功,還包括「扭轉我們對香港的看法」。長久以來,現代的香港多半被美食、購物包裝得商業不堪,令我們對香港的印象不外乎維多利亞夜景、血拚。而《十月圍城》卻將我們帶回一百多年前的那一日,以維多利亞港為始末的十面埋伏。當時殖民地香港,對 國父建立新中國提供了偉大貢獻,這讓我們對香港的制式印象徹底改觀。
在《十月圍城》這部電影之前,撼動我對香港看法的是《否想香港》這本書。這本書內容包括香港歷史描述,她是蜑民漂泊時落腳的漁村,貧瘠到當初主張殖民這地方的英國官員還被上級罵得狗血淋頭; 而百年來中國文人對香港的看法,例如對魯迅、張愛玲來說,香港是「充斥著許多奴才的英國屬地」。這些文人因局勢不得不到南方避難,香港對照他們待過的上海,要他們喜歡香港,真的很難。但就像《十月圍城》逃到香港的少林寺武僧所說:「再逃,就是大海了!」《否想香港》,道出了百年來中國人對香港的看法。
回頭說說我這張海報是怎麼來的。我們在大陸買了《十月圍城》DVD,每次朋友來總要推薦我家視聽音響──SONY 46吋液晶電視,加上音響。電影裏有幕「瓶子滾過去的場景」,可以清楚聽到那聲音是呈現「圓弧狀動線」滾過去的!這種片子搭配大螢幕看,真的很過癮;若只是拿電腦播放,那實在太可惜了!
上星期去金城的DVD出租店,看到玻璃上貼著《十月圍城》海報。這些海報是隨著影片更新,一直被新片蓋過去。想必不久後,《十月圍城》海報也會淪落被覆蓋的命運。於是我問老闆娘:「這張海報可以給我嗎?」老闆娘馬上拿美工刀給我,要我自行取下。
拿著美工刀對電影海報「下手」,這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往事了。當年淡大的海漢坡附近,常貼著電影院放映影片的海報,我很喜歡其中一張「狗臉的歲月」,於是趁夜深人靜,拿著美工刀準備下手。到了那裏,在黯淡的光線下看了很久,才發現已經被人搶先一步了!哈!
取下了海報,謝過老闆娘,馬上拿到附近的裱框店裱框,以免回家被我棄置一角,失去索取它的原意。
今天起,《十月圍城》海報掛在經典房的牆上,襯著外子一屋子的影像音樂收藏,益發有「家庭劇院」的FU了!
延伸閱讀:
《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 陳清僑等著 麥田出版社出版